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_自我价值论文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量表论文,青年学生论文,自我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目的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的影响(Baumeister,1993,1993[1];Weiner,1985[2];Brown,1993[3];Campbell,1990[4]),也影响着个体的心身健康。青年期是自我观念形成并趋向成熟的阶段,探讨青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特点,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心理学依据。但有关测量自我价值感并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工具尚属少见。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出一个“中国化”的自我价值感量表,以测量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2 自我价值感的建构

自我价值感的内涵相当丰富,包含有“情感”(吉恩·尤德 )[5]、“态度”(Rosenberg,1965)[6]、“自我评价”(Coopersmith,1967)[7]、“人格倾向”(Brown & Dutton,1995)[8]、“自我感受”(张春兴,1991)[9]、“自我意向”(车文博,1987)[10]等成分。但其核心成分为“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它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倾向的特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例如,Fleming & Watts(1980)[11]的因素分析发现有3个因素,即社会信任、学术能力和自重;Stonstroem(1991)[12]的研究表明,身体能力也是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自我价值感发展水平上具有个体差异性(Camplbell&Chew,1991)[13]。国外常用的研究问卷有Rosenberg(1967,1979)的Self-esteem Inven-tory(SES)、Janis 和 Field(1959)的 The Feeling of Inadequacy Scale(FIS)、Coopersmith(1967)的 The Self-esteem Inventory(CS-E)、Shrauger(1990)的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以及Franzoi 和 Shieds(1984)的 The Body-Esteem Scale(BES)[14]等。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自我观念与西方人的自我观念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雷霆,1991;杨中芳,1991)[15-16]。因此,首先有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来编制测量工具。我们对西南师大(1 至 4 年级)60名本科生作开放式问卷调查,让被试回答“个人怎样才会有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有哪些”,以及“什么是自我价值感”3 个开放式问题。然后将被试的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多数被试兼从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角度来理解自我价值感,既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认可,又重视个人内心的充实和自身潜能的发挥;生理、心理(主要指能力)、人际、道德和家庭是影响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几个最重要的方面。基于此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本研究将自我价值感界定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持久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它是一个多维度(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多层次(总体、一般和特殊)的系统,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它比较泛化、概括化;一般自我价值感的抽象程度次之,它比较稳定,反映了个人长期维持的基准水平;特殊自我价值感的抽象程度最低,它体现在生理、心理、人际、道德和家庭等具体方面,比较容易随*

会角色、身份的改变或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波动。总体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一般自我价值感的整合,而一般自我价值感则来源于对特殊自我价值感的整合。3个层次的自我价值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

3 量表的编制

3.1 预试

根据自我价值感的概念性架构,并参照有关量表和一些杰出人物(如雷锋)对自我价值的看法,共编写Likert5点自评式量表的题目100条,其中,总体自我价值感8条,一般自我价值感22条,特殊自我价值感65条,测谎题5条。对重庆几所大学的598名学生(随机抽样,尽可能考虑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量的平衡)于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进行团体测试后作因素分析,从而筛选出条目,形成正式量表。

3.1.1 《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因素分析

将356名被试对量表中8个题项的自我评定作因素分析,结果只能得到一个主要因素(特征值大于1.0;解释总变异量的45.5%)。根据每个题项的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和题项的标准差作项目分析,最后保留6题,分别是:“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讨厌自己”、“我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由这6个题项构成正式的《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

3.1.2 《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因素分析

一般自我价值感预试量表由“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两个分量表的共22个题项组成。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2个,利用坡度检验,得到两个主要因素,它们能解释总变异量的38%。因素1能解释总变异量的22.4%,有6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分别为:“周围的人都看得起我”(.4988)、“在众人的眼里,我是成不了大气的”(.5326)、“我觉得自己在社会上难以出人头地”(.4769)、“我经常得到他人的夸奖”(.6341)、“别人都不大喜欢我”(.6028)、“在所处的团体中,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6939)。这些项目体现了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此,因素1可命名为“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因素2能解释总变异量的15.6%,有5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分别为“我感到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发挥”(.4022)、“不论成功或失败,我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5386)、“我觉得自己过得充实而愉快”(.6285)、“我看得起自己”(.5421)、“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4615)。这些项目体现了自身潜能的发挥和完善对个人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因此,因素2可命名为“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两因素各取5个(按负荷大小顺序)题项组成《一般自我价值感正式量表》。由于一般自我价值感比较稳定,能显示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基准水平,因此,本研究采用Lisrel8对242份未作过探索性分析的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21],实施交叉证实来对此量表的构念效度作进一步的考察。结果见表1。

从量表的各项拟合度指标来看,除X[2]较大外(该指标易受样本容量的干扰),其它各量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由于自我价值感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此量表的AGFI能达到0.84水平,说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可以用于今后的研究测评工作。

3.1.3 《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因素分析

《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由“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两个分量表的题项组成,共有65个题目。将356名被试对两个分量表的评定结果作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量表分别抽取5个因素是适宜的(特征值大于1)。从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分析结果来看,因素1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5.8%,共有6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个人因在团体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与前述的理论构想相吻合,可命名为“社会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因素2解释了总变异量的9.4%,共有5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表现了个人因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帮助他人或在品行方面受到他人好评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社会取向的自我道德价值感”;因素3解释了总变异量的6.3%,共有5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个人因自己的容貌、体态等生理特点受到他人的赞赏,自己的身体状况能服务社会的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社会取向的自我生理价值感”;因素4解释了总变异量的5.5%,共有4个负荷量大于0.4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个人因能力、性格受到社会或他人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社会取向的自我心理价值感”;因素5解释了总变异量的4.8%,共有4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个人因父母的关爱和器重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社会取向的自我家庭价值感”。从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分析结果来看,因素1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4.7%,共有7个负荷量大于0.4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个人在自身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与前述的理论构想相吻合,故可命名为“个人取向的自我心理价值感”;因素2解释了总变异量的7%,共有5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父母对个人自由发展的支持而使个人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个人取向的自我家庭价值感”;因素3解释了总变异量的6.1%,共有5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表现了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能以个人意愿为原动力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个人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因此4解释了总变异量的5.2%,共有5个负荷量大于0.4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个人因自己的生理状况、身体技能能满足个人发展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个人取向的自我生理价值感”;因素5解释了总变异量的4.2%,共有4个负荷量大于0.4的项目,这些项目表现了个人因在道德评价上的自由、独立而体*

到的一种价值感,可命名为“个人取向的自我道德价值感”。

3.2 量表的信度和构念效度

用3个正式量表对西南师大物理系92名大学生施测,根据测试结果分别计算出各分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另对其中43名被试进行间隔一个月的重测并计算各量表的稳定性系数。结果见表2。

3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再测信度皆令人满意,可以说3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从3个量表所做的因素分析来看,基本上与本研究的理论建构的自我价值感结构相吻合,因此,可以说3个量表都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

将92名物理系被试对3个量表的评定分数分别统计,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见,3量表有相对应的较高的相关,说明3量表测量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抽象程度的自我价值感,表明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建构是合理的。

3.3 常模的建立

将具有较好信度和构念效度的3个正式量表,于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抽样对重庆市的7所中学和4所大学的2187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常模(包括总体、一般和各种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平均数、标准差等),并制订分级原则,即平均值上或下各一个标准差为“中等水平自我价值感”,平均值上或下两个标准差为“较高或较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平均值上或下三个标准差为“高或低的自我价值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将另文报告。

4 结论

本量表能够较全面、准确地评价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和水平。

标签:;  ;  ;  ;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_自我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