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1996年中国国际经济论坛专题报告(摘要)_世界经济论文

21世纪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1996年中国国际经济论坛专题报告(摘要)_世界经济论文

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国际经济论坛1996年会议上的主题报告(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年会论文,中国论文,经济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 李铁映)|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第三次聚会北京,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再一次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中国和世界未来5年、15年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如何共同努力,把一个繁荣的世界带入21世纪,这是会议要集中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实践

自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过18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几年来,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进行了重大而艰难的探索。中央和地方选定20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已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试点工作可望于明年结束。去年以来,我们明确提出了由搞活单个企业转向搞活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做出了集中力量抓好大中型企业,同时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重要决策;通过加大企业联合、改组、兼并、破产的力度,国有资产的优化和重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9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三年来,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基本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运行正常;汇率并轨获得成功,人民币已提前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职能得到加强,今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并开始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基本确定了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思路,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望于明年在全国推开。失业保险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强,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外贸体制改革加快。今年初,中国政府降低了4000多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使中国平均关税水平由35%降至23%;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逐步进入金融、保险、商业、外贸等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迅速增长。1994年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年都超过3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1991年至1995年的“八五”期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农业年均增长4.1%,工业年均增长17.7%。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727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9.5%。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1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36亿美元,是过去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倍。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提高。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6%。贫困人口由“七五”末期的8500万减少到6500万。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近两年的经济过热现象得到有效抑制。到目前为止,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已基本实现,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来宾们、朋友们,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是一个崭新的事业。中国的改革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模式出发。

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方针,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这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成为中国政府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公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二、中国满怀信心地向21世纪迈进

为了迅速发展社会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今年年初,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了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了跨世纪的重大工程,保持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连续性。

关于改革开放的远景目标

——本世纪最后几年,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标志是:国民经济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过渡状况基本结束;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社会保障、要素市场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旧体制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到2010年,我们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那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将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运行机制,各方面的体制将趋于规范和定型,经济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将达到较高水平。

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新思路之后,又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这就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新思路构成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完整思路。在“两个转变”的前提下,我们将进一步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具体地讲,要保持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从5.76万亿元增加到8.5万亿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也将得到基本控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经过15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将有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发展,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作为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特别关注人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来对待,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了明确规定。

由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而且又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许多国际人士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极为关注,有的人甚至还有些疑虑。

——有些人担心,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刚刚发表了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国政府一贯把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方针;一直把计划生育、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据最新调查,中国现有耕地1.47亿公顷(22亿亩)。计划未来几十年每年开发宜农荒地30万公顷,以保持耕地面积长期稳定。中国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先进技术和生物措施,每公顷至少可增产1.5吨。仅此项全国增产的总潜力就可达1.5亿吨。总之,中国做到粮食基本自给是有保障的。改革以来,中国粮食净进口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呈减少趋势。今后在正常情况下,粮食净进口不会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实践将再次证明,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生活质量还会逐步提高。

——有些人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会造成世界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从而引起价格高涨。其实,这个问题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认为,自然界的能源替代潜力极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新的能源和原材料方面有着更大的潜力;迎面而来的信息社会是一种原材料消耗极低的产业模式,今后原材料的消耗不会随着经济总量增长按比例提高。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使用效益。中国政府在重点兴建三峡等跨世纪工程的同时,已决定在经济发展方面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节能的新路子。

——有些人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人们都知道,全球污染的根源并不在发展中国家。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资料,25个高收入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54%,其人均排放量为世界人均的3.5倍。今天,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大规模开发资源,也会出现污染问题。但是中国绝不会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以及城市环境的整治。各项防治污染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和严厉,今年就已关闭停业5万多家污染超标企业。

中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时间,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而言,只能依靠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实力越雄厚,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正因为如此,中国才倾其全力谋求世界和平与国内稳定,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阔步走向世界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的生产与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今天,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已经很深。1995年,世界进出口总额为10.12万亿美元,大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5%。跨国公司4万家左右,销售额超过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2.2万亿美元。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中国同各国经济互相交织不断加深的过程。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序已从1978年的三十二位跃升到第十一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已高达40%。90年代以来,先后已有近200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这不仅有助于弥补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分担部分投资风险,而且还刺激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数以万计的外国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来华工作,给中国带来了宝贵的经济管理经验。迅速增长的中国出口不仅增加了中国的外汇收入,而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入了竞争层次更高的世界市场,丰富了国际营销经验,增强了竞争能力。

我们一向认为国际经济交往是一条双行道,中国在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东亚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在东亚经济勃兴中,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中国经济成为最重要的动力源,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的加入,使世界经济更加具有了世界性。

——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广阔市场,有助于西方国家缓解市场约束。1978至1995年间,中国进出口年均增长16.6%,累计达1.8万亿美元。显然,这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把越来越多的中低档制成品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再加上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这种资本转移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目前,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7万多家。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生产布局和产品调配的结果。

——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相比,有很强的互补性。拿美国来说,如果不同中国开展优势互补,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将大受损害。据世界银行1994年统计,如果美国取消对华最惠国待遇,而从其它国家进口同样的商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多支出140亿美元。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各国间的发展、合作、竞争是三位一体的,并不相互矛盾。也可以说,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机制,一种发展模式。竞争作为推动各国变革与创新、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机制,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越发展,越富有竞争能力,它对世界经济的激发作用也就越大。西方的有识之士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经合组织秘书长帕耶先生就曾指出:“中国尽快成为全球化世界经济的正式伙伴,显然符合世界其他国家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阔步走向世界的中国,既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益,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标签:;  ;  ;  ;  ;  

21世纪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1996年中国国际经济论坛专题报告(摘要)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