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证研究_国际化战略论文

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证研究_国际化战略论文

跨国公司Ramp;D国际化战略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战略论文,实证研究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3-0054-04

R&D国际化趋势从70年代开始显现,80年代迅速发展,今天已成为一种潮流,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所谓R&D国际化战略,就是跨国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越来越多地从跨国经营企业的母国转移到具有较高R&D实力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以利用当地雄厚的R&D优势或者丰富的人力资本进行R&D活动,从而满足跨国经营企业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决策者不受民族、地区、国家的限制,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取得最佳的长期总体效益。R&D国际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环境中,为求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长远谋略。R&D国际化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通过R&D国际化来降低研发成本,创造价值,规避风险,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动因

1.信息技术发展使R&D国际化成为可能

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许多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资源是跨国界存在的,跨国公司要获得新知识,同时能够从国外大学或竞争者手中得到先进的研究成果,必须在接近新知识源的大学及竞争者的区位建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科技现代化R&D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使R&D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如大规模的分布计算、模拟、模型的实时控制,实验的远程控制,网络协同研发等。以上种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推动,使得R&D国际化成为可能。

2.国际化市场和供应链管理全球的动力

由于当地市场的国外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市场竞争白热化,大型跨国公司一改传统的集中式R&D方式为分布式的全球化R&D方式以提高企业研发的柔性和敏捷性,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国外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使跨国公司全球化R&D成为必要。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规模效益来进攻当地市场,当顾客化和快速反应成为重要的竞争力时,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网络中的海外R&D机构服务于特定的当地和区域市场。再次,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跨国公司希望抓住市场机会,在全球其主要市场同步推出最新产品,一来可使其在日益缩短生命周期的现实面前加快市场的进入速度,二来也向利益相关者显示其国际化市场的驾驭能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的国际化及世界贸易的急剧发展,促使企业的供应、制造、销售的分布形成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全球供应链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形式已开始步入国际市场,生产管理不局限于单个的制造系统。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对生产活动的制约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把他们的R&D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就是全球供应链环境的必然结果。

3.本土化动力。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在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的目的之一就是市场导向,也就是以把握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以开发适应本土化的产品为主要目的。由于各国、各地的文化、历史、习俗不同,消费的价值观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建立R&D机构。例如,日本用友电气公司在美国建立的“东硅谷技术开发公司”,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力量开发并向美国销售化纤新产品;奥迪斯电梯公司在欧洲的实验中心,主要开发适合于欧洲的小型电梯;康宁公司在英国的实验中心,主要开发适合于当地的医药产品;我国的海尔集团在德国设立的“德国海尔21世纪数字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是为了开发适合于当地的数字电视机。日本的汽车、电机行业的跨国公司在欧美等国设立R&D机构也多是市场导向的。例如,丰田、本田、马自达、日产等公司将其设计中心设立在美国的加州。因为这些公司认为美国的西海岸不同于保守的东海岸,年轻一代对富有创新的时尚、款式非常敏锐,将汽车的设计中心设立在那里,可将当地这种特殊的资源运用于汽车的设计开发上。

另外,产品也要适应当地的语言、气候、自然条件、路况和消费者群体的特殊性等因素的需要,也就是产品要具有环境适应性,这也促使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中心。例如,Microsoft的软件的本土化,就需要分别在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设立R&D机构,以将Microsoft软件本地化,分别开发诸如中文版、俄文版和日文版的Windows XP等软件就是为了适应东道国语言的特定环境。

4.政府的推动力。政府在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际竞争的角度上看,各国政府在改善本国的R&D能力,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1988年,美国国防部与14个制造半导体晶片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Sematech,旨在增强美国工业界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竞争能力,打破日本公司的垄断。克林顿政府的组织技术再投资计划和先进技术计划,是以政府与私人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促进美国工业界在关键性高技术领域方面的R&D,以增强美国工业界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无疑对企业的R&D都是一个推动。国际竞争推动国际间合作。从国际合作方面看,双边的技术合作也有更广泛的合作形式。如美国与日本达成一项协议,允许两国政府的实验室交换光电技术方面的最新发现。德国和俄罗斯也在R&D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包括航天、核能、农业等领域,主要由德国政府提供资金,由俄罗斯的研究人员进行R&D,德国则分享研究成果。

5.R&D导向。以R&D为导向,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从海外获得人才、技术上的支持而在海外设立R&D机构。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的R&D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三大科技园区,如电子电气、通迅的R&D机构主要设立在硅谷和科研三角,汽车业的R&D机构主要设立在底特律。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浦东。

二、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的特点

1.跨国公司大多选择科研政策宽松,服务设施完善,市场潜力巨大的东道国

在东道国设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多数在东道国有较多的利益。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企业大多来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通讯和机电行业。绝大多数母公司在中国开始投资较早,且在中国的收益较好。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中国已有43家子公司,产品遍及主要的家电行业,并建立了R&D机构。

与跨国公司从事的一般生产性的直接投资有所不同的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跨国科研投资更多考虑的是东道国的科研环境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问题。因为高技术R&D的巨额投资只有在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上才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东道国政府对高技术产品所采取的优惠政策可以提高跨国公司从事科研开发的积极性,而方便、高效的配套服务设施又有利于跨国公司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提高科研效率。因而跨国公司在选择海外科研基地时更加注重考察、评估东道国科研开发的总体环境和科研机构的运作效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吸引、鼓励高新技术研究,纷纷建立了以高技术产业开发为主导的工业技术园区,以便聚集大批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尖端技术的R&D,力求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已经兴建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大优化了本国的科研开发水平,为促进跨国科研开发和技术交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此而见,R&D的国际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在高技术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追求产业与知识的聚集效应

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居全球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它们在海外多选择有雄厚科技实力、人才集中、信息密集、有完善的科研服务设施、著名大学集中、相关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其目的是为获得产业聚集效应。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目标不再局限于在东道国进行某一项的R&D,而更多的是集中于知识的创造;技术创新的核心不单纯是能否R&D出某种产品或技术,而是是否具有R&D这种产品或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印度、日本和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设有R&D中心,目标决不是开发某一个计算机软件,而是致力于知识的积聚和软件技术的创新。微软公司在中国的人才计划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也使得跨国公司R&D国际化行为不仅要注重能够商业化的R&D,而且更加重视R&D知识的储备,根据跨国公司的战略需要,至少要有超前3~5年甚至5~10年的技术与知识储备研究。

3.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设立跨国R&D机构

美、日、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R&D在高新技术领域内相互交叉投资的现象较为突出。从目前情况看,R&D国际化主要集中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之中,科研投资的重点是尖端技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力量雄厚,科研设备精良,科技人才荟萃,所以能够吸引国外的大量科研投资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R&D。美国的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大多设在日本、西欧和北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据美国商务部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1991年在美国投资于海外R&D费用的93.58亿美元中,德国占26.7%,英国占17.2%,加拿大占11.1%,法国占9.3%,日本占6.4%。1998年底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的外国跨国公司拥有的715家R&D机构中,仅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以及韩国等七个国家的365家母公司即在美国拥有700家R&D机构,占全部外国在美R&D机构总数的98%。

4.不同行业的R&D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就行业而言,目前,跨国R&D项目主要集中于电子通信、制药、汽车制造、化工、航空航天等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的高新技术领域内。1995年,德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科研经费支出中,有将近84亿马克的资金投入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领域,占企业国外科研总支出的大约95%。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的科研项目则大多以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生物工程、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机具的R&D为主。另据日本科技厅1994年的调查,在海外较多的部门是汽车、制药、电气机械、化学以及精密机械等,而这些部门恰恰是日本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此后,机电、信息技术领域、通信领域成为在海外R&D投资的较为密集的行业。

5.跨国公司的人才聚集效应

跨国公司是吸引国际高科技人才的磁石。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统计,1991年从美国拿到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亚洲学生,有66%的人打算在美国呆下去,其中有63%的人已被美国大学或跨国公司雇用。另据英国科学周刊Nature对16家日本大型电子、汽车及钢铁企业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6年中,这些公司雇用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了10倍。更有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如NEC和SONY,则采取在试用之后即发给永久聘书,想方设法将高技术人才留在企业中。

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R&D活动时,往往大量招聘东道国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以及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在其子公司科研部门中就业的本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且增长的幅度已远远超出在传统产业部门就业的雇员人数。以德国跨国公司为例,由德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创造的工作岗位一直在不断增加;1980年原西德跨国公司在国外制造业领域中创造的工作岗位占其整个公司全部人数的17.1%,199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5.1%。其中,在非R&D部门中,1982年,国外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6%;1995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5.4%。与此相比,在R&D部门中,1982年国外就业人数占其全部就业人数的24.1%;1995年这一比例猛增到32.8%。可见,其增长幅度已大大超过了在非R&D部门中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三、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对我们的启示及对策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R&D的进程还面临诸多困难。例如,除少数领域外,我国总体R&D水平与世界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R&D国际化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是R&D的主体。然而我国企业的R&D能力相当的薄弱,其R&D仅占全国R&D的22.7%,而且其中的40%的课题是来自上级科研部门的计划。企业参与国际化R&D则更少。以发表国际论文为例,企业从事R&D工作的人员占全国的27.5%,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仅占全国数量的1.8%。我国企业的R&D水平太弱,根本无法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

中国企业能否快速融入R&D国际化的潮流中,将为我国企业在未来国际经济技术分工中定位。目前,在技术链中,我国企业处于下游水平,国外跨国公司则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例如,众所周知的我国彩电行业,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没有足够资金进行R&D的同时,人才也被跨国公司的驻华R&D机构夺走。无资金、无人才,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我国企业目前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建立R&D联盟。所谓R&D国际联盟是指联盟各方基于某项(或几项)知识的创造,根据各自的核心专长、以及在R&D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联系,形成的距离不等、错综复杂的R&D战略联盟。这种联盟是以几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联盟为中心,周边又集聚若干合作伙伴而形成的联合体。联盟伙伴不仅包括跨国公司,同时也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供应商,甚至包括政府部门等。联盟不再是“双边”的链状结构,而是“多边”R&D合作。可以通过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R&D合作。由于目前实际情况所限,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奖金和人才进行R&D,更谈不上与国际对接,而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这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企业可以借助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采取的方式可以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R&D机构。例如,海尔在著名大学、中国科学院设立其R&D机构。四通在北京理工大学设立其R&D机构。政府也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资助。如美国NSF所支持的工程研究中心,就是针对某一技术而出部分资金在大学设立研究中心,吸引工业界加入,与大学一起从事工业界所需要的R&D。美国NSF还提供一种大学与工业界人员交流项目,鼓励大学的R&D人员到企业或企业的R&D人员到大学从事具体R&D合作,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我国教育部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与此类似。第二,实施技术并购与重组。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鼓励科研院所合并到一些大中企业中去,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的企业R&D中心。这些R&D中心将会在中国企业R&D国际化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第三,建立虚拟R&D组织。虚拟R&D国际联盟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信任,而不只是法律制度,主要目标是捕捉难得的市场机会,通过“软约束”及“核心R&D能力”实现联盟各方的利益。虚拟R&D联盟的意义在于它让企业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于各自的核心技术和优势,并将其提供给联盟网络,增强组合竞争能力。例如,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接壤的莱茵河——博登湖地区,由来自上述三国的11家机构设备制造公司发起在虚拟企业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虚拟R&D联盟网络(还包括设计、生产和销售等)。该网络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近百个成员。再如,许多软件开发商都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其他软件,而微软公司也通过这些基于Windows的软件确立其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我国用友、新天地等软件公司与微软建立了虚拟R&D联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实施国际化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面对开放性的世界,每一个企业都应树立强烈的全球观念,研究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机遇和规避风险,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对企业战略进行新的审视和调整。在由网络搭建的全球市场竞争平台上,企业的优劣势都被加倍地放大,优者更优,劣者更劣。因而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全球技术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变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的R&D国际化战略,核心精神是通过创新和高效率形成国际化海尔的比较优势。国内企业不能老是跟在跨国公司的后面不紧不慢地“复制”他们的模式,而应牢固地树立起创新理念,在不断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

收稿日期:2001-11-26

标签:;  

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证研究_国际化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