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供需研究与建议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供需研究与建议_石油论文

对我国石油供需的研究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石油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必须在石油供需上继续坚持主要依靠本国生产的基本国策

(一)自从进入本世纪以来,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世界各大国目前的基本政策上看,石油都是一项平时关系到一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及在战时关系到一国胜败存亡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各国在石油供需问题上无不都采取力争自给的基本国策。世界上只有由于种种原因而在石油供需上不能自给但仍竭力设法自保和自给的国家,以及由于在石油供需上不能自给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创伤的国家,而从来还没有一个在石油供应问题上自愿仰给于外国或国际市场的国家。

(二)即使西方国家的传统经济理论直到最新的经济学,都认为有四类商品是不能适用于一般的“比较成本”和“国际分工”的原则的。这就是:战略物资如石油;属于一国家的基本需要的物资如粮食等;朝阳工业;以及夕阳工业。其中对前两种的保护是长久的,后两种的保护则是暂时的。以上的第三种工业例如南朝鲜和日本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的汽车等工业,第四种例如从50年代至今的西欧和一些国家的煤炭工业。当时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或立即会引起失业等严重社会问题。

(三)石油的重要战略物资性质今天并没有变。1991年以来前苏联的解体、二战后美苏建立的旧雅尔达体系的最后崩溃和美苏两霸对峙的结束仅仅意味着爆发世界大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发生。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论断所指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的需要和趋势。这一情况和论断决不是说当今的世界上已经没有各种民族、国家的矛盾和其它各种利害冲突了,决不是说世界上已没有力图欺侮、侵略其它国家甚至夺取地区和世界霸权的国家了,各国和各民族内部没有各种不同的甚至敌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了。当今的世界局势虽从总体上讲暂较过去缓和但实际上仅是一个各国和各种势力积极进行重新集结、组合和力图组成和营造有利于本国的发展的世界新格局的世界;各种经济、政治、外交斗争仍十分激烈,各国间的相互制扼、威胁、乃至局部军事冲突和战争仍然连绵不断、甚至突然发生大规模激烈的战争的危险性也并不能排除。十几年来世界各国经济的国际化速度的加快和各国相互经济依赖的加深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石油供应的突然中断、某些国家利用自己的石油供应卡人和一国因过多依赖于石油进口而在政治、经济、外交乃至军事上受制于人的危险性依然存在,石油的重要战略物资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变。

(四)基于以上情况,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反复强调指出,石油是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工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工业;我们在解决我国石油供需问题上必须采取主要依靠本国生产的政策;需要时进口一些石油是可以的,但决不能多;多了就会受制于人,即使买得起也不能这样做。

现在回顾,50年代中期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老大哥”社会帝国主义实际上就曾对我国打了一场比1840的鸦片战争侵略胃口远为更大的新鸦片战争, 它当时妄图侵吞的对象正是占我国国土四分之一的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和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乃至整个中国, 而它当时祭起的头号“法宝”恰恰也正就是这个石油。而就是这个“法宝”,当时也确实曾迫使我国所有的汽车一齐背上了大气包达数年之久。对于这种付出了如此昂贵的“学费”的历史教训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二、 全面评价我国石油资源的状况和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

同辨明石油是否仍旧是重要战略物资一样,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我国石油资源尤其是探明石油储量,即已经完全查明并立即可以开采的储量,及其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同样也是正确地决定我国的基本石油国策中的一个基本前提。

这里,作者认为有三个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是如何评估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是已探明石油储量总量的状况及其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问题。二是如何评估和解决我国的人均石油资源尤其是人均已探明石油储量低于世界许多国家的问题。三是对石油资源的“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全面看法问题。初步认识如下:

第一,我国由于国土面积大(陆地约960万平方公里, 加上海上领土和我国拥有管辖权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共达12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所拥有的石油资源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状况都是相当好和相当高的,是属于世界上石油资源多和高的国家之一。例如: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20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995 年末拥有剩余已探明石油储量在30亿吨以上的国家仅11个,而我国1995年末的剩余已探明储量33亿吨,在全世界列第11名。位于我国之前的国家仅为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等5国, 美洲的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等3国,以及俄国斯和利比亚等两国。

第二,但是,以人均石油资源量和1995年末的人均剩余已探明石油储量计算,我国确实既低于许多国家,也很可能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数。但是,这完全是由于我国比世界各国人口极为特殊地众多的缘故。同样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3年时,世界共有人口55.01亿人, 而其中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国家仅九个;九国中人口在2亿以下的六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2至10亿的仅两国(美国2.58 亿人和印度8.98亿人);而人口在10亿以上的国家则更仅有我国一国(11.78亿人)。由于以上情况,实际上我国的任何一种资源、 产品或其它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务、消费,例如国土面积、耕地面积、水资源、各种矿产资源和产品、工农业产品、内外贸易额、国民收入,以及有人开玩笑说即使是“空气”等等,如以人均计算,无不远小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无不都是“小国”,而石油决非个别特殊情况。问题是人们从这种情况中得出什么结论来而已。同时,人均拥有量的高低是同是否“有能力自给”也并不是两个可以等同的问题,一切都须视条件而定。我国1994年以世界7.2%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2%的人口,而且8亿亩耕地中至今还有5亿亩是旱地,大有进一步增产余地,就是证明。

第三,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就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这一数量仅是一个人们在一定的投入和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下的不变数而并非最后的绝对数。科技发展了,加上人们的投入量,发现和可采得的石油资源和储量自然就增多了。世界最近30年来的石油科技和石油储量的实际发展情况已经最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目前的已探明石油储量是我国从1960年以来连续30多年勘探严重滞后于生产的结果,我国目前尚有大量可勘探地区未进行勘探,以及我国目前石油消费中浪费十分严重,大有节约余地,这些都是多数人所尽知的事实。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不成熟意见认为,从我国人均石油资源量低的情况中应得出结论似应是:(一)基于我国人口多,负担重,同时也基于石油的重要性,我们在石油供需问题上更需要加强生产和加强节约。(二)基于世界尤其是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石油供需问题上,同在粮食供需问题上一样,是完全有条件基本上作到“自己养活自己”也即主要依靠本国的石油生产满足本国的需要的。同时,由于石油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也只能作这种选择。

我国过去往往将自己的石油储量和储产比同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最大的产油国比,或是将石油的储量和储产比同煤炭和铁矿砂等其它一些不同的矿产资源比,而忽略了世界其它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和石油资源本身的特性,因此存在估计困难偏多的情况。

三、改变观念,适当调整我国原有的石油工作部署

西方世界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在从70年代初至今的近三十年间有了极其重大的革命性的大发展。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海洋石油勘探和生产的迅猛增长成了近30年来世界石油生产增长的主要的并愈来愈重要的原因。从70年代初以来,世界海洋石油迅猛发展,速度远超过了陆上石油,在西方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已由1970年的19.3%猛增到了1990年的30.7%和1995年的36.4%,也即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并且成了这一时期内西方石油生产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详如表1所示。

表1

总产量(亿吨)比重(%)

西方世界陆上 海上西方世界

陆上海上

1970

18.92 15.27 3.65 100 80.0719.3

1990

26.08 18.06 8.06 100 69.330.7

1992

27.30 18.31 8.99 100 67.132.9

1995

28.97 18.4210.55 100 63.636.4

资料来源:据(1)西方世界总计:①1970年:0il Economists'Handbood,1984,表32.

②1990-1995: BP

Statistical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1996.

(2 )海上石油:美Basic Petroleum Data BookSept.1993,Section XI.Table 2等资料编算。

从上表中还可以清楚看出海上石油在世界石油增产中所占比重加速增长的趋势。即:1990年比1970,海洋石油生产的增长量占西方世界生产总增长量的61%,而1995年比1990年,这一比重增加到了87.5%。

(二)近30年来世界陆上石油储量和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靠了在老油田内的新的探明储量和生产的增长。从70年代初以来,世界未能发现象60 年代中所发现的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普鲁特霍那样的大油田。 在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中,西方世界发现的新区的探明石油储量仅为所开采的石油量的60.0%,但是主要由于原有老油田区内探明储量的大量增加,西方世界在这一时期内的总的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却远超过了它的总产量。这样,到1992年末,西方世界剩余的探明石油储量比1982年末不仅没有减少还增长了59.7%,由804亿吨升到了1284亿吨;1992年末西方世界石油的储产比也由1982年末的39.9%增加到了47.4%。

这一时期内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的增长中,储量采收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一般认为石油资源的最高采收率为25%到30%,但这早已被人们的实践所突破。北海油田的采收率目前已达50%。美国陆上油田最高的采收率已达60%、70%甚至80%。此外,一部分过去由于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被认为不可能开采或无开采价值的油源的开发,如更深地层和深海底油源、薄油层、小油田尤其是过去被通称为“非常规”油藏的极丰富石油资源如油砂、油母叶岩、重油等等,更起了重要作用。

(三)最近30年来世界石油勘探和生产领域里的新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大发展是世界石油工业取得上述两方面重大进步的最直接的原因。从本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连续四分之一世纪以上时间的各种社会风暴的猛烈冲击,处境十分艰难。可是,正象两次大战的激烈斗争和动荡环境的强大压力大大促进和加速了汽车、飞机和核能那样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在世界科学技术总的水平迅速和极大提高的背景下,世界石油工业里的科学技术水平在这一时期里也大大提高了。一是勘探工作的突破性大发展。由过去的二维地震勘测发展到三维地震勘测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大大扩大了可勘探的范围(例如盐层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高了勘探的精确度、成功率和时效,降低了成本。二是钻井技术的突破性大发展。由过去的基本上是竖井、直井发展到定向斜井、丛式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直至位移或水平距离达近万米的大位移井或水平井,以及可以在地下任意弯曲钻进的多弯道井。世界钻井的深度也有了极大增加。据粗略统计,1970年在除美国以外的西方世界各国在生产中的油井中,深度在1万英尺(合3048 米)以上的油井仅有3.0%或1988口,而且井深都在1.5万英尺(合4572米)以内。 但到1995年,这一比重激增到了10.8%,同时其中约1/10是深度在1.5万英尺以上的深井和超深井;伊朗拥有的最深的一口油井深达1.02万米。海洋石油则是从最初的在水深几十米到150 米以下的浅海区勘探和开发发展到了水深超过2000米左右的深海区。三是勘探、钻井、采油等的设备尤其是海洋石油领域内的各种装备、装置和采油技术的大发展。此外,炼油、石化生产技术和产品,油气储运尤其是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和储运技术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以上这些技术在各个石油领域里的出现和大规模配套使用、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是使整个世界石油工业在本世纪这最后的近30年内有了崭新的全面重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70年末世界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700.5亿吨,到1995 年末有剩余探明原油储量1304.0亿吨,比1979年末增长了86.5%。20世纪末,世界石油勘探和开采正在向地球更遥远的地方和更深的地层尤其是海洋和更辽阔的海洋深水区发展,向使用价值更多更广、附加值更高和负面作用(如:环境污染)更小的生产和产品方向发展,上下游生产的成本都正在迅速下降。

根据上述的世界石油工业近30年发展中的新经验,个人不成熟意见认为我国似也应及时适当调整我国原有的石油工作战略部署,改变传统观念,并迅速采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加速我国的石油生产。主要是:第一,大力加强和加速发展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力度,国家给予更大和更多的政策和投入支持。第二,改变认为我国东部的大庆、胜利、辽河等许多油田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的旧观念,用新的技术和观念重新评价这些油田的发展潜力,并大力加强对这些油田的开发。第三,大大加强对石油新科技的投入,包括引进、独立研究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广。目前,可考虑把加强海洋石油发展的举措纳入我国“稳定东部”的内含中。将来时机成熟时,如有利,也可考虑把它公开列入我国的石油战略中,使变为“发展西部,稳定东部,开发海洋”。我国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等于我国陆上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是我国在21世纪内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目标的重要希望所在。

四、 大力进行我国海疆的划界和在争议区内合作开发的工作,并坚决制止蚕食活动

划定我国同周边国家间的海界问题是属于维护我国主权领土完整的长期和全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同时仅就发展我国的海洋石油这一局部来说,也是从根本上决定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大当务之急”。当前的世界海界问题同我国过去同周边国家的陆上划界问题时的形势不同,不能久拖,愈拖将愈被动。60年代中,在发现北海下面有可能蕴藏有丰富油气资源时,英国推动北海周边5 国迅速完成了这一海域的划界工作,为尔后北海油田的顺利开发打下了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合作开发”的方针,抓紧时机,集中力量争取尽早在解决我国海疆划界和对有些争议区合作共同开发问题上有所突破。第二,鉴于划定我国同周边各国海上领土和经济专属区的边界和解决双方的争议问题十分复杂,涉及面极广,尤其是关系到我国国际关系全局和同周边近十个亚太邻国关系的重大问题,因此似需请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通观全局,统一筹划,组织全国各方力量,互相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全力推进,逐步解决。第三,在未达成协议的争议区内,当务之急是至少要坚决制止对方进行蚕食和其它造成对我不利的既成事实的扩张活动,不让形势朝不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五、全面估计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取得的成就、 巨大发展潜力和差距,并正确选定发展的模式、战略和突破口

在1978年至今的近20年中,我国的海洋石油工业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绩和初步建立起了健全和迅速地向前大步发展的潜力。1996年我国海洋石油公司生产达到原油1500万吨和天然气26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0.5%和12.9%。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已具备了以下7方面的明显优势或潜在优势:(1)它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求建立起来的。(2 )它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拥有从事国际化经营的经验。(3)它是懂得石油生产的。(4)它是个新建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旧包袱。(5 )它已培育起和拥有了一支能适应于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的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6 )它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7 )它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当于将近我国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三百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经济专属区的辽阔海洋石油资源处女地。

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个人认为,我国距离把我国的海洋石油工业建设成一个符合客观可能和适应我国需要的强大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和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设成一家国家迫切希望的中国的世界级的强大跨国石油公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谨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在独立、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大量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向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开放或重新开放本国的陆海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但如果我们处理恰当,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风险合作勘探开发仍是有较强的吸引力的。这是因为:我国海洋迄今的勘探程度还很低,我国政局和经济稳定;进行国际石油合作的法制完备并有了15年的信誉和经验;最近几年来世界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科技新突破使许多地区的石油资源可采前景有了很大改变;我国海洋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亚太地区的中心,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得天独厚优势。从总体上讲,我国海洋石油的下一步发展仍以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更为有利。但这并不排斥我对一部分油气田采取独立自行勘探和开采的办法,也不妨害我们对不同的油气田采取不同的政策。总之,一切以如何对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和对我国更为有利为准。

第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一方面全力朝一家一体化石油公司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就全局来说始终必须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和增强自己的上游业务实力上。因为,世界石油工业史表明,一些从上游生产起家的石油公司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必须实施上下游业务的一体化,才能很好向前发展;只有有了下游生产才能充分发挥上游产品的经济效益。但世界石油史上的另一些事例同样也表明:如果没有上游业务这个“源”,下游业务这个“流”也就很难久长,很难健康存在和发展。70、80年代中美国大石油公司在西欧的下游石油业务的衰落和被迫撤离;80年代中期后,一部分美国石油公司,其中也包括德土古那样的大公司,由于油源不足,不得不让出美国国内的大片下游石油市场,同委内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石油公司共组合资的炼油和销售公司进行合作经营,都是证明。

第三,大力全面增加和提高对海洋石油的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根据国际经验,增加对上游即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的技术投入尤其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和提高海洋石油公司的在国内、国外的融资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第四,大力加强对国际国内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规律的研究。

第五,根据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进行一切业务其中包括上述各业务在内,都必须坚持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过去15年中已形成的一切严格以经济效益为最后决策标准的好传统,坚决不背新包袱。

六、 确定我国国民经济的低耗能和采用优质能源的发展模式,并加强用市场经济手段节能和节油

我国经济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是向一个中等的乃至高度发达的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但现在国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已经明确表明,即使是具有同样的高度发达的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达国家,在经济的能耗和油耗方面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高能耗、油耗的模式,另一种是低能耗、油耗的模式,而且两者的差距十分巨大,后者的人均耗能、耗油量突出地要比前者要低一半上下,同时后者每公斤能耗和油耗的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值比前者也要高出80%上下。因此,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今天面临一个是以高能耗、高油耗还是以低能耗、低油耗的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大决策问题。

以美、加、英、法、德、意、日等西方7大经济发达国家为例, 美、加两国为一方属于高能耗、油耗国家,而英、法、德、意、日5 国为另一方属于低能耗、油耗国家。1993年双方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差不多,前两国是22335美元,后5国是23088美元。但在人均能耗方面, 前者为7869公斤油当量,后者为3651公斤油当量,后者低于前者53.7%;此外在人均石油消费方面,前者是2586公斤,而后者是1667公斤,后者低于前者41.6%。同时,前者每公斤能耗的产品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值为2.8美元,而后者为4.9美元,高出前者75.0%;前者每公斤油耗产品的国内生产总值产值7.0美元,后者为13.00美元,高出前者85.7%。以上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逐年发表的正式统计资料。以上双方经济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能耗、油耗模式的形成当然主要是前者在历史上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一直十分丰富而后者则能源尤其是石油十分缺乏的结果,但同时也同这些国家采取的政策直接有关。今天,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科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时,当然只能坚决选择后5 国的低能耗、低油耗的模式,而且只能是既更先进、更少污染等副作用、更廉价、同时又更紧密结合我国资源和实际需要的模式。实行这种模式并不会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发生不利的影响,也不会使我国的科研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受到不利的影响,相反,它将使我国的这些方面的发展更茁壮、更扎实、更有力和更健康。要求实现低能耗、低油耗、节油会使一部分非正常的高耗能、耗油甚至能源和石油浪费严重的单位和设备暂时受到一定的压力和不利影响,但这是一个促使它们改造和进步的过程,因而从长远讲来不论对它们还是对国家都是有利的。

在市场经济的国家里,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我国今后除继续大力通过科技和设备改造来提高能效推动节能和节油外似应进一步加强通过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和节油工作。美国1993年的汽油消费税为平均每加仑0.37美元,远低于西欧和日本等国,同年欧盟各国的汽油消费税平均每加仑2.37美元,高出美国5.5倍, 这是美国人均能耗和油耗高出西欧一倍以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当前世界上新的能源和石油的新用途发展十分迅速,建议我国也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七、积极、谨慎地推进我国的海外石油投资和经贸工作

从1990年以来,我国政府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总需要和我国国内石油供需渐趋紧张的形势,作出了我国石油工业要面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重大决策,除石油进口贸易本来早已属允许之列外,开始允许我国石油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尤其是参与国际石油资源风险勘探和资源开发股权投资。我国各石油公司的这种活动从进入“九五计划”(1996~2000年)以来有了较快和较大规模的发展。对此,仅提出下列建议:

(一)由于石油勘探投资具有投资大、勘探失败的风险大但一旦成功时所获利润能远大于投资的特点,用这种方法所得的“股权油”的成本当然要比通过国际贸易按任何油价购得的石油要远为低得多,因此把这种方法作为我国在国外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投资的手段来使用当然原则上是完全可行的。通过这一行动,我国有可能大大节约进口石油的外贸开支;可以大大增强成功地从事这一业务的企业的经济收益,增强它们的经济发展实力,以及有利于我国学习国际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提高我国的生产经营水平等等。但是,如果试图用这办法来解决保证我国的石油供需的战略安全问题,则这一目的恐怕很难达到,还必须采取其它办法来解决。因为所谓的石油战略供应安全,主要系指供应国因国内事件或两国关系中的矛盾而毁约的突然停止石油供应,或是因国际战争或其它原因而运输道路中断,等等,这种情况,不论对于取得“股权油”还是通过国际贸易取得进口油来说,并没有大的区别。

(二)由于石油不仅是一种可能获得巨大利润的重要商品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战略物资的特殊性质,世界各国在考虑和决定自己的重要对外石油经贸和投资政策时,事实上无不同时考虑自己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需要,甚至这一决策本身就是它的对外政策的一个部分。因此,我国国家在审批每一项这类重大项目时,必须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评审,充分估计投资的政治风险,以防受到损失,同时并考虑和采取各种防范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例如投资和进口来源的精选化、分散化和多样化等等。

八、建立国家能源委员会, 对我国的能源供需尤其是石油供需进行全面的、强有力的国家调控

鉴于一国能源工业和能源供需的状况和发展(按:其中也包括石油工业和供需的情况和发展,下同),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加强、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确保各国战略安全的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意义,鉴于各国能源工业和供需问题、尤其是石油工业和供需问题,影响的部门利益多,矛盾尖锐复杂,其发展往往受到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难以按照国家的总体和长期的利益作出最优的抉择,因此建议参照类似意大利政府中建立的部际经济委员会的办法,在我国国务院下成立一个国家能源委员会,请总理或一位副总理任主席,由有关的十几个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委员,全面负责我国能源计划的制定、实施、协调同各方面的关系和解决现实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标签:;  ;  ;  ;  ;  ;  ;  ;  ;  

我国石油供需研究与建议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