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元“钞票”分析_柴达木盆地论文

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元“钞票”分析_柴达木盆地论文

试析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元“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柴达木盆地论文,青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钞”即纸币,追溯钞诞生的历史,应该首推我国为最早,有人认为钞始于唐之“飞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飞钱”是一种汇兑而非纸币,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纸币始于北宋的“交子”。王献窑遗书载:“布币为物甚微,其关系货币沿革甚大。由物物交易,演为货币交易,又演为信用交易。布币即信用交易之嚆矢,后世票券之先河也。言票券者,类谓起于唐宪宗时之飞钱,飞钱以券相合,如今汇票。入宋张咏镇蜀,又行交子。”①这里所谓交子是宋其宋时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由四川的十六家富户主持发行的纸币,此纸币的出现,在经济史、世界印刷史和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发行额是125340缗(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在此时是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三年更换一次,备有本钱360000缗。后来由于富户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纸币的发行权②。徽宗时改称“钱行”,“高宗时复又会子,或称褚币。演为银钞钱钞,行于元明,通于有清,为汇票及银票钱票二类。前于飞钱,有西汉之皮币。皮币出于布币,布币原于契券。周秦以来,积渐推演,椎轮大辂,已为信用交易之前驱。不能谓飞钱以前,无货币票券之发生也。”③而元“钞”,是蒙元时代的通用纸币,行用最广,使用最久。元朝初期仿效唐、宋、金朝的办法,有行用钞,用钞的办法是以物为母,钞为子,用钞同物,互相权衡轻重,比较价值。其制度没有文字材料可以考证。元钞主要有三种:a)“中统元宝交钞”,元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的纸币。自十文至二贯,共有十等。此十文钞为1982年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中发现,面文有“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等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b)“至元通行宝钞”,元代至元钞版,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共十一等。c)“至正印造元宝交钞”,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的新钞,系在中统钞背面加盖至正宝交钞印而成,每贯折合至元钞二贯。

1955年秋天,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农场第一作业站平地造田时发现元代纸钞一包,纸钞用毛毡包裹。有“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二种不同年号及“壹贯”、“贰贯”、“伍佰文”三种不同面值的纸钞。皆桑皮纸质,纸色黑灰,质厚粗糙,上附少许树皮渣,长方形,现存青海省博物馆。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元代社会经济及元代中央与西藏、青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统元宝交钞”,面额分“伍佰文”“壹贯文省”二种。其中“壹贯文省”,钞长29.5厘米,宽21厘米,交钞正面顶部为钞名。钞名下长方形花纹栏分上下二段,上段正中有“壹贯文省”四字,下面是一串钱形图案,左右各直写两行文字,自右至左,第一行和第四行分别是“中统元宝”“诸路通行”九叠衔篆字,第二行和第三行均系八思巴文字,漫漶不清。八思巴文下各横排二字,左是“字料”,右是“字号”。“字料”上一字象“微”字。“字号”上一字是“师”字,当系编号字。下段是十行文字,花纹栏下段右起刻明“中书省秦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以及“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等字样,左接中统年月日,然后为“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以及“中书省提举司”共三行签押处。上下各盖一朱色正方形官形,上印边长8厘米,下印边长7厘米,印色浅淡。背面有墨印一,长14厘米,宽9.5厘米,四周边围花栏,中为“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下部盖方形红色印章,印文不清。此钞是元惠宗至正年间印制发行的。

“至元通行宝钞”面值分为“贰贯”“壹贯”。这里以较为清楚的“贰贯”纸币作一介绍:此钞钞面字迹有些模糊不清。左上角略残,左边缘残损。“贰贯”钞长30.3厘米,宽21.5厘米,钞面上方第一栏为“至元通行宝钞”字样。第二栏中上方为“贰贯”二字。下为钱两贯形,一贯一组,呈长圆形,排列于下方。两边均为蒙古新字八思巴文,上下行文,其意右为“至元宝钞”,左为“诸路通行”。右下方有“字料”二字,左下方有“字号”二字。第三栏共10行,字上下书,左右行。其文为“尚书省秦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其左为平行两行文字即“宝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再左为“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至元年月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尚书省提举司。”正面上下各有朱色方印一、上小下大,上印较倾斜,边长7.5厘米,下印边长8.2厘米,背面有墨印一,边长6.2厘米。背面墨朱两印皆能隐约可见“贰贯”字样。

以上元钞皆为元代后期所造,背面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字样。至元是元顺帝年号,此其一;其二,正面两方及背面,为杜绝伪造均盖着官印,这也是后期交钞特点;其三,纸质、印板的后期特点也很明显。早期中统钞曾用绵纸,还造过少量绫锦织的银钞,印制都用木板。至元十三年,宋灭,全国统一的政权建立,纸币发行量大增,改用桑皮纸铜版印制。格尔木出土的元钞正是灰黑色桑皮纸铜版印制的。上述“中统元宝交钞”还分别于1959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1965年10月在陕西省咸阳市两处地方发现。萨迦寺同时还发现“至元通行宝钞”,现已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两处发现的元钞面积较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出土的略微小一些。

蒙古建国之初,就曾在山东博州(今山东聊城)一带发行纸币。在此之前由成吉思汗经拖雷、窝阔台、乃马真台、贵由、海迷失后至蒙哥汗主政的54年间,就有《元史》“食货志”所说无文籍可考的元初“行用钞”。而能够看到史书记载元朝最早发行的地方钞是山东“博州丝会子”“丁亥(1227年),博直兵火后,物货不通,向实以丝数,印置会子,权行一方,民获贸迁之利。”④太宗“八年后丙申(1236年)春正月……诏印造交钞行之。”(《元史·太宗纪》)。太宗窝阔台接受耶律楚材建议,印钞不过万锭。宪宗元年(1251年),“辛亥,各道以楮币相贸易,不得出境,二三岁辄一易,钞本日耗,商旅不通。楫请立银钞相权法,人以为便。(《元史·”史楫传》)。宪宗二年(1252年),刘肃在邢州也发行楮币,公私则皆依赖此币。中统元年(1260)年,“擢刘肃为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捞。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逐降钞50万贯。”⑤说明原来曾经发行过真定银钞。元初钞史《古钱大辞典》第二二八页载:“元初未建国前之币制;正史简略,吉田虎雄氏之中国货币史纲有云,元朝开始发行纸币,在太宗余年(AD1236年)号曰交钞,宪宗三年(AD1253年)夏立交钞提举司,增发之以佐军用,世袒中统元年(AD1260年)新发中统元宝交钞……”以上钞币既有朝廷发行的“交钞”、“宝钞”,也有地方发行的“丝钞”、“楮币”等,这些钞币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分散发行,币值稳定,扩大钞币流通,便利了商民,反映了蒙元兴起政治经济上升的景象。元世祖忽必烈即位,自中统元年到至元二十一年的二十五年间,统一印制,丝银为本,从此,纸币的发行权才完全专属于朝延,统一的纸币制度由此开始建立。中统元年七月,始造交钞,以丝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制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元宝钞”,中统钞每二贯可兑换白银一两。这种货币不受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可用来纳租税,并允许持有各路原行旧钞的人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这样,中统钞就作为统一货币畅通全国。1275年(至元十二年),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并“添造厘钞”,即发行二文、三文、五文的厘钞,作为辅币。1282年颁布禁止金银私相交易的命令,持有金银者只许在各路官库兑换。随着政治的统一,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灭宋以后,世祖忽必烈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军政开支浩繁,徭役劳务税赋征发不断加重,各族人民不堪忍受,起义烽火此起彼伏,更增加了蒙元政权的征战费用,印钞数量相应增多。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为了整顿财政金融,又发行了一种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与中统钞并行。每一贯文当中统钞五贯文。又在各路设立平准行用库,人们可以持钞易库银,有亦可以持银易库钞,或以昏钞易新钞,来稳定钞价。但不久,物价腾贵,钞价贬值。总之,这一时期元钞币值波动,物重钞轻时期。以后在武宗至大、顺帝至正年间都曾一度变更钞法,并铸造过一些铜钱,但都行之不久。因这一时期帝位交替频繁,政令失当,制度废驰。元钞已进入币值下降,宝钞衰退的阶段。终元之世,只有中统、至元二钞作为主要纸币,并行通行。但由于元后期印钞无度,人们视钞如废纸,而以物货互相交易,随着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经济凋蔽,国用匮乏,在元朝灭亡之前,保钞命运已提前结束。

在元朝前期,纸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购买力。马可波罗在华十七年,他在《行纪》中说纸币流通不限于中国境内,元代版图辽阔,横跨欧亚,在其盛时,中国纸币也北穷朔漠。西贯中亚,南及南洋、越南等,通行无阻。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就载有与各地货币兑换的比率。统一的比较稳定的钞法的推行,促进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事业。那么,曾一度名扬四海的“元钞”为何又有如此下场?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军事废驰,灾茺连年,农民破产,起义烽火,遍地燃烧,为了筹集对付农民起义所需的军费而变更钞法,银钞本越来越少,新钞印制越来越多,直到以钞为本,不再兑现,虽多次改革,愈改愈坏,结果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币信丧失,终至销声匿迹。其原因并非改革当时所说的“行之既久,物重钞轻”“历岁滋久,钞法偏虚”,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岁入一直不敷岁出。由于弥补财政赤字而不断超量滥发纸钞,因为高额过重赋税而日益增多高利贷剥削,始终是元朝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加剧元末矛盾,导致元朝覆亡。

元钞由产生经发展到衰落以至最后停用,这个实践明确地给当今社会一个启示,国家纸币的发行,一定要与政治经济形势和生产商品流通需要相适应、既不能一味紧缩,阻碍经济事业的发展,更不能盲目滥发,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另外,纸币作为货币,的确纯粹是价值符号,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不同于金属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支付、计价等职能。而现存青海省博物馆的元代纸币已有文物保护价值,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

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国号始于至元八年(1271年),在此之前称蒙古汗国或大朝,除“大朝通宝”外,蒙古汗国还铸有何种钱币史籍无考。元也曾铸造过“至用通宝”“元贞通宝”等银钱,但未作流通货币使用。还出现过“一些时代不明的钱币如俗称的‘未书大观’‘大观背半钱’‘宣和背半分’‘交钞半分’及制作粗糙的‘秦和通宝’等等,很可能为地方豪强所铸。”⑥这些铜钱已不在流通范围内。

元代铜源不足,大量发行纸币,又杂用银两,所以铜钱的铸量不多,只有两次较大规模铸造铜钱的时期。第一次是在至大二年(1309年)铸至大通宝平钱及八思巴文大元通当十钱。因《元史·食货志》载:“至大三年正月丙申,立资国院、泉货监,命以历代铜钱与至大钱相参行用。”故前人考定为至大三年立监铸钱,而实际上铸钱工作在至大二年时已经开始,据《元史·武宗记》载:“至大二年十月庚戌,命皇太子兼尚书令以行铜钱法诏有相仿。”《元史·选举志》:“至大二年,立资国院二品……泉货监六处,各设令史八名。”至大三年正月允许历代钱可以和至大、大元钱同样行用,说明至大钱早已铸就。第二次是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铸至元通宝及至正之宝。其时,政治腐败,财政拮据,为了弥补赤字,遂发行新的至正交钞,每贯抵二贯元钞,同时也铸造至正铜钱,因与钞相权,故史称“权钞钱”。政府原想以少量的铜钱与无限度印造的至正钞作价来稳定币值,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仍无法挽救纸钞贬值的命运。“自秦以来,货币久分二等,上为黄金,下为铜币。皆以实货之重,定货币之价,既不如重,亦未当代以虚货。”⑦在中国历史上,金银很早就作为货币使用,但一直没有铸造使用过统一的金铸币,也没有实行过纸币与黄金挂勾的货币制度。银铸币直到清末才有。铜钱的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为何这时铜钱极小?而“元行钞法,冶铸几废,至正至大二泉外,余皆罕见。制亦极少,余所收甚少”⑧(此处“余”指《古钱大辞典》作者丁福保)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除“夫钱重而值小、楮轻而值多”的患钱重、战争等因素外,还与当时的“销金窟”“销铜窟”有关。这里所谓销金窟即黄金外流、厚葬和滥赏。蒙元在统一全国以前,每年对皇族、百官、将士等赏赐金银,相当部分的岁入金银通过赏赐支出。接照《元史》资料统计,由世祖到顺帝的109年中,皇帝赏赐支金将近17万两,支银725万余两。这些金银到了受赏人手中,一部分作为宝贵财富长期藏起来,另一部分作为生产投资或生活用款而进入贸易流通领域。当然这赏赐比起西汉诸帝赏赐功臣亲贵和从征将士的黄金数额动辄千斤万千甚至数十万斤要逊色得多,比东汉十帝赐金总数的21740斤要少得多。但这时黄金已经相当少了。再者,争战各地,通好各边送出大量黄金。加之元时外商连绵不断,以琉璃等天然宝石交换中国黄金(当时我国不产天然宝石)以致外流。另外,从元代墓葬出土文物得知,元代较前朝厚葬并不十分盛行,但从典型的几处元代墓葬中也能反映出当时的挥霍。如山西平定东回村元墓,平面八角形,砖砌格子门上则题有“金银库”、“银白(帛)库”等反映了墓主人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又如江南墓葬中安徽安庆大德五年至九年间(公元1301-1305年)范文虎及其妻陈氏墓,分为两室;棺椁内外均用松香或石灰和米汁灌实。范氏棺内随葬有玉带、玉印、佛珠、铜佛等,椁外木柜中装有金玉饰物220余件。陈氏棺内有金冠、金花、金饰、银钏等。元代,铜十分短缺,还与佛教有关,对佛教的尊崇,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达到了顶点。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了两项措施来扶持佛教:一是设置“帝师”,帝师做“佛事”,为皇帝和后妃传授佛戒;并在宗教、文化事务方面备皇帝咨询。八思巴在中统元年先受封为国师、奉命制蒙古新字。新字即八思巴文,于至元六年颁行。至元七年八思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第二项是又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诏命帝师兼领宣政院事。从此、帝师既为天子之师,又复兼领中央机构事务,“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这就是元代帝师法旨得以与皇室各类旨书共同具有法律权威之所由来。⑨可见元朝崇佛之盛,于是广建寺院,大修佛事,用去不少黄金银铜等。“元行钞法,不铸钱,故民间贵钱而贱钞,乃势所使然。元之宗室,尊崇佛都,厚遇僧侣,寺观供养所用货币,似乎仍照旧习,特新铸钱以施僧尼,其钱悉名供养钱”⑩“古泉丛话云:彼时行用交钞,宝钞,不甚铸钱,钱或为供养之用,故往往于古刹中得之,如至元戌寅……不得概目为寺中物,是年铸钱,志文不载,史之漏也。”(11)因此,铜币在元以前就十分短缺,而元时甚之。佛教在元时达到极盛,国家因此既缺金又乏铜。

元钞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出土,并非出于偶然。因为元朝在藏区设置“甲姆”(军站)。据清雍正年间在柴达木盆地设有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和尕斯等部落,又据1958年、1987年分别在诺木洪与乌图美仁挖掘出土的干尸来看柴达木盆地在元时没有驿站是无疑的。另外,元朝对藏区的管理是非常严谨的,在宣政院之下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在元帅府下设万户所。当时,共有十三万户所。元朝政府就是通过这些组织来进行户口清查,赋税征收和差役摊派的。在柴达木盆地设曲先答林元帅府,行使同样的职权。可见,柴达木地区在元朝是中央与西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必经枢纽和军事要道。

柴达木盆地因气候干燥,加之用羊毛毡包裹,干尸被埋在沙中,未及腐烂便已风干形成干尸,元钞也因此被保存了下来。

中国的纸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钞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周使地域最广,行用时间最长,制度较金钞更为完备的法定流通纸币。所以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纸币空前盛行的时代,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朝代,这使当时的西方人大为惊叹,马可·波罗将此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点金术”。受元钞影响,中亚和东方一些国家,也曾一度使用过纸币。我国纸币的发行比欧洲早600多年,元钞史也比西方国家的纸币要早。如果说纸币的故乡在中国,那未,纸币历史上最早、最完善、影响最大的代表是元钞。元代纸币制度在世界货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虽然元代的纸钞有几处地方被发现,但总的来说,明以前的纸币很少见,特别是宋金两代至今没有纸币实物被发现,因此元钞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世界上数量最多、门类最丰富的文化宝库。

注释:

①《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第916页,齐鲁书社。

②参照《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

③⑦《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第921页、961页。

④《元史·何实传》。

⑤《元史·刘肃传》。

⑥《简明钱币辞典》,笔者查阅卫月望先生著《古钱索引》中“泰和通宝”是泰和四年金朝章宗完颜璟时铸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四种,真篆二书,顺读。

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第5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标签:;  ;  ;  ;  ;  ;  ;  ;  ;  

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元“钞票”分析_柴达木盆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