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传输服务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传输服务_图书馆论文

试论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将传统图书馆推向全球 化、网络化及一体化的新境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里程。可喜的是 ,联合保障、利益互补的观念已被国内图书馆普遍接受,图书馆之间多层面的务实合作渐成 趋势。作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内容之一的文献传递服务,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层面, 特别是创建具有高速高效传递机制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值得我国图书馆界给予足够重视。

1 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传递服务的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促使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传递产生深刻的变革,无论传递的 方法、手段,还是服务的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联机书目 信息服务。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献传递机构推出局部联机数据库服务。而今 ,因特网的发展又为文献传递实现快速高效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电子环境。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里,国内外的图书馆和文献服务机构相继创建了一些快速高效的文献 传递系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艾森豪威尔图书馆创建了传播人类遗传学研究信息的著 名的局部联机数据库(GDB)。OCLC建立了一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递文献的联机信息服务系 统OCLC First Search。EBSCO信息公司建立了把图书馆文献传递机构和用户互为一体获取文 献的EBSCO doc系统。印度国家科学信息中心在万维网上推出了一种费用很低、参考价值较 大的“最新资料通报服务”(CAS)和“带文摘的科技期刊目次报道服务”(COPSAT)。我国清 华大学图书馆近几年来重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馆际互借业务,1998年完成馆际互借申请3000 份, 其中文献传递量占全部馆际互借总量的90%以上。文献数字化传递也在探索试验之中。从传 统的效率和成本来衡量,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推动下,文献传递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2 澳大利亚图书馆创建的一种电子文献传递模式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3座大学图书馆使用联邦就业、教育与培训部专项拨款,合作开发和完 成了一种能够利用因特网快速申请、扫描和电子传递文献资料的电子技术,即地区电子文献 传递系统(Regional 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REDD)。

REDD系统的特点是创建了一种具有简、便、快、省运行机制的申请、发送、接受文献资料 的电子系统,它既不要重新创建一个电子环境,也不要开发馆际互借管理系统,它依靠现有 的因特网标准,如多功能因特网邮件扩展(MIME)、通用网关接口(CGI)和标记图像文件格 式(TIFF),而且它运作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与用户都愿使用的一种平台上,即Web浏览器。

REDD系统运行包括以下4个过程:

1)履行登记。用户首先必须登记申请REDD服务。为了遵守澳大利亚版权法,用户必须按Web 格式履行电子登记,同时,给图书馆发送一份打印件。在有多个校园和分馆情况下,用户被 分配给某个特定分馆,申请自动地跟到这个图书馆。用户收到带有惟一“用户识别符”的电 子邮件。用户可随时改变登记的情况。一旦履行过登记,用户便可以访问图书馆主页的电子 文献传递申请表,每个Web页都是为某一特定机构定制的,提供本地区有关收费、周转时间 、合理要求、完成传递的提示等信息。当用户选择电子文献传递申请时,就看到版权保护通 告以及与法规文本的链接,这样可专指不同的版权要求。用户不必输入个人详细情况,如姓 名、职位、科、系、电子邮件地址、传递地区等,因为这些会自动出现在申请表上。用户应 尽可能填满各个字段,有许多字段是必填的。申请表一旦填好,就可发出。

2)处理申请。图书馆工作人员使用Web浏览器检查待解决的申请。对转移到工作人员申请表 上的信息有所取舍,除掉一些附加字段,如申请号、选择供方图书馆的方框以及工作人员备 注,它与用户登记的事务差不多。工作人员按字段来编辑申请,验证数据,确定申请的合法 性,挑选一个图书馆,发出申请。与此同时,把包含申请复制件的电子邮件发给用户。工作 人员也可通过其他一些途径接收申请。通过网关接口脚本接受数据输入,并将其用电子邮件 按 供方图书馆电子邮件地址发出。

3)提供资料。后台处理对新邮件进行扫描,将电文转成超文本置标语言,并把电文拷贝到 馆际互借工作目录,然后再消除它。供方图书馆使用Web浏览器查阅工作目录。每个申请包 括申请号、日期、发出时间以及优先权标定。工作人员可以把这些申请单打印出来,到书架 旁对着它查找。一旦找到资料,工作人员则返回到工作目录,点击输入每条申请,每条申请 后面附有3个方框,即扫描、终止扫描和返回。既可以将资料面朝下对着扫描仪传送,也可 以采用形式馈送的方法,工作人员点击一下“扫描”键就完成一页资料的扫描。在完成所有 页面的扫描后,工作人员点击“终止扫描”,触发提示符以确保资料扫描的完成。一旦“终 止扫描”这个提示得到肯定回答,那末,后台处理取走电文,并将它加到按HTML格式扫描的 图像的文件名里,从电文里读出返回地址,用电子邮件给申请方图书馆作出答复。后台处理 第 二次取走扫描的图像,用电子邮件分别发送到申请方图书馆。由于所采用的电子邮包是 适合MIME的,因此,扫描的图像编成供传输的MIME Base 64格式的编码。符合版权法的扫描 图像一旦发出即被取消。如果供方图书馆无法提供所需的资料,工作人员则点击“返回”, 既可作预定的答复,也可键入无法提供的理由。申请被退回后,申请方图书馆或者点击“取 消”或者点击“再试一次”,在后一种选择下,要把申请内容下载到准备发给别的供应方图 书馆的另一个“工作人员申请单”里,并将申请注记在“工作人员附注”字段。

4)接收资料。给电子申请作出的两种答复,传送到申请方图书馆的电子邮件目录。后台处 理以MIME二进制指示符(X-F info)核查所有的收件,如果找出这种串指示符,文件则按二进 制处理,如果没有找到指示符,则简单地处理成HTML文件,并将其拷贝到工作目录,然后取 消这条电文。如果输入的电子邮件被识别为二进制文件,它就通过Base 64解码器,这种解 码器能够提取具有初始格式的扫描图像,接着这个文件被拷贝到工作目录。申请方图书馆用 它的浏览器查看HTML格式的电子邮件,选择一种能起动适合该图像取景器的链接。然后,可 以 把图像打印出来。作为事务操作的一种措施,后台处理控制着监视、存取、登记的全过程, 消除已被存取的图像文件。在取消前置留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各图书馆要求设定参数。

3 对我国图书馆创建电子文献传递系统的意见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恩大学和昆士兰技术大学早在1995年就有了合作 开 发电子文献传递的计划。今天,这项合作计划已成为一项全面运作的服务。澳大利亚这3所 大学所具有的合作精神、创新道路和研究成果,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电子文献数量激增,书刊价格猛涨。图书馆文献购置费的增 长又远跟不上书刊数量激增和书刊价格上涨的幅度,图书馆的新书入藏量逐步递减,再加上 各图书馆独自闭户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重复订购现象特 别严重,致使图书馆陷进了一方面文献购置费匮乏,新书入藏量锐减,另一方面大量文献闲 置 ,文献利用率低下的怪圈。图书馆越来越感到仅凭自身的实力难以独立满足读者的基本阅读 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 别期望图书馆能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作出更大的支持。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获 得发展机遇。冲出这个怪圈,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创建文献保障体系,满足人们获取信 息和知识的需求,正是我国图书馆界顺应时代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应该采取的重要举措。这 一重大对策已被列入我国许多图书馆的总体发展规划。在这种认识和要求下,近几年来,国 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日渐频繁。1998年11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鉴定了 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其中包括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国家图书馆倡导召开了全国文献信 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会议期间有100多家图书馆签定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1999年4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其中包括两校图书馆实行文献资源 共享。国内图书馆之间多层面务实合作渐成趋势。作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一个重要发展层 面的文献传递服务,必将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开展的仍是传 统形式的文献传递服务,手段落后,传递效率低,成本费用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具有简、 便、快、省运行机制的文献传递系统。澳大利亚3所大学图书馆研制开发的REDD正是具有这 种机制的文献传递系统,值得我们借鉴。从现在起,发扬务实合作精神,少议论,多实践, 切实地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开展起来,特别是创建一种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电子文献传 递系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澳大利亚3所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地区电子文献传递系统所需的设备包括:一台Web服 务器、一台有Web浏览器的微机、一台扫描仪、一台输出能力为600dpi的激光打印机以及邮 件网关。从网络技术和设备角度来看,1996年我国相继建成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 桥信息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4大主骨网。因特网已为我国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创造了良好的电子环境,系统所需其他设备的配置也不会成为问题 。我国图书馆已具备开发电子文献传递系统的基本条件。参照澳大利亚电子文献传递模式, 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3)澳大利亚3所大学REDD研制组不使用电子邮件把文件直接发给用户。REDD系统的独到之处 是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用电子邮件寄发文件涉及版权问题。从电子邮件服务器选取一个文 件,通常都要把它复制下来,服务器的原始文件不能自动消除,两个电子文件同时存在就产 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图像文件的传输问题。图像文件的数据量一般较大,这就使一些 网络管理者感到特别为难,网络管理者们坚持认为电子邮件不是用来传递大数据量的附加文 件的。如果被执行的电子邮件附件其数据量处于上限状态的话,那么,电子邮件方式运作的 桌面传递就常常会有碰撞虚拟程序墙的危险。REDD系统所执行的方法避免了这两种问题。澳 大利亚REDD研制者对创建系统的考虑以及所取得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4)REDD不久将推出新版软件,它将成为用户实现虚拟桌面传递所选用的一种软件。系统的 工作原理是:①供方图书馆将资料扫描成多页面的标记图像文件格式(TIFF)文件。②使用对 象链接和嵌入法(OLE)自定义控制的王安成像技术创建通用网关接口脚本,把页面提供的事 务处理详细情况加到TIFF文件上。③GGI脚本将把MIME编码的TIFF文件用电子邮件发给申请 方图书馆。④在接收过程中,另一个程序将自动给TIFF文件解码,将它存贮于Web服务器中 , 并给用户发一个电子邮件,提供该文件URL地址和惟一识别符。⑤用户给这个Web文件定位后 ,可以复制它,也可以把它打印出来。如果用户有支持可击链路的邮件委托程序(如Pegasus ),那么,这个过程就变得非常简单。⑥一旦用户将文件定位后,系统监控程序就把它消除 。如果文件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取走,那么文件也会被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3所大学图书馆对REDD开发应用升级的事例再次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开展文献 传 递要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过程中将文献传递服务推向更高的水平。

标签:;  ;  ;  ;  

论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传输服务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