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界观的意义_哲学研究论文

浅析世界观的意义_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观析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观的客观与主观

世界观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世界”,其二是“观”。作为前者,它是反映在意识中的客观的世界景像;作为后者,它则是人把握世界的主观观念。

世界观的“世界”方面,表现着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所达到的对世界的认知。从这一方面说,它应是尽可能完整的世界像。它有正误、真假、深浅的区别,有着可检验的客观标准。世界观的这一方面,已经有较多的探讨,但是对观念的方面却认识不足。本文认为,世界观的后一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内涵:

第一,世界观是一种智慧。显然,没有人时,世界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真正困难的和有意义的,则是如何达到对客观存在的把握。不难看出,人类肯定一定层次的物质存在是因为人的认识达到了这一物质层次的深度。因此,客观的世界像就并非一种天然或先验地摆在人类面前的事实,而是人能动把握世界的结果。这样,世界观就一方面是客观的世界像,另一方面又是主观的能动智慧。从这里说,这一世界观的“观”,就约略相当于认识论、方法论。但是,事实上,世界观作为智慧,又是远比认识论、方法论广博、深刻的东西——它不但包括了如何建立客观的世界像,而且还包括了人对客观世界像的能动处理;不仅包括了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而且更包括怎样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实践理念。这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结合方式的选择和追踪生命在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的智慧。哲学史上的各派哲学家,不但提供着一个个新的世界像,而且又是在这种世界观的智慧内涵上作出贡献——或者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工具,如培根、笛卡尔;或者提供一种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基本思路,如老子学说、孔子学说、陆王心学。理论化的世界观如此,同样,解剖现实世界中每一普通人的世界观,亦可看到,也是对合理的物我关系的追寻,对主体参予世界方式的思考,成为人生智慧的基本内容。

第二,世界观是一种根本的观念。从主体方面说,对世界像认识程度根源于人类把握世界的智慧,而活着的智慧凝固下来就是观念。世界观作为主体的根本观念,它就是人的生命的精神式样。在某一时代的截面上,与外在世界相应的是人的认识与实践,而与前两者相对应的就是人的“心”的、精神的世界。这一精神的世界,为人的一切外在的生命活动提供原则与规律,它展开来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在图景。因此,它可谓复制人之外在的生命活动“信息密码”。斯多葛哲学提出,与外在的“大宇宙”相应,人有着“灵魂”的小宇宙。康德哲学也提出,与外在世界的统一相应,人的精神也有着内在的统一。而世界观作为观念,作为生命的基本理念,正是表征人的精神的、人格的内在统一的观念。这样的根本观念,事实上就是内在的、精神的主体。

从主客观两方面说,世界观就如一面反映外物的镜子。我们对这面镜子,既要看到其中反映的客观影像,更应研究镜子为何呈现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影像的内部结构与独特原因。

二、世界观的内容主干

主客、物我关系是世界观的内容主干。世界观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干展开的。

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这样,对人的生命最切已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主客关系的组织方式、合理程度、发展状况,直接地决定着人的生存、发展和客观世界为我化的层次与深度。这种客观的存在关系反映在观念上,主客关系就不能不是世界观的核心。世界是肯定人还是否定人,人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地位与作用,人在世界上是能动的还是消极宿命的,这些问题成为人的世界观的基本主题;推而及于文化,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两分,决定着东西文化的基本性格;是征服自然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谋求,成为人类不同发展时代的主题;同样的,凡宗教就不能不讨论出世与入世;艺术写照人,也总离不开主客冲突与主客同一的形式。这些,都说明着主客关系就是现实的世界的中核。与此同然,哲学作为对现实世界观的理论总结,也是健行有为与清静无为、理性主义与意志主义、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并将这些基本的主客关系问题,作为基本性的哲学问题。可以看到,哲学的这些问题比起抽象的世界性质的形上思考更接近人的现实实践,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更直接的影响。

主客关系是世界观的内容主干,而世界观的其他问题则是由这一主干生发出的。在现实的世界观中,世界图像正是主客关系图像的一个侧面,纯客观的世界正是人参与其中的,天人交通的世界的一个抽象。正是以这一主客关系的观念为主干,哲学才伸展出本体论、逻辑学、自然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宏大体系。主客、物我关系之于这一体系,正如树干之于树冠,叶脉之于整张叶片之关系一样。

主客关系之为哲学世界观的主干,事实上已经为哲学史的进展所揭示。古代哲学的中心是本体文化,是世界的纯客观性质。但近代哲学将形上本体论转变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将认识论落实为实践论,现代西方哲学则把“实在”问题转变为“存在”问题和“生活世界”问题。这种哲学研究的进展,这一哲学内容由“形上”到“形下”,由“云端”向生活的降落,便说明了何者在世界观中真正居于中心地位。

三、世界观的辐射系统

在内容上,世界观也是有层次的系统。

人们总是从与已最近的一点切入世界。人们也总是从与已最近的一点概括世界的性质。因为世界观是主客矛盾的解决方式,因为世界观是人生活于客观世界之中的基本的生命理念,因此,人的生活世界就总是人的世界观的实际的升起处。人总是透过生活世界,去透视更广远的存在,以至领悟宇宙整体存在的性质的。由此,世界表现了以下的性质:第一,同世界上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一样,世界观是一个矢向的系统。它是“外向性”的。在这一矢向系统中,与主体生活最切近的存在处在起始的层次上,依据与生活世界的距离,客观世界的其他层次的存在则处在较外、较远的层次上。第二,作为一个矢向过程,世界观是一个由抽象走向具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起始的生活世界,显然作为其永久性的收获物而为以后发展中的整个体系所持有。这一世界观的建立过程与内在逻辑结构,如黑格尔所揭示的,是终点始终带着始点的,围绕始点这一核心展开的丰富化和具体化的过程。第三,作为观念,世界观是殊相与共相的统一。世界观无疑是共相观念。但是,作为一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它的共相观念显然是从殊相观念发展出的,它是具体共相而不是抽象共相。

因为世界观是一由近而远的辐射系统,因为世界观由近而远的辐射是从抽象向具体的发展,因此每一生活于感性世界中的普遍人就都有一世界观。虽然这样的世界观还嫌浅近、笼统,但这种浅近、笼统不过是辐射不够远的,有待扩而广之的具体。每一生活于感性世界中的人们,可能不懂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可能对空间弯曲、宇宙大爆炸并不关心,但是他们亲身的实践,确实在形成着对世界的成熟、理性和有相当程度整体性的认识。

而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性的世界观,则都只是这种“原始”、“朴素”的世界观的加工、提炼与延长。哲学家的世界观也是以民众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的提炼与反映。哲学家的世界观,一切理论化的世界观,代表着人类那一时代认识世界的深度,更渺远、更全维地反映着世界。但是,在性质与倾向上,它们却是由千千万万生活世界中的朴素世界观为之提供基因和确定其总体方向的。它们与生活形态的世界观的关系,不是“幼稚”与“成熟”的关系,而是较为抽象与较为具体,或反映世界的层面上近一些与远一些的关系。从这里看,那种无视民众世界观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四、世界观的精神形态

世界观不仅是它们的内容、构造,而同时也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千千万万实际形态与殊相风貌。从它存在的这种实际形态与殊相风貌说,它就是人的精神形态。提出精神形态的范畴,意在写照人的精神的这种殊异性、具体性。它不同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揭示精神的共性的范畴,而精神形态则刻画每一精神观念的个体性。它也不是描写人的精神的某一方面的现象,而是写照人的生命的根本理念。

从这一精神形态的角度,放眼于现实实践中的人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的。人们从不同的位相切入世界,人们只能具体历史地把握世界。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方式不同,人的生存位相不同,人们的世界观便不同。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在每一个人对世界的契入点上,世界都表现为不同的面貌,在每一个主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都形成着一种独有的世界像。这是物质世界的不同的主观化身。由这样一个个不同的主观化身构成的人类精神世界,正是一个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生命理念的海洋。

把这一眼光拓展开来,同样可以看到,每一文化也都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种相。每一民族同样也是从不同位相切入世界,从不同角度反映世界的,因此它们也同样有着各自独立的观念形态。这些各自独立的人类文化形态,也都是从一个根本的观念出发的,而不是一些抽象的共性与个性的集合体。文化人类学表明,人类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世界观念,有多少种现实的生活方式,就有多少种精神的生活方式。通常所说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只是这各各殊异的人类文化种相的一些广为人知的形态。这些不同的文化种相,也都以反映世界的不同视角而汇之于人类文化之海。

将这一眼光深入历史,亦可看到,既往时空域中古人的世界观,作为那一时代人的精神的生活样式,同样是风神独具的,而不可以今人的世界观简单比附。古生物学刻画出每一纪年的古生物的形貌,哲学也应刻画出每一既往时代的人的精神的风貌。历史学的每一断代史为人描绘出每一时代的人的历史活动,而哲学则应描绘出每一时代的人的精神的独具观念。与哲学史同在的,是思想史;与思想史同在的,是既往时空域中千千万万民众的具体现实的精神生活。显然,只有回复到这种古人的精神形态,才是达到了古人精神的“本原”与具体。

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相之总汇,构成着浩瀚的地球生命之海洋。而各各殊异的精神形态,则汇成着人类精神的海洋。世界观是以这样的精神形态为实际存在的形式。如森林是以树木为实际的存在形式,人类是以个体为实际的存在形式一样。

五、世界观与哲学研究的方向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然而,从上文可以看到,世界观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意识现象。在一个方向上,它从民众意识,社会心理超拔上来,一层层抽象、一步步理论化,最后达到意识形态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尖端的理论学说。而在另一方向上,在指向社会原生形态的方向上,它又从尖端的社会意识形态回降到思想的莽原,现身为每一主体的生命理念。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多年的哲学研究走在哪一方向上。显然它是走在前一方向上。多年来,我们的哲学研究所追求的一直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宇宙的一般规律”,哲学也一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来理解。然而,哲学研究既走上了这一方向也就未能避免这一方向所造成的偏弊:它越是趋向理论的尖端,就越是把生活的大地抛在了身后,它越是把世界观看作严密、系统的客观真理,就越是忽视了世界观本是现实世界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理念。这一多年的认识偏差,充分说明了在后一方向上开拓哲学的新视野的必要。这一新视野的开拓,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从客观到主观。世界观,一方面指向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在同一与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它表现人,表现人的精神的内在统一,是最深刻的主体观念。不难看到,这后一方面,才是世界观的实际的升起处,是主客、物我的际合、统一处,它比起客观的方面,更深刻地表现着世界观的质。从由外到内的次序看,人类处于三种存在中:一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一是物质实践的存在,一是内在的精神存在。可以说前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后者,而后者则无不深刻地表现着前者。作为后者,世界观才不仅表现客观世界而且表现客观世界的为我关系,不但表现真理而且表现真理的价值,不但反映物质世界,亦复反映物质世界的人化。可见,世界观作为主观观念才表现主客、物我的多维、多重关系;表现能动的主体观念的性质,才是世界观的更基本的方面。而多年的学术研究正是对后一方面有所忽视。这正说明了把世界观看作人的生存智慧与生命理念,把研究的视线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必要。哲学作为人学,首先是人的精神现象学。哲学研究人,首先是研究精神的人。因此,世界观的研究正应用到研究人的主观的方向上。

第二,从世界观的抽象表层而深入其底层深蕴。世界观是抽象与具体、共相与殊相的统一。在这一统一中,抽象的共相常常“浮”在世界观的上层,而共相由以发展出的殊相则“沉”在世界观的底层。固然有把形而上学比作干,把具体科学比作枝的笛卡尔那样的哲学家,但一般世界观的结构却常常是这样,比起最普遍的自然观来,社会历史观显然居于世界观的内层;比起社会历史观来,人生观、具体物我关系的观念,则更居于世界观的内核。价值、希望、理想、生老病死、聚散悲欢,本就是在统一的世界图像包裹下的重大世界观问题。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功利主义、意志主义、出世入世、有情无情,常常就作为现实的世界观出现。但是,过去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趋势则是仅仅把世界的一般本质与共相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抓住了世界观的“外沿”而忘记了它的“底边”,记取了世界观的一般而忘记了它由以发展出的个别,从而陷入了抽象共相的误区。显然,世界观研究不仅应有一从内向外的方向,而且应有一由外向内的方向;不但应从抽象到具体,而且应从具体向抽象回溯,从而看到具体由以发展出的抽象是什么。这样,才能触到在世界观的冷岩外表下直接牵系着人的情怀的深层底蕴。

第三,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走向其文化形态。人类精神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民众心理到最尖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厚的、多层次的序列,这一序列由众多的文化学科和意识形式构成。其中,每一文化学科与意识形式都以自己的层面、角度反映世界,反映主客关系。而哲学世界观不过是它们的抽象。这样,世界观的研究,正应走出单纯理论世界观的狭途,从理论走向文化,从文化走向广大的民众的意识形式。应该在多层次的文化学科与丰富的意识种相中,挖掘世界观的丰富的现实形式与多彩的感性形态。

第四,从理论形式到大众形态。世界观,不但是一种理论,而且首先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载体,主要不是少数的哲学家,而主要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数普通群众在现实地把握着世界,是他们的世界观,溶汇成浩瀚博大的时代精神。这是在人类世界中真实发生着作用的世界观,是熔铸着人类历史的世界观。世界观的研究从客观到主观,从共相到殊相,从理论到文化,正铺成着一条从狭窄的学术走向生动多彩的大众意识的路,铺着一条哲学走向人民大众的路。

这不是反对形而上学,而是去寻找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形而上学是什么。这也不是普及,而是认同、寻根、学习、研究与共同提高。从理论的尖端向这一方向回归,哲学才落实到了自己的真正基础,哲学的理论之树才会根深叶茂,永远长青。

标签:;  ;  ;  

浅析世界观的意义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