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论文_兰海照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 心电诊断科 广西柳州 545005

【摘 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08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血压节律变化分为两组,血压节律异常(非勺型组) 135例,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 173例。对两组的血压均值和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非勺型组较勺型组d -DBP 、n -SBP 、n -DBP 、SBP-L 、DBP-L明显增高。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 、左室肥厚(LVH) 发生率、心律失常及心肌劳损检出率、脑血管损害发生率、尿微蛋白阳性率较勺型组高。动态血压监测(ABPM)高血压病患者出现非勺型改变对靶器官损害较肯定。结论: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预测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判断预后、决定治疗方案及评价药物的降压作用方面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节律;靶器官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077-02

2012年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2.66亿,治疗率、控制率仅为40%、10%[1]。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由仪器自动间断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无观察者误差;无读数选择偏差;血压读数较多;可获得白天、夜晚和每个小时的血压均值;无白大衣效应;无安慰剂效应;可评估24小时读数间变异;可评估昼夜血压节律,以及评估降压治疗过程中24h血压控制状况等[2]。本文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 靶器官损害程度并探讨相关因素, 为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我院2011-2014年12月住院患者308例,按中国高血压诊治指南2010年版为诊断标准[3],在未用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血压低于≤140/90mmHg,亦确诊为高血压病。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 前停用降压药3d以上,因部分降压药半衰期长需停用5天以上 。依据ABPM结果分为血压节律异常(非勺型组) 135例, 男73例, 女62例, 年龄36~ 79岁, 平均(60.12 ±9.62) 岁。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 173例, 男94例, 女79例, 年龄41~77岁, 平均(56.14 ±5.8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甘油三脂、体重指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 )采用日本TM-2430型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 袖带缚于受检者左上臂, 白昼(6 AM-10 PM) 每隔20min自动充气测压, 夜间(10PM -6AM) 每60min测压1次,记录仪具备自动补测功能,记录时间为24小时,有效血压读数次数达到总检测次数80%以上,受检者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避免剧烈运动。监测结束后自动打印出有效监测次数、监测时间和各项测值。通过分析软件获取下列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h-SBP, 24h-DBP) ;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d-SBP, d-DBP) ;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n-SBP, n-DBP) ;夜间血压下降率, 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 白昼均值] ×100 %。夜间血压下降率≥10 % 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勺型), < 10 % 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勺型) ;夜间血压平均值等于或高于白昼血压平均值则代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压负荷值(SBP-L, DBP-L) , 即监测中SBP>140mm Hg或DBP>90 mm Hg的次数百分率。

1.2.2 靶器官损害相关检查: 采用Holter观察24 h的心电图变化, 统计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查颅脑CT或MRI记录是否存在脑血管损害(出血性或缺血性)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T) , 左室末期内径(LVEDD) , 左室后壁厚度(LVPWT)等指标 。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BSA(m2)。 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 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 (g) =1.04×[(TVST + LVDD + LVPWT) 3-LVDD3 ]- 13.6及 LVMI (g/m2 ) = LVM/BSA(体表面积)。LVH定义为LVMI≥125 g/m2 (男性) 、≥110 g/m2 (女性)。IVST、LVEDD、LVMI的单位“cm”。用ECG检查记录ST -T变化。在本院生化室测定尿微蛋白。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均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作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组间资料比较结果:见表1表2表3。

3讨论

我国的大部分研究显示男、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性不大,本研究结果亦如此。组间男性、女性、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脂、吸烟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绝大多数人的血压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血压昼夜节律机制尚不清楚,从患者ABPM趋势图上能直观的看出该种变化,比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本文显示,非勺型组的d-DBP 、n -SBP 、n -DBP 、SBP-L 、DBP-L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原因可能是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夜间交感神经冲动增强, 迷走神经冲动减弱, 对血压的昼夜调节能力呈下降趋势, 使夜间血压增高和节律消失。非勺型组24 h-SBP、24h-DBP、d–SBP与勺型组差异无显著性。可能因为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者曲线相似, 但整体血压水平较高, 夜间血压下降减少有关。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高血压心脏最具特征的改变之一是LVH,20%-40%高血压患者存在LVH[5]。本结果亦显示见表3,非勺型组LVMI及LVH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可能是因为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内小血管硬化、心肌间质胶原增生及纤维化是LVH的主要因素。LVH时心电图可显示左室肥厚或兼有劳损,非勺型组心肌劳损检出率高于勺型组,与非勺型组LVH发生率高有关。高血压是脑卒中独立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较低的夜间血压对脑血管可能有保护作用。非勺型组脑血管损害发生率高于勺型组, 可能是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因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及节律消失, 致使脑血管更长时间地处于过高的负荷状态, 容易导致脑卒中的发生。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血压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在病因学上有蜜切关系,两者的相关呈连续性[6]。非勺型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勺型组。通过测定尿微蛋白观察发现,非勺型组显著高于勺型组,见表3。可见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比勺型患者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倾向, 尤其对心、脑血管有较高的危险度。

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控制现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7]。作为一个高血压患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血压本身,应早期检出无症状性(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整合危险因素、并存的心血管疾病等,来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这对每个高血压患者是必不可少的[8]。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不仅可以了解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改变,还能在预测靶器官损害、判断预后、决定治疗方案及评价药物的降压作用方面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霍勇,王文,等.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12:1123-1149.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指南与共识.清晟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21.)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1:701—743.

[4] 孙丽,王继伟,余金明,等.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43(1):62.

[5] 李建民,朱莉,殷屹刚,等.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ACE2350G/A及Ghymase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6):460.

[6] 谢洁,时志诚,马兰,等.24h平均动脉压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相关分析.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6):432.

[7] 汪宇鹏,李昭屏,白琼,陈少敏,等.高血压患者清晟血压控制现状和用药分析.中华心血管杂志2013,41(7):589.

[8] 戴闺柱.专题评论.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指南是进步还是倒退?.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42(7):539.

论文作者:兰海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论文_兰海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