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发展分析框架_地理论文

从企业地理角度研究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分析构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架论文,角度论文,地理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企业地理学内容的一个方面——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地理分析构架,文章说明我国企业地理需要研究区域企业群本身的行为以及区域发展中政府行为对企业群的影响,最后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当地化的战略行为出发进一步指出了从企业地理角度研究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企业地理学;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企业群;当地化

中图分类号 K909;F121;F279.27

自1960年,R.麦格尼首先提出企业地理学(Enterprise Geography)概念以来,随着企业本身组织的完善、空间格局的发展以及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日益显现,企业地理逐渐成为国外工业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目前亦开始了有关的深入考察和研究。本文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企业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一个具有特色的我国企业地理分析构架。

1 我国企业地理研究的基本点

企业地理是工业地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多产品多工厂企业的政策和结构对工业区位变化及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的一门学科。通俗地说,企业地理学研究企业的空间行为与秩序。在理论上,它是企业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交叉;在实践上,它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家主动控制周围环境,从而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力图实现企业战略与地域优势的结合,并构成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的重要部分。企业地理研究关注市场、企业和政府,既揭示企业发展的空间规律,促进企业发展;又给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空间经济一体化。

企业地理的分析工具之一来自于经济学,属于中观经济范畴。但其理论核心是空间规划思想,中观经济指介于整个国家和单个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包括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城市经济等。为什么企业地理不宜归入宏观范畴?因为企业只是整个经济的一个层面,而且其空间行为主要不是受政府的约束,而是受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企业地理也不宜归入微观范畴,这是因为企业的“地理行为”不仅是单个厂商的行为,更具有浓厚的产业和地域特色。企业地理关心的规律,是空间的规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与人口等多种矛盾突出、区域严重失衡的发展中国家,在企业地理研究中对其中观经济的背景加强研究尤有意义。

从企业地理角度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其生命力将体现于三点:(1)是对中观经济研究的有益补充,尤其是从空间角度充实了中观经济研究;(2)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同时,没有忽视非经济因素(如文化因素等)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可持续发展是空间规划的应有之义;(3)明确地将企业发展同区域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综合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实践(对政府来说主要是政策,对企业来说主要是战略)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第(3)点,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中国企业发展呈多方位趋势,如企业的联合趋向资产联合,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复杂化,企业组织不同等级的职能部门趋向不同地理区位等,这些都赋予了新时期企业地理研究的使命。

2 我国企业地理研究所面对的现实和问题

中国的经济,是失衡的经济,这是企业地理研究所面临的首要事实。现阶段的失衡包括区域发展和行业结构的失衡、自然的和人为的失衡、经济因素造成的和人文因素造成的失衡、市场原因的和体制原因的失衡等。

从结构上看,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是形成现阶段企业格局的主要原因。传统农业部门的技术基础薄弱,边际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存量大,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二元化的格局产生的城乡壁垒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极大的阻碍。不实现要素的充分流动,垄断就会存在,使公平与效率同时牺牲。在要素不充分流动的状态下,企业的销售市场、要素来源和企业行为等均受到很大的局限。于是,在一定阶段,企业只是个别城市经济的产物。如何拓展企业的空间及培养激励企业拓展空间(尤其向传统产业空间拓展)的机制,是企业地理研究的一个大方向,下文将作进一步分析。工业部门的技术基础相对较高,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当从企业角度重新审视工业时,却发现现实的严峻,首先是政企不分,产权关系的模糊是根本症结;其次,占主体的国有企业具有体制的“惰性”,其根源是工农业剪刀差。工业企业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缺乏进取心;再次,国家财政给国有企业的压力,使企业长期超负荷运转;还有,社会保障的滞后,约束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变革(主要是产权改革)将构成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我国企业地理研究者需要首先认识这一点。

从空间上看,中国经济的空间格局具有梯度特点,这是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约束条件。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使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体呈梯度分布。对企业的政策要充分注意区域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对空间的关注,是企业地理学者长于其他企业研究学者的要点之一。

例如,国家目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是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主,再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这在总体上是符合国情的,但需要因地制宜。实践证明,自1986年,西部各省遵照该政策调整方针,结果愈陷困境。而西部某些省区变通政策采取超前搞活中小型企业,再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方案,方走上正轨。原因在哪儿呢?首先,在西部,中央工业以大中型为主体,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和军事工业,以远距离辐射为主,产业链较短,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力小,但其有机构成高,技术较先进,上缴地方的利税额度也较大;地方企业则以中小型为主,多为近辐射的轻纺工业,虽然技术不高,但相关产业链较长,对地方经济带动力大。西部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特点迥异,这种格局几乎完全不同于东部。其次,西部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特色决定了它们受国家的控制强,而且,它们的搞活,一般应在其它加工工业之后。总的看来,先搞活西部中小型企业有如下好处:(1)容易入手。企业的管理权、投资权、干部任命权多在地方政府中,对实施改革有相应权力。旧体制对中小型企业控制较松,率先改革矛盾少些、风险小些,(2)中小型企业保证了西部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就业;(3)中小型企业以近辐射为主,利于以工补农,引导农业产业调整;(4)乡镇企业大有潜力。

再如,东部发达地区的某些大企业,目前正作跨国经营的尝试。跨国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视为区域增长点,那么从政府战略角度来看,如何促成这一增长点扩散效应的形成,应该是个大课题。这里有如下问题值得考虑:(1)跨国企业本身有没有向后进地区扩展的机制和动力?(2)跨国企业如何在后进地区形成空间联系?(3)从企业和政府两头来看,促成的空间联系是否都保障了双方利益?(4)这双方利益的获取是否也促进了后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量与质上是否都有利于后进地区?

3 我国企业地理分析的一个构架

我国企业地理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区域企业群“量”以及企业群和区域的“质”的同步增长。此处的“量”是指区域企业群的企业数、行业门类、经营范围等;“质”的增长,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等,是区域企业群对机制变革的反映,充分实现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前提,除了企业“量”的较大增长之外,还有由于机制的变革所引起的企业群和区域的“质”的增长,企业地理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使工业地理学研究更接近现实,70年代以前,工业地理学者的兴趣多在工厂大门以外,视企业组织为“黑匣子”,预计投入与产出,进而推断工业区位的合理性,这往往使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企业地理学者应该为进一步揭开这个“黑匣子”的秘密作出贡献,经过对个别区域企业群的调研,包括组织结构、营业活动等,探讨其不同的地理特点,研究多功能公司内的相互联系,包括制造业机构间、制造业与非制造业职能机构(例如研究与开发、仓储销售与服务等)间的联系,在空间与体制上剖析企业,致力于阐述企业或企业群的空间演进规律。

从企业地理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的分析构架如附图所示,这里有(Ⅰ)、(Ⅱ)两个部分,其中(Ⅰ)主要是区域企业群本身的行为,(Ⅱ)主要是区域发展中政府行为对企业群的影响。从考察的层面上讲,主要有三个:(1)企业外部约束力;(2)企业群“量”的增长;(3)企业群“量”以及企业群和区域的“质”的同步增长。

附图 从企业地理角度研究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分析构架

第一层面。企业群外部约束力是很强而且广泛的,反映在自然资源、市场、政府行为和政策法规、文化等方面。对企业群空间规律的认识,首先要基于对这些外部约束力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要从企业群的行业布局和地理布局入手的原因。

那么,这一切入点和传统区位论的切入点有何不同呢?

从企业地理的角度来看的空间,不仅是自然的空间,更是蕴含着体制因素的空间,企业地理直接分析我国过去“条条块块”分割对企业分布的影响。经济体制是影响和制约资源配置的各种组织、机构、制度和方法的总和。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经济体制主要包括4个因素:(1)产权结构,这是最基本的,它决定了下面3个因素;(2)决策结构,主要是指市场体制下的分散决策和计划机制下的集中决策;(3)信息结构,市场体制下以价格信号为主;(4)动力结构,以物质利益为主,兼顾精神动力。经济体制的各要素都有它们的空间表现形式。因此,经济体制是企业地理的研究出发点和终极考察点。

第二层面。在认识了外部约束力后,企业地理进一步考察企业群内部“量”的增长。企业群的增长,必然首先表现为“量”的增长,包括企业数目的增多、门类变全、经营范围扩大和企业自身壮大等等。这一层面突出了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的意义及作用。

第三层面。区域的增长,最终将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演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企业集团发展、部门分工合理化、壁垒消退,最终趋于空间一体化。结构的演进是体制合理改革的结果。目前的焦点是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必然影响企业群的地理格局。

区域企业群“量”以及企业群和区域“质”的同步增长,几乎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随着实际格局的变化,企业地理学者们不断对企业群本身的行为以及政府行为对企业群的影响进行新的思考。

4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企业地理角度研究区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本文只是从一个侧面构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分析框架。当代企业在区域发展中成为主要角色,并且由于支配区内企业的决策者可能在区外(例如跨国公司的总部),企业系统和区域系统的边界不是重合的,从企业地理角度分析区域变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国已有学者对澳大利亚进行过较深入的探讨,然而结合国情的研究尚不多见。此外,在过去增长极理论和政策的讨论中所涉及的核心企业对本地的嵌入性(embededness)问题,目前更加突出地反映出来。在全球化的企业环境中,生产系统是不能与文化和历史的基础相脱离的。企业活动的当地化(localization)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即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把嵌入国家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和制度的环境作为重要的战略行为,与本地企业和其他机构建立有效的关系。这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产业空间。因此,需要探讨跨国公司对当地的嵌入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企业地理角度研究区域发展尤为重要。

来稿日期:1996-04-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标签:;  ;  ;  ;  ;  ;  ;  ;  

企业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发展分析框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