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治疗传染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论文_李哲

肝素治疗传染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论文_李哲

哈尔滨市传染病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摘要】传染病具有来势猛,病情变化复杂的特点。致病微生物及病理生理过程的某些因素常作为应激原刺激垂体一肾上腺素系统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儿茶酚胺导致了一系列应激反应(塞里应激)。晚近研究证明,许多传染病的的严重病变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是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毛细血管临界半径改变,血液粘度升高,有效灌注不良,最终因并发DIC而死亡。本研究主要阐述了肝素疗法在多种传染病中的治疗作用,并结合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理论阐述了重症传染病在缺血、缺氧、酸中毒休克时易并发DIC。针对上述病理变化应用肝素疗法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肝素不仅可以治疗DIC,而且可以预防DIC 。

【关键词】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分析

Abstract: The Epidemic with fierce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pathological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some of the factors often used as a stressor stimulate the pituitary gland to increase secretion of catecholamines adrenaline system, it led to a series of catecholamine stress response (Serri stres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ny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hemodynamic microcirculation, blood flow is slow, critical capillary radius changes, blood viscosity increases, effective perfusion bad end because of DIC and death.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heparin therapy in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ombined 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rheology theory describes the heavy guil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ischemia, hypoxia, acidosis, shock when complicated by DIC. In response to these pathological changes heparin therapy microcirculation, reduce blood viscosity, inhibiting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 Through clinical practice recognize that heparin can not only treat DIC, and can prevent DIC.

Keywords: hepari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efficac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5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63-02

前言: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产科的危急症,其发病主要诱因是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感染性流产等,其结果可能导致多器官出血、组织细胞缺血坏死、功能障碍等。DIC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应尽早确诊、迅速去除发病诱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体会重症传染病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的改变表明在缺血、缺氧、严重酸中毒休克时易于并发DIC,而DIC又使上述病理改变更为复杂、难治,阻断上述瀑布式病理反应,则有利于病情恢复。临床工作者应充分警惕重症疾病时易于并发DIC之可能。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早期足量的应用肝素疗法。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典型病例

1.1病例一

徐某,女,3岁,2015年8月9日以高热、呕吐、头痛、抽风12小时,昏迷5小时的主诉人院。人院已10小时无尿。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符合暴发型流脑混合型(以脑膜炎型为主)并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立即给吸氧气,吸痰,镇静止痉,用脱水剂,抗感染,兴奋呼吸,并用皮质激素及654-2等多种方法抢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人院后第12小时一度好转,但面色苍白,四肢冷厥及昏迷没有改善,于第20小时起不断呕吐血水,四肢癖斑增加,部份融合成片,血小板递减,再度呼吸不规则,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并有渗出,动脉痉挛变细,静脉疲张(A:V=1:3),诊断为DIC,加用肝素治疗,肝素20mg加入10%葡萄糖液40m1静脉推注,每4小时一次,共用3次,病情迅速好转,第2小时起出血停止,8小时后四肢温暖,呼吸平和,面色转红,血小板升至10万以上。嗣后,每况愈佳,于住院第8天病愈出院。

1.2病例二

李某,男13岁,2015年11月21日人院,体39℃,脉细速,血压0/0,语无伦次,情绪躁动,四肢冷厥,皮肤发花。针对低排高阻型的循环特点,立即用阿托品扩张微循环,补液、纠酸、抗感染,亚冬眠低温等,抢救33小时血压虽稍有回升,但高热41. 5℃,呼吸困难,肺部出现湿鸣,痰储留,多次呕吐咖啡色液体,血小板递减至7万以下,周围血片出现裂细胞。由于认识到DIC,故在36小时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配1000m1,共用肝素600mg(每4小时一次,分6次),用肝素第3小时起,血压稳定在90/60mmHg,面色转红,四肢温暖,尿量增多,第15小时肺部湿鸣消失,呼吸平和,第24小时神态清醒,住院9天一切正常,步行返家。

1.3病例三

吴某,男35岁,2016年3月5日以发热、腹胀、呕吐、皮肤发黄5天的主诉入院,经检查后确认,患者呈高度黄染,高度无力,神态朦肪,鼻画及齿眼有少许渗血,肝浊音界两个肋间,黄疽指数98个单位,血清胆红质20mg,尿三胆均成阳性,血小板18万,末稍血查见裂细胞。经诊断后确认,急性重症肝炎,早期昏迷并DIC可能。立即常规保肝对症支持疗法,用654-2扩张微循环,用甘露醇、速尿、左旋多巴灌肠抗昏迷脱水疗法,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始肝素疗法,即50%葡萄糖液加肝素50mg静注,每4小时一次,24小时后神志稍转清,患者计数不准,出血倾向减少,但血小板降至9万,末稍血裂细胞仍可见,继续肝素疗法至48小时出血停止,神志清,血小板国升至12万,肝素减为一日两次,持续用72小时,血小板回升至15万,裂细胞消失,精神好,能进稀流食,腹胀减轻,肝浊音界三个肋间、黄疽消退明显,胆红质定量6mg%嗣后每天用肝素50mg维持7天,每况愈佳。住院50天自我感觉好转,食欲好,肝脏肋下lcm,肝功基本恢复正常,黄疽指数6个单位,基本痊愈出院。本例共用肝素12天,总量为1250mg(156250单位)。

2.处理方法

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肝素进行治疗,8 mg/8h/次,腹壁肌肉注射,治疗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0. 4 ml/次,1次/d,腹壁肌肉注射,所有患者均治疗lO天,两组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2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按以下方法进行判定:(1)临床基础性疾病控制且病因消除;(2)症状及体征消失;(3)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治愈患者符合以上三项指标;有效为符合以上指标中的任意两项;无效为治疗无好转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有效率之和。

2.3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均根据SPSS1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进行X2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 <0. 05,表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3.结论

通过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 21%,P <0.05;治疗组的治愈率47.37%,对照组的治愈率36.84%,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APTT,Fg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 05,微循环形成微血栓是DIC的主要原因,微血栓消耗掉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而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出血。抗凝治疗是迄今治疗DIC的主要方式,在抗凝治疗中,肝素作为基础用药,己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低分子肝素钙是普通肝素的纯化提取物,分子量约4 000~5 000,通过抑制凝血因子Xa和XIIa发挥抗凝作用,具有强效的抗血栓活性作用,抗血栓作用强,而对抗凝血酶作用较弱。低分子肝素还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的葡萄糖聚合酶,释放膜结合物,从而改善血栓状态,与溶栓药物起到协同作用。低分子肝素相对于普通肝素还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对血小板作用小等优势,出血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 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 21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53 %,略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 16%,但无显著性差异,且治疗后治疗组的PT,APTT,Fg分别为(13 .43士1.35) s, (36. 75士11. 52) s, (12. 45士4.37) 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组。综上所述,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能缩短PT,APTT,降低Fg含量,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l]谢家凤.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J]例临床分析2009(12).

[2]胡荣.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

[3]尹丽.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 (13).

论文作者:李哲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肝素治疗传染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论文_李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