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中与生活现实相联系的钟摆现象与反思_数学论文

数学教育中与生活现实相联系的钟摆现象与反思_数学论文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钟摆论文,现象论文,现实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主张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体现了这一文化传统.回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或激进过热,或备受冷落,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有代表性的争鸣(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争鸣见诸文字、公开论战的并不多,大多是不同观点的存在和实践上的反复),并做深入反思,以期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对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数学教育发展提供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有代表性的争鸣

(一)教学大纲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还是以生产为纲

解放初,我国的数学教育是比较重视联系实际的.后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数学应用逐步淡化,一些实际应用在教材中逐渐消失.[1]1958年9月,中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号召.数学教育界出现了一次空前的教育改革高潮,编写与教育方针一致的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新教学大纲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还是以生产为纲”成为当时的争论焦点.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认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打下基础.为了联系生产生活,随意打乱教材内容而影响学生数学系统知识学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意见是以生产为纲,认为数学教育应该为生产劳动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系统是为生产服务的,不是为系统而系统,只有适应于生产的系统性,我们不需要脱离生产的系统性”[2].

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有教材中的不少理论知识被联系生活实际的案例或实验方法所代替,许多基础知识被当作无用的东西排斥于教材之外.到1960年底,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的观点又逐渐被采纳.

(二)联系生产实际是数学教育的全部吗

1966年开始在“教材要彻底改革”的口号下,各地自编大纲和教材.这时期的教材过于强调解决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把数学等同于生活中的“划线”“记账”,有的用钳工划线、钣金工代替平面几何学习,数学教材的理论体系被搞得支离破碎.许多学校从联系当地实际出发,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于当时的数学教学常以肤浅的“应用数学”案例代替系统的知识学习,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联系生产实际事实上成为数学教育的全部.

当时,许多一线教师、专家乃至社会人士对“联系生产实际是数学教育全部”提出异议.有人提出,数学课本身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它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过分要求数学教育联系生产实际.这些说法都被认为存在相当严重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观点,又由于当时多数刊物被停刊,反映这些争鸣的文章难以发表,使得争鸣不能正常展开.

(三)数学教育要不要数学应用

改革开放后的主流观点认为,数学教材应尽快恢复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数学应用是“实用主义”“短视行为”,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随后,数学应用教学步入低谷.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应用的题材在教材中已难觅踪影,针对这一极端现象,张奠宙先生指出:“中国的数学教育,似乎已将数学应用的意识失落了,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列入宪法多年,中学数学却无丝毫反映,是不是神经已经麻木了?据调查,初中毕业生半数不会填银行单据.不懂复利,不理解利润.看不懂股票走势图,弄不清有奖销售的概率,更不会计算分期付款,扪心想一想,这样搞数学教育,将置全民的数学素质于何地?对得起父老乡亲吗?”[3]也有的专家提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数学推演的“头”,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效益可以看作是数学推演的“尾”.我们的数学,如果掐头去尾,来个“烧中段”,泱泱大国还会有完整的数学吗?“21世纪数学大国”也许是一句空话.[4]

由于一些著名专家对忽视数学应用的猛烈抨击,“数学教育要不要数学应用?”成了大家关注的争鸣问题.在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呼吁和共同努力下,数学应用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生活化”与“数学化”孰轻孰重

2001年以来,我国第八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改中,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做法存在不同看法,并引起较大争论.

有人认为,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5]但有人批评新教材中充斥着太多的生活情境,数学知识完全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不知道需要学习什么,掌握什么.有的教师反映,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但解题能力在下降,数学教学质量在退步.

在争论中,多数学者认为,要准确把握“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关系.“生活味”不应该冲淡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其他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我们既应明确反对数学教学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应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6]

经过争鸣,数学教育过于“生活化”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数学教育过于“生活化”的现象得到遏制.

二、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争鸣的反思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的四种代表性争鸣,我们发现,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存在着钟摆现象,造成这种反复的原因何在?怎样才能使其健康、持久地发展?对此反思并探索一条健康的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必要的.

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出现钟摆现象,其原因较多,下面主要探讨其中的两点.

(一)认识上的片面性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践层面主要涉及数学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实践主要取决于人们所秉持的理论及对理论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例如,片面理解“数学联系生产”,过于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致了数学教材中充斥着过多的联系实际的内容,而原本系统的数学知识却被随意删减;数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处理简单的、与生产实际联系的问题成为主要教学任务,系统知识的学习被严重忽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片面理解“数学系统知识学习”,过于强调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导致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几近隔离.新课改以来,各种观点、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数学现实”教学原则、情景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由于对上述理论片面地,甚至是错误地理解,导致了数学教育过度“生活化”.

(二)缺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学术界缺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是导致“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不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学术氛围较为宽松,人们压抑已久的参与意识重新被唤醒.一些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数学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近年来,学术氛围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人们踊跃提出不同的见解,促使有些问题在萌芽状态通过争鸣得到了较妥善的解决,避免了实践上大起大落现象的重演.

三、从新中国成立60年“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的争鸣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从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来看,要实现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第一,生活经验是数学课程的一部分.现代课程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课程即经验.[7]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8]这里的经验,既包括理性的经验,也包括感性的经验;既包括直接的经验,也包括间接的经验,它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经验,当然包括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获得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数学教育就必须联系生活现实.第二,生活现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源泉.弗莱登塔尔在他的“数学现实”教学原则中提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他强调数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世界是学生探索的源泉.[9]数学教育若脱离了生活现实,数学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重在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养成用数学的习惯,遇到实际问题能数学地思考,进而提高用数学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四,强调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不是把数学看做简单的现实生活的翻版,更不是搞实用主义,而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其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10]

(二)把握好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联系的“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时热时冷,极大地影响了数学教育的正常发展.我们认为,要避免类似现象的重演,就要把握好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联系的“度”.为此,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弄清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从数学知识的产生来看,数学知识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数学自身逻辑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即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与生活现实密切相关.从学生的认知特征来看,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但认知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不可能事事都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努力寻求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联系的平衡点.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数学知识的来源,对来自生活经验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实际呈现和教学.对于来自数学自身逻辑体系的知识,应尽量避免人为地、刻意地与生活现实联系.另外,根据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数学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对于处在前三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应有意识地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之间的联系,突出数学教育的生活味.但对于处在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过于联系直观形象的生活现实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应凸显数学的抽象性和形式化.[11]上述做法有助于寻求数学教育和生活现实联系的平衡点.

(三)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数学教育是数学和教育的交叉学科,数学和教育中,尤其是教育中的争议问题,很容易反映到数学教育中,所以,要解决数学教育中的有关问题,更应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盲目依从外在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影响数学教育的正常发展,更容易导致极端.改革开放后,学术氛围慢慢好转,数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人们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诉求普遍高涨,关于课程改革的不同见解频见报端.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多次召开座谈会,倾听各方面的声音,了解各种争鸣,理性地面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专家把数学教育界关于新课改的论战,称为教育民主决策的一个范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数学教育发展已经证明,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数学教育的正常发展.

回望60年数学教育发展的风风雨雨,应该说,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但从中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过热或过冷都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的争鸣及其原因和所得启示,不仅有助于数学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而且对探究其他学科联系生活现实也极具借鉴意义.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各个学科中的学术争鸣还远远不够,有些问题,即使出现了争鸣,但往往是持续一段时间,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争鸣却悄无声息了.我们期待各学科中出现更多的学术争鸣,愿数学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前行!

标签:;  ;  

数学教育中与生活现实相联系的钟摆现象与反思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