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初探

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初探

一、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莹,胡宝贵[1](2020)在《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梳理当前应用于中国农业中的绿色防控技术,为中国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原始文献来源,高级检索"主题"="绿色防控"、"并含"="技术推广"、时间为2010—2019年、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所获得344篇文献的相关信息。归纳中国农业现阶段在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相应解决对策。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所发表的文章的数量及分布可以看出,中国绿色防控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更多的研究者在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其中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由于适用性较强,在中国各区域内推广迅速,已经在中国进行广泛应用。

赵哲[2](2020)在《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文中指出草地作为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始终是其第一大功能,保障草地生态安全也成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然而,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与气候变化进程持续加剧的双重影响下,草地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威胁与挑战。此外,草地还具有重要的生产功能,并且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变,对于口粮的消费量在不断减少,对于畜产品(肉、奶、蛋)的需求量在显着增加,而农业产业结构并未随着市场消费需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失衡。并且,作为畜产品生产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充足且优质的饲草是畜产品持续供给的根本保障,但是当前以天然饲草为支撑的传统草牧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于畜产品的强劲需求,造成畜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且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在资源约束趋紧,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无疑是在保障草地生态安全的同时,提升其生产功能,扩大经济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本研究围绕效率的测算、效率的收敛性、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的经济溢出效应等方面对呼伦贝尔不同草牧业生产模式下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厘清草地资源变动情况的基础上,从生态与生产两个方面分析其供给能力,并结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从供给-需求的角度辨识了当前草牧业发展现状;其次,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结合统计数据与调研数据,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考察草地质量与生产能力的生态变量纳入生产函数当中,从宏观(旗县)与微观(牧民)两个维度分别测算了以天然饲草为支撑的传统草牧业生产模式的效率水平并甄别了关键影响因素;再次,基于能值分析方法,通过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对比,辨识了牧场维度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的生产水平及发展优势;第四,采用Orani-G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由于生产模式转变导致的效率变动对呼伦贝尔农业部门的经济影响;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出推动草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在草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方面,从整体看,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草地变动呈现以其面积缩减为代价,支撑其他各类生态系统面积扩张的趋势特征,草地生态保护压力加剧,生态功能已经难以满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生产供给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其中以液态奶产量上升为主,肉类产量上升幅度较小,草地生产功能同样难以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结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当前草牧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饲料粮与畜产品对外依存度增高、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草地生态压力加剧、天然草地供给能力较低,草牧业科技薄弱、草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缺乏产业链总体设计、草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五个方面。(2)在旗县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方面,2001年,除新巴尔虎右旗与扎兰屯市外,其余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位于半农半牧区旗县的技术效率整体高于牧区旗县,存在技术领先优势;在动态变化方面,部分旗县的变化幅度较大,整体呈现出半农半牧区旗县实现对牧区旗县的技术赶超并不断扩大技术优势的趋势特征,技术进步成为驱动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变化方面,各旗县技术效率变动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其中,在2001-2005年间呈现绝对β收敛趋势,表明存在技术落后旗县对技术领先旗县的赶超效应,在2006-2016年间则呈现发散趋势,表明半农半牧区旗县的技术领先优势不断凸显;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效率最终均会收敛到稳定水平,存在发展趋同的收敛性特征;此外,降水量、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投入、规模化经营以及草原管理政策均会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影响。(3)在牧民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方面,呼伦贝尔牧民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差距较大,且存在科技与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适应极端气象灾害能力较弱且手段匮乏等问题;并且,当前传统的草牧业生产模式主要依赖于天然草场供给,受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较大,产量低且不稳定,其中极端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因此,由于极端干旱引发的饲草供给不足则是当前制约效率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此外,虽然以“购草”与“卖畜”为主的牧民适应性措施对技术效率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都是为了减少经济损失而选择的无奈举措,本质上并未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草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无效率现象;而提高牧民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还需在合理控制载畜量的同时,通过联户经营、社区共管等方式适当增强牲畜的移动性,从而实现良性避灾。(4)在牧场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方面,以天然饲草为支撑的传统草牧业生产模式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草地生态压力较大等问题,而试验区特泥河牧场与谢尔塔拉牧场内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生产模式可以较好的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具备相对较高的效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潜力;并且,人工草地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的饲草供给,牧场内占草地面积10%的人工草地可以满足全部的饲草需求,当这个比例提高到30%时,可以使草牧业生产规模扩大1.7倍。整体来看,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生产模式有利于实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5)在草牧业生产的效率变动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会导致GDP、出口总值与加税进口总值显着增长,在此基础上,技术效率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上述影响,而技术效率降低则会弱化上述影响,表明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效率提升对农业部门的经济影响与技术效率降低相反;此外,效率变动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效率提升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尤其体现在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上,从而导致各类农产品价格出现下降,而鉴于农产品市场上对于畜产品的强劲需求,产量提高、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必然增加,相应的替代性产品(粮食性产品)的需求量则必然减少,并且效率提升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印证了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推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基于研究成果提炼出推动草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大草牧业科研投入,提升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灾害预警应对手段,提高适应性管理水平;转变草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地生态置换;优化草牧业经营模式,改变草地放牧依赖;划定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红线,恢复草地生态功能;加大草地生态补偿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草牧业产业体系,推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八个方面。

宋子恒[3](2020)在《东部草原露天矿伴生粘土生物物理改良作用及其生态效应》文中提出我国东部草原露天煤矿区煤炭储量丰富,露天开采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露天排土场生态重建已经成为东部矿区草原生态恢复最为紧迫的任务。东部草原表土瘠薄,采矿加剧了土壤沙化和养分流失。在排土场生态重建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表土,加上酷寒气候条件,植被难以建植,因此需要研究能够替代表土的土壤基质,并对基质进行改良利用,应用于露天排土场生态重建,获得较好生态改良效应。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现存在着16m-20m厚采矿伴生粘土,该粘土的物理特性为粘粒含量极高、有机质含量低,全量养分含量高但有效养分含量低、微生物数量极少,土质改性是该粘土资源化利用的基础,通过对粘土进行物理和生物改良,揭示其改良修复生态效应。采用沙土和粘土进行配比,寻找物理改良工艺,为后期的生物物理利用奠定基础;对粘土养分动力学进行系列研究,获得粘土中养分有效性利用的潜能;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生物改良,推广应用于东部草原露天矿排土场生态重建,取得初步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粘土基质物理改良工艺及配比比例研究。比较粘土与沙土以不同分层与混合的配比工艺对水和钾的固持能力,发现基质充分混合对水和钾的固持能力与表土最为相似。沙土与粘土1:1混合比其他比例混合能够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发现沙土与粘土1:1配比后其成为:粘粒48.14%,粉粒2.8%,砂粒49.06%,质地为壤质粘土,与表土的粘壤土质地相似。不同配比后XRD发现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1:1混合基质的矿物特征峰与表土相似。因此沙土与粘土1:1混合配比应为最佳物理改良工艺和比例。(2)对磷元素在粘土以及不同配比土壤基质中的养分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粘土对养分利用潜力特性。计算土壤磷元素吸持参数,为物理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沙土与粘土1:1混合后对磷元素的吸附量是表土的2.2倍,解吸率为38.6%,与表土解吸率40.9%最为相似,由于基础吸附量大,所以解吸率是表土的1.51倍。因此,粘土与沙土1:1混合后的土壤基质具有可作为露天矿排土场表土替代材料的潜力。(3)粘土进行不同微生物改良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纯粘土基质中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酶活性,而解磷细菌(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PSB)改良土壤基质的效应较弱。接种AMF处理的玉米地上生物量是CK处理的1.14倍,PSB处理和CK处理没有显着差异;AMF处理的植株磷吸收量为10.12mg,显着高于相应的PSB处理8.67mg和CK处理8.58mg。AMF的贡献率为16.9%,高于PSB的0.6%。接种AMF促进了粘土中脲酶、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增加和粘土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AMF单接即可作为采矿伴生粘土的微生物改良剂,对粘土基质进行改良。(4)微生物与物理联合对粘土的改良效应。将物理改良与生物改良相结合,接种AMF显着增加了表土、沙土、沙土:粘土1:1(S_C1:1)混合的生物量,其中地上部分增加了28.3%、34.8%、24.4%,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了37.3%、20.6%、34.8%。S_C1:1中菌根贡献率最高,为34.83%,其次是表层土的29.45%。接种AMF后,表土、沙土、S_C1:1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都显着增加。接菌能够显着提高植物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水平,同时对脱落酸(ABA)具有显着抑制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物理改良工艺和接种AMF是植物生物量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生物和物理改良联合利用能够有效改良采矿伴生粘土,促进植物生长。(5)露天矿排土场植物-微生物-粘土的联合改良生态效应研究。通过微生物改良,发现接种AMF有效促进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粘土接菌区的速效磷占全磷比例是对照区的1.29-1.36倍;接种AMF能够显着促进土壤脲酶、磷酸酶、EE-GRSP、T-GRSP的活性。通过不同植物组合发现沙棘和紫花苜蓿混种能够有效增加土壤酶活性,混种状态下沙棘的生长优于单种。接菌处理促进了新生物种出现,表土接菌区出现了23.3种新物种,比表土对照增加6.6种,粘土接菌区出现了17.3种新物种,比粘土对照增加6.3种;混种模式比沙棘单种多增加5种新物种。最主要的物种均为碱地肤和猪毛菜;产草的生物量主要为入侵的一年生植物碱地肤和猪毛菜,接菌可以有效减少碱地肤和猪毛菜的入侵,表土接菌区样方生物量比对照区降低了34%,粘土接菌区样方生物量比粘土对照区降低了26%。联合改良可以有效促进采矿伴生粘土的养分释放,促进植物的生长、丰富物种数量、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对排土场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贾占华[4](2020)在《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然而,在经济向好发展的同时,背后隐藏的一系列矛盾也逐渐显现:供给体系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失衡;创新驱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对经济的约束逐渐增强等。其中,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国家将调结构、稳增长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结构调整是突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深层次障碍的利器,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东北地区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和资源性矛盾凸显。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一定程度上缓减了经济下行压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结构性问题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重化工业比重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的偏好远远高于消费,使投资与消费严重不协调,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传统物质资本投入大于科技创新,增长动力不足等。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2016年国家提出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明确指出推进结构调整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因此,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研究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结构性因素,有助于深入剖析“新东北现象”的症结,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参考。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理论、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因子分析、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面板门槛回归、空间计量模型等技术方法,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究了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交互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深入剖析了这三种效应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转型路径及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文系统梳理了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相关理论。其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将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划分为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区域结构;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将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为直接效应、交互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简称三种效应),并系统阐述产生三种效应的理论逻辑,以此为论文的研究主线展开实证研究。再次,分别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时空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探究了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为研究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效果奠定基础。然后,将经济结构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中,运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交互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从省域层面分别探讨了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种效应的差异性。最后,分析了国内外发达地区“调结构、促增长”的典型案例,从中获得提升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启示,并针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一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变特征: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方向演进;要素投入结构由传统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投入转变;投资消费结构始终呈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区域结构保持非均衡状态;国际收支结构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二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水平空间差异显着,并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各结构要素的合理化水平由低到高排名依次为投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三是要素投入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投资消费结构和区域结构具有抑制作用。此外,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市际差异。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投资消费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负向交互作用;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交互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投资消费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交互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区域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的负向交互作用。五是部分结构要素(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且具有明显的省域差异。此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区域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长期和短期差异性。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转型路径,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提高结构变动对东北地区经济的正向推动效应;培育合理的结构互动体系,以增强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要素间的正向交互效应;完善制度化区域合作机制,以强化经济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

高开强[5](2019)在《基于多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矿区土地复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本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土地资源出现了大面积的塌陷,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矿区环境及生态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为了恢复矿区土地生产力,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科学复垦,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山东省某一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土地复垦现状,以矿区土地利用及损毁现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评价因子进行权重分配,运用指数和法结合极限条件法从宜耕、宜林、宜渔三个方面建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2)由于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再次对该矿区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对第一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然后对比分析两种适宜性评价结果,对该矿区土地复垦的适宜方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即优先考虑复垦为耕地和渔业。(3)针对该矿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复垦工程措施以及生物化学措施,具体措施具体分析,为该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用多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互为验证的模式对待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有效消除了单一方法的主观性以及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同时避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偶然性,降低了各因素误差的影响,能够更为准确的为土地复垦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与指引,确保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今后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赵文庆[6](2019)在《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粱是继玉米、小麦、水稻、大麦后的第五大农业作物,属于禾本科草本植物,不仅是重要的食用粮,更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在酿造、饲用、能源、加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高粱生产以酿酒高粱居多,高粱产业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础是农户,农户对高粱的种植意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农户种植酿酒高粱新品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炼出农户种植酿酒高粱新品种意愿的因素,对推广酿酒高粱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酿酒高粱主产区集中于东北地区,本文选取龙杂17酿酒高粱新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东北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及黑河等地区等地为调研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效益、技术评价与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影响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诸多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因素中,达到显着相关的是劳动力比例、产量、地租、高粱价格、高粱面积比例等因素,另外受教育年限、是否通过手机或网络查阅高粱相关信息也达到了显着相关,这说明上述七项因素都是影响农户选择种植高粱新品种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调研及数据分析后发现,农户的种植意愿在种植的推广宣传、市场销售、政策补助、收益及接受培训等环节还存在问题,基于此,论文对农户自身提出了完善自身的对策,对政府提出加强政策扶持的要求,科研单位要加强产学研联结、企业单位也要加强产业融合、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等对策建议。

王志达[7](2019)在《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民族认同是在历史事实与主观归属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历史演变中与现实的建构下,民族认同有一定的变化性,反映出的是民族认同的隐性特征与显性特征。在中国,民族认同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各民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更高一个层次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两个层次体现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本文以松原市锡伯族为研究对象,以这一群体的民族认同为研究中心,从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理论三个维度探讨松原市的锡伯族在民族认同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以松原市锡伯族的民族认同为内容,在民族理论层面上论证“演化论”与“建构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我国的民族理论超越了这两种理论,符合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状况。本文首先以松原市锡伯族历史为脉络,讲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松原市锡伯族在与不同民族的交往中,民族认同的特点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具体实践;结合历史和实地调查分析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和民族心理;由此引出民族认同理论之间的争论,经过对比,本人认为民族认同的“演化论”和“建构论”不能完全对立、非此即彼,二者应该相互相借鉴。我国的民族理论既不等同于“演化论”,更不是“建构论”,而是一种符合实际的辩证统一的民族理论。

黄志磊[8](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的大麦抗叶斑病生理机制研究及抗病基因筛选》文中认为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世界第四大谷类作物,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耐盐碱等特点,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大麦叶斑病(Spot blotch)是由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无性世代(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环境温湿度条件适宜且具有充足的麦根腐平脐蠕胞菌(B.sorokiniana)菌源的条件下,极易引起大麦叶斑病爆发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筛选和利用抗性持久稳定的材料,研究大麦响应叶斑病胁迫的机制,挖掘其抗性基因是开展抗叶斑病育种的前提和防控该病害的最有效途径。为系统研究大麦抗叶斑病机制,本研究以2份抗病性差异显着的大麦品种--抗性品种蒙啤麦3号(MP3)和高感性品种蒙啤麦1号(MP1)及强侵染力菌株Z14484为材料,从形态、生理生化方面研究二者在大麦叶斑病菌侵染下的差异;从转录组学角度研究大麦抗叶斑病相关的代谢调控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盆栽试验对对照组(即未喷菌)和处理组(接菌处理)的供试材料进行抗性验证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叶斑病菌侵染后,抗叶斑病品种与感叶斑病品种在测定期各指标变化呈显着差异。其中在苗期MP3较MP1的脂氧合酶(LOX)、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升高幅度大;在拔节期MP3较MP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LOX,脯氨酸(Pro)、MDA、β-1,3-glucanase、PAL的活性上升程度大;孕穗期MP3较MP1的SOD、POD、PPO、LOX、Pro、SS、β-1,3-glucanase活性增加幅度较大。2.对三个测定期的1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LOX、PPO、POD、PAL、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SS含量6个指标对大麦抗叶斑病能力贡献率较大。所以,这6个指标能从生理层面反应大麦的抗病性强弱,可作为评价大麦抗叶斑病的重要相关指标。3.对抗病品种蒙啤麦3号接菌0h(CK,即不接菌)、3h、6h、12h、24h、72h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表达的基因数为33723个,其中已知基因为29191个,预测新基因4532个;共检测出54364个新转录本,其中42972个属于已知蛋白编码基因新的可变剪切形成的不同转录本,4755个属于新的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本,剩下的6637个属于长链非编码RNA。4.通过对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进行转录因子(TF)蛋白结构域注释,发现基因在ABI3VP1、AP2-EREBP、FAR1、MYB、NAC、WRKY、bHLH等转录因子家族富集;本试验基因的结构域类型大多数富集在CNL、N、CL、RLP、TNL类型的结构域中,且在RLP结构域中最多。5.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比较分析大麦在正常生长和感染叶斑病菌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共筛选出694条大麦在叶斑病菌胁迫后发生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GO,KEGG注释发现叶斑病胁迫的大麦与正常生长的大麦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几个生物学通路上,包括“代谢通路”、“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催化活性”等,说明大麦在这些途径受到叶斑病的影响最为明显,可能是导致植株因叶斑病胁迫而生长异常的主要因素。6.本研究结合表达量变化、GO和KEGG功能注释筛选出与酶类代谢相关的大麦抗叶斑病基因10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验证了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为以后进一步详尽的研究大麦抗叶斑病转录机制中关键基因,酶类代谢与抗性基因表达关系中关键基因提供研究基础。

刘建贝[9](2019)在《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收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羊肉需求量不断增加,羊肉市场呈现供求两旺的状态,这种态势为肉羊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近些年,河北省肉羊养殖的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波动较大,经济收益和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河北省肉羊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对其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针对性地为“降本增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河北省肉羊养殖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河北省肉羊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以成本收益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计量分析法,通过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着重对河北省肉羊养殖业2008年-2017年有关成本收益数据进行整理。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河北省肉羊养殖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将其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了河北省肉羊养殖业的潜在竞争力以及相对劣势。在此基础上,以净利润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仔畜费、饲料费、人工成本、平均出售价格与主产品产量这5个指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河北省肉羊养殖净利润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成本收益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肉羊养殖场(户)仍以出栏量100只以下的小规模散养户为主;总成本的构成比重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工成本占比增加并且超过50%;净利润与成本利润率波动大,甚至下降至负值,主要原因是总产值的剧烈波动使得净利润与成本利润率出现较大波动。(2)通过与全国水平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总成本与全国水平比具有优势地位,其中仔畜费与饲料费优势最明显,人工成本优势程度相对较弱;而总产值不占优势的原因在于平均出售价格较低。(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对净利润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出售价格、人工成本、仔畜费、饲料费、主产品产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各因素之间对净利润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方面,通过河北省与各省份、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得到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收益水平比较优势和劣势。从而在成本角度提出了通过推广良种繁育,广泛开发饲料资源,探索标准化养殖模式;收益角度提出了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基础上,塑造品牌优势,强化品牌竞争力;也从政府扶持角度提出完善价格监控机制,提供养殖技术支持等措施。对于经营主体肉羊养殖户,有利于对实际成本构成、比重、变动情况有更深入了解,指导肉羊养殖户的生产实践,运用科学养羊成本方法降低成本,做出更有效的养殖决策;对于政策制定相关部门,有利于对河北省肉羊养殖业现状有更为客观清晰的认识,制定有效的肉羊养殖发展政策,进一步促进整个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董军宝[10](2019)在《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中央将新疆部分地区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试点,由中央财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补贴试点险种的保费。新疆针对农牧业生产的有效需求,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新疆养殖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频发,有必要将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品种。同时鼓励各地州、市、县自主选择迫切需要参保的险种,根据当地农牧业生产特点和地方财政,适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关险种。2010年,在棉花、小麦、玉米等原有基础上,新疆在阿克苏开展了苹果、梨、枣等林果业产业试点工作。2012年,玛纳斯、吉木乃、察布查尔三县将地方肉羊保险纳入地方财政补贴品种试点。立足地方的现实需要,扩大奶牛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把狼灾、毒草害列入自然灾害范围内。2013年,结合农业发展的需求,新疆选取设施农业为保险标的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和田、哈密、阿勒泰等地区开始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试点。2017年,新疆为了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出台了财政补贴一系列相关细则。这些年来,为了分散农牧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疆充分考虑区情,不断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新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同的保险标的给予差异化补贴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的补贴效果,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但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一部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还需要不断健全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体系。本文依托于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实施的具体情况,引入市场失灵、农业弱质产业、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验与启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健全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体系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对相关概念明确界定,阐述了市场失灵、农业弱质产业、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介绍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然后,从财政补贴运行机制待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力度不够、农户对财政补贴的认可度不高、保险保障标准与农户需求存在差距、政府、农户和经办机构之间的利益难以均衡、农户和经办人员违规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等六个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包括财政补贴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财政实力不足、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农户对财政补贴缺乏正确认识、农业保险市场作用未得以有效发挥和合规性监管不到位。再次,总结了浙江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验与启示,也总结了美国、日本和西班牙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验与启示。最后,立足新疆区情,本人提出了健全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体系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财政补贴运行机制、多方筹集财政补贴资金、提高农牧民对财政补贴的认可度、政府应转变对财政补贴的价值取向、理顺政府、农户和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财政补贴的合规性监管。

二、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特征
    2.2 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2.1 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构成
        2.2.2 中国不同区域范围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
        2.2.3 中国不同农作物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
3 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3.2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缺少专业指导和培训
    3.3 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效率不高
    3.4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4 解决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提升农民对于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
    4.2 增强农户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水平
    4.3 加强推广力度,改善推广方法
    4.4 政府政策支持,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
5 结语

(2)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关于效率的研究进展
        1.2.2 关于草牧业生产中效率问题的研究进展
        1.2.3 文献述评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研究区概况
    1.6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草牧业
        2.1.2 效率
    2.2 效率测度的理论依据
        2.2.1 效率的相关理论
        2.2.2 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
        2.2.3 效率与技术进步
    2.3 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
        2.3.1 要素生产效率
        2.3.2 产业生产效率
        2.3.3 全要素生产率
    2.4 不同理论下的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
        2.4.1 经济增长理论与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
        2.4.2 技术溢出理论与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收敛性
        2.4.3 一般均衡理论与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经济溢出效应
    2.5 本论文研究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草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草地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
        3.1.1 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
        3.1.2 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1.3 草地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3.2 草地生态系统供给能力分析
        3.2.1 生态供给能力分析
        3.2.2 生产供给能力分析
    3.3 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分析
    3.4 基于供给-需求关系的草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旗县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
    4.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4.1.1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4.1.2 Malmquist指数
        4.1.3 收敛性分析
        4.1.4 Tobit回归模型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4.3.1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
        4.3.2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
        4.3.3 各旗县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变动及收敛性分析
    4.4 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稳健性检验
        4.4.2 相关性检验
        4.4.3 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牧民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
    5.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5.1.1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5.1.2 FAO Penman-Monteith模型
        5.1.3 Tobit回归模型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牧民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5.3.1 模型估计与参数检验
        5.3.2 牧民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5.4 极端干旱与牧民适应性措施
        5.4.1 极端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5.4.2 牧民应对极端干旱的适应性措施
    5.5 草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5.2 异方差检验
        5.5.3 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牧场维度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
    6.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6.1.1 草牧业系统中的能量与能值分析
        6.1.2 能值计算方法
        6.1.3 能值评价标准
    6.2 案例区选取与介绍
        6.2.1 草牧业生态工程试验区
        6.2.2 特泥河牧场
        6.2.3 谢尔塔拉牧场
    6.3 草牧业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
        6.3.1 草牧业系统能量图
        6.3.2 草牧业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
        6.3.3 草牧业系统的能值产出结构
    6.4 草牧业系统的能值效率分析
        6.4.1 净能值产出率
        6.4.2 环境负载率
        6.4.3 可持续发展指数
    6.5 以人工饲草为支撑的新型草牧业生产模式的优势分析
        6.5.1 保障饲草供给,缓解生态压力
        6.5.2 优化饲草质量,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6.5.3 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草牧业生产的效率水平
    6.6 本章小结
7 草牧业生产的效率变动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7.1 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7.1.1 一般均衡模型原理
        7.1.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7.1.3 Orani-G模型
    7.2 数据库构建
        7.2.1 数据库基本结构
        7.2.2 数据库构建及数据来源
    7.3 效率变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7.3.1 方案设定
        7.3.2 效率变动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草牧业科研投入,提升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8.2.2 完善灾害预警应对手段,提高适应性管理水平
        8.2.3 转变草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地生态置换
        8.2.4 优化草牧业经营模式,改变草地放牧依赖
        8.2.5 划定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红线,恢复草地生态功能
        8.2.6 加大草地生态补偿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8.2.7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2.8 构建草牧业产业体系,推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东部草原露天矿伴生粘土生物物理改良作用及其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复垦研究进展
    1.3 粘土基质的物理改良作用研究
    1.4 粘土基质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1.4.1 粘土基质与微生物作用机理
        1.4.2 粘土基质与微生物的环境效应
    1.5 生物复垦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改良的研究
        1.5.2 解磷细菌的作用机理及生态效应
        1.5.3 丛枝菌根真菌与解磷细菌的联合应用研究
        1.5.4 不同植物组合对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不同物理改良方式对粘土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处理方法
        2.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物理改良工艺对水分入渗的和钾元素淋溶的影响
        2.2.2 不同配比比例对土壤机械组成和水分蒸发的影响
        2.2.3 不同土壤基质XRD扫描
    2.3 讨论
    2.4 小结
    2.5 展望
3 东部草原露天矿粘土对磷的养分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磷元素的吸附解吸
        3.1.2 磷的吸附各参数的计算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土壤基质对磷元素的吸附特性
        3.2.2 不同土壤基质对磷元素的解吸特性
        3.2.3 不同土壤基质对磷元素的吸持参数
    3.3 讨论
    3.4 小结
    3.5 展望
4 接种不同微生物对采矿伴生粘土中植物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种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2.2 接种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3 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接种不同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3.2 接种不同微生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4.5 展望
5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粘土的改良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土壤及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土质上植物生长的影响
        5.2.2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3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激素水平的影响
        5.2.4 结构方程分析
    5.3 讨论
        5.3.1 混合沙土对采矿伴生粘土基质的改良
        5.3.2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采矿伴生粘土土基质的改良
        5.3.3 不同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4 小结
    5.5 展望
6 露天矿排土场植物-微生物-粘土的联合改良生态效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区域
        6.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6.1.3 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分析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对植物生长和菌根定殖的影响
        6.2.2 不同处理对采矿伴生粘土的影响
        6.2.3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4 不同处理对排土场植物种群的影响
        6.2.5 相关性分析
        6.2.6 植物水分吸收情况
    6.3 讨论
        6.3.1 排土场土壤养分的变化
        6.3.2 植物生长与土壤酶活性
        6.3.3 排土场联合改良的生态效应
    6.4 小结
    6.5 展望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目标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经济结构的评价
        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三、相关文献述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增长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大推进理论
        二、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理论
        三、地理二元结构理论
        四、结构转变理论
    第三节 系统科学理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论
        三、耗散结构理论
    第四节 其他相关理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理论逻辑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东北地区
        二、经济结构的内涵
        三、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理
        一、直接效应作用机理
        二、交互效应作用机理
        三、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理
第四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特征
        一、省级层面的变化特征
        二、地级市层面的时空演化
    第二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合理性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位因素
        二、资源禀赋
        三、历史因素
        四、技术进步
        五、政府与市场
第五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一、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总量分析
        二、直接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三、直接效应的计量模型结果
    第二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交互效应
        一、交互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造
        二、交互效应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一、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造
        二、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第六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问题剖析与调控措施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问题剖析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对增长产生负效应
        二、经济结构各要素间的交互效应有待提升
        三、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第二节 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调控措施
        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结构变动对经济的正向推动效应
        二、培育完善合理的结构互动体系,增强结构间的正向交互效应
        三、构建制度化区域合作机制,强化结构要素的正向溢出效应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基于多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矿区土地复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土地复垦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2.3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2.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
    2.5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步骤
3 研究区概况
    3.1 矿区简介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土地利用现状及损毁现状
4 实例研究
    4.1 选择评价因子
    4.2 评价因子权重分配
    4.3 指数和法结合极限条件法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
    4.5 对比分析各个适宜性评价结果
5 土地复垦措施
    5.1 工程技术措施
    5.2 生物化学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粱种植技术
        1.2.2 农户采用新品种影响因素
        1.2.3 分析方法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酿酒高粱
        2.1.3 新品种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行为改变理论
        2.2.3 兼业化理论
第三章 调查地区样本情况分析
    3.1 调查地区的选择
        3.1.1 我国高粱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3.1.2 东北地区高粱产业发展现状
    3.2 调查内容及方法
        3.2.1 调查内容
        3.2.2 调查方法
        3.2.3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3.3 调查地区概况
        3.3.1 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3.3.2 酿酒高粱种植规模
        3.3.3 高粱耕种方式选择
    3.4 影响因素样本描述分析
        3.4.1 经济性对酿酒高粱新品种农户采用意愿的影响
        3.4.2 农业技术推广认识对酿酒高粱新品种农户采用意愿的影响
        3.4.3 农业政策对酿酒高粱新品种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3.4.4 外部环境对酿酒高粱新品种农户采用意愿的影响
第四章 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4.3 回归结果分析
        4.3.1 农户种植高粱的显着性影响因素
        4.3.2 农户种植高粱的非显着性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存在的问题
        5.1.1 新品种实现扩大推广难度大
        5.1.2 高粱种植的生产条件差
        5.1.3 针对性的政策保障匮乏
        5.1.4 现代农业转型受局限
        5.1.5 市场损害农户切实利益
    5.2 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的对策建议
        5.2.1 农户自身能力亟待提升
        5.2.2 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相关扶持政策
        5.2.3 强化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能力
        5.2.4 加强高粱产业融合发展
        5.2.5 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民族认同研究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
        三、锡伯族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一、调研地点的选取
        二、写作思路
        三、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松原市锡伯族概述
    第一节 松原市锡伯族历史沿革
        一、锡伯族的历史渊源
        二、松原市锡伯族简史
    第三节 松原市锡伯族现状
        一、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
        二、生产方式
        三、文化习俗
第三章 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的过程与特点
    第一节 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的几个阶段
        一、自在阶段
        二、自觉阶段
    第二节 认同升华: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具体实践
        一、与东北各民族同胞对抗外敌
        二、积极参政议政促进民族事业发展
        三、与各兄弟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
    第三节 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的特点
        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
        二、演化性与建构性兼具
第四章 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的隐性与显性
    第一节 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变动的表现
        一、民族认同的隐性特征
        二、民族认同的显性特征
    第二节 两种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
第五章 对两种层面认同关系之再思考
    第一节 民族认同的标准
        一、认同的角度
        二、基本维度
        三、我国对民族内涵的阐述
    第二节 两种层面认同的相容性
        一、对民族认同建构的反思
        二、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
        三、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最根本的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转录组学的大麦抗叶斑病生理机制研究及抗病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大麦叶斑病的危害与防治
        1.2.1 大麦叶斑病的危害
        1.2.2 大麦叶斑病的防治
    1.3 病害对大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1.4 植物病害分子机制的研究
        1.4.1 转录组学在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1.4.2 叶斑病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麦叶斑病菌对不同抗性大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及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生理指标测定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叶斑病菌形态观察
        2.3.2 抗性验证
        2.3.3 叶斑病菌对叶片中抗氧化酶类的影响
        2.3.4 叶斑病菌对叶片中渗透性物质的影响
        2.3.5 叶斑病菌对叶片中抗病相关酶类的影响
        2.3.6 主成分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大麦抗叶斑病基因初步筛选
    3.1 材料与试剂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叶斑病胁迫处理及采样
        3.2.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2.3 转录本功能注释和表达量评估
        3.2.4 叶斑病胁迫响应差异表基因鉴定及qRT-PCR分析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础分析
        3.3.2 基因信息
        3.3.3 基因注释
        3.3.4 基因定量
        3.3.5 差异表达基因
        3.3.6 候选基因的qRT-PCR验证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肉羊
        2.1.2 肉羊养殖业
        2.1.3 养殖规模
        2.1.4 养殖成本
        2.1.5 养殖收益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本收益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3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羊存栏量与出栏量
    3.2 羊肉产量
    3.3 区域布局情况
    3.4 养殖规模发展变化分析
4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及收益分析
    4.1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分析
        4.1.1 总成本变动及结构分析
        4.1.2 物质与服务费用变动及结构分析
        4.1.3 人工成本变动及结构分析
    4.2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收益分析
        4.2.1 总产值变动及结构分析
        4.2.2 利润变动分析
    4.3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收益与全国水平比较分析
        4.3.1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与全国水平比较分析
        4.3.2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收益与全国水平比较分析
5 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收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5.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义
        5.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
        5.1.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5.1.4 变量设定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处理方法
    5.3 模型估计结果
        5.3.1 模型建立
        5.3.2 模型检验
        5.3.3 模型结果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
        5.4.1 平均出售价格
        5.4.2 人工成本
        5.4.3 仔畜费
        5.4.4 饲料费
        5.4.5 主产品产量
6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提高河北省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的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范化养殖,降低肉羊生产成本
        6.2.2 保障食品安全,营造肉羊品牌,增加肉羊经济收益
        6.2.3 政府完善价格监控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与技术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保险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
        2.1.3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2.2 相关理论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农业弱质产业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3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
        3.1.2 快速发展阶段
    3.2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现状
        3.2.1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融合的经营模式
        3.2.2 财政补贴品种
        3.2.3 财政补贴险种保险责任
        3.2.4 财政补贴比例
        3.2.5 财政补贴保险金额、费率、保险费
        3.2.6 财政补贴险种保险期限
4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问题
        4.1.1 财政补贴运行机制待完善
        4.1.2 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力度不足
        4.1.3 农户对财政补贴的认可度不高
        4.1.4 保险保障标准与农户需求存在差距
        4.1.5 政府、农户和经办机构之间的利益难以均衡
        4.1.6 农户和经办人员违规套取财政补贴资金
    4.2 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财政补贴法律法规不健全
        4.2.2 政府财政实力不足
        4.2.3 农户风险意识淡薄
        4.2.4 农户对财政补贴缺乏正确认识
        4.2.5 农业保险市场作用未得以有效发挥
        4.2.6 合规性监管不到位
5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验与启示
    5.1 部分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经验
        5.1.1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5.1.2 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5.1.3 内蒙古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5.2 发达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经验
        5.2.1 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5.2.2 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5.2.3 西班牙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5.3 启示
        5.3.1 国内启示
        5.3.2 国外启示
6 健全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财政补贴运行机制
        6.1.1 强化组织与协调
        6.1.2 完善财政补贴立法
    6.2 多方筹集财政补贴资金
        6.2.1 财政补贴
        6.2.2 运用救灾援助资金
    6.3 提高农牧民对财政补贴的认可度
    6.4 政府应转变对财政补贴的价值取向
        6.4.1 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属性
        6.4.2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
    6.5 理顺政府、农户和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
        6.5.1 继续强化政府的引导
        6.5.2 提升经办机构经营管理水平
        6.5.3 建立健全农户满意度调查机制
    6.6 加强对财政补贴的合规性监管
        6.6.1 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综合监管体系
        6.6.2 建立健全财政补贴资金动态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研究进展[J]. 宋莹,胡宝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5)
  • [2]草牧业生产中的效率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D]. 赵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东部草原露天矿伴生粘土生物物理改良作用及其生态效应[D]. 宋子恒.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4]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研究[D]. 贾占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基于多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矿区土地复垦研究[D]. 高开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农户采用酿酒高粱新品种影响因素分析[D]. 赵文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9(08)
  • [7]松原市锡伯族民族认同研究[D]. 王志达.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8]基于转录组学的大麦抗叶斑病生理机制研究及抗病基因筛选[D]. 黄志磊.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9]河北省肉羊养殖业成本收益分析[D]. 刘建贝.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10]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D]. 董军宝.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呼伦贝尔市发展花生种植可行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