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出版服务受众行为模型:基于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移动出版服务受众采纳的行为模式——基于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受众论文,模型论文,模式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11)06-0104-08

引言

移动出版是指内容提供商通过手机、iPad、iPhone等手持终端向受众(用户)提供的阅读服务,其形态既有手机报、eBook、电子杂志等传统出版物的衍生产品,也包括影视、音乐、有声读物等数字化产品,从用户的角度,也常被简称为移动阅读或手机阅读。移动出版是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特定的信息系统实现的,它既是一种新媒体服务,也是一种新兴电子商务模式,其推广普及将真正实现传统出版及阅读服务行业的“低碳”和“绿色”,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①

据CNNIC的数据显示,②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手机网民2.77亿。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4月公布的《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披露,2009年,我国18周岁至70周岁国民中有14.9%的人接触过手机阅读,手机阅读的用户已近8千万,一个主要包括移动内容服务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和最终用户的移动出版产业链初步形成。另据工信部2010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7.6亿。透过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出移动出版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即移动出版还远远没有被手机用户及国民所接受和使用。

无疑,对移动出版受众采纳的微观机理和影响因素的探究,将有利于加强移动出版与阅读价值链各服务方的商业模式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用户吸引与保持、潜在市场的拓展等很多关键环节的理解与把握,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将会丰富与深化IT/IS采纳理论体系,从而在移动出版这一新媒体和新兴电子商务的用户行为规律研究领域做出原创性理论贡献。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Davis于1989年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③ TAM以社会心理学,特别是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把个人接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简洁的概括为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对技术的态度、使用意图和实际使用等,并建立了描述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TAM后经扩展和修订,涌现出了TAM2、UTAUT等模型,这些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不同的技术场合,④,⑤,⑥ 以解释与预测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信念、态度、意图与行为之间的微观机理。

近年来,TAM被应用于移动商务用户采纳的研究中。移动商务作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IS应用,包含许多的交易和服务模式:如移动银行、移动购物、移动娱乐、移动广告、移动售票、移动e-mail、移动搜索等,⑦ 有学者主张把移动商务分为内容服务和交易两类,前者向用户提供可直接使用的信息服务以满足其精神需求,后者为用户的网上交易提供向导和媒介以便获取所需的商品。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模式和应用领域进行分别的深入的研究。⑧,⑨ 移动出版属于移动内容服务的范畴,围绕移动内容服务,Nysveen(2005)等基于TAM和TRA理论解释了用户使用移动聊天服务的行为意图,并研究了性别这个调节变量对模型的影响。⑩ Yonghee Shin(2008)等通过扩展TAM建立了用户对移动电视采纳的理论模型,并以韩国的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11) Hsu(2007)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短信服务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12) 褚燕、黄丽华(2007)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移动商务在企业内部使用的分析角度,提出影响员工使用移动应用的认知因素模型。(14) 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2008)利用技术接受模型和网络外部性理论,以移动环境下消费者普遍使用的短信服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移动环境下影响消费者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的因素,提出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用户使用行为模型。(1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移动出版”、“移动阅读”及相近关键词检索,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大都聚焦于其应用的可行性,(16),(17) 或介绍相应概念和动向,(18) 或关注其技术实现,(19) 从用户认知与接受的角度,通过深度的理论建模和严谨的实证检验,研究移动出版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学术文献还未见报道。

研究模型与假设开发

移动出版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呈现的。移动出版与阅读系统较之传统的工作场合的信息系统在使用环境、操作方式、系统目标、价值体现、用户的心理诉求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一种享乐型(hedonic)的系统,(20) 后者属于功利型(utilitarian)系统;移动阅读系统也不同于B2C/B2B、网络银行等传统电子商务应用,前者向用户提供可直接使用的信息以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后者为用户的网上交易提供向导和媒介以获取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体验,针对功利型系统得出的IT/IS采纳理论模型已不足以准确的概括用户对移动阅读这一新媒体和新兴电子商务的认知态度、接受机制等行为规律。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构建和发展新的理论体系。

本文以TAM为基本架构,结合移动出版服务的特点,通过引进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社会影响与沉浸体验等研究变量使之扩展,构建如图2所示的理论模型,以期概括受众采纳的行为规律,并进行以下论证。

移动出版作为一种面向个体的信息系统,用户的信念、态度等内生因素影响其采纳意图和行为的内在机理与用户对其它信息系统的采纳应该具有共性的一面。因此,根据TAM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H1):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感知的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假设2(H2):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感知的有用性对其使用的行为意图有正向影响。

假设3(H3):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态度有正向影响。

假设4(H4):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感知的易用性对使用态度有正向影响。

假设5(H5):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的使用态度对其使用意图有正向影响。

假设6(H6):用户的使用意图对其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移动出版信息系统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信息系统的特征。Davis于20多年前针对工作场合的信息系统得出的TAM模型,其中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已不能精确的概括用户采纳移动出版服务的全部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使用目的不同:工作场合的信息系统意在提高工效;而移动出版系统则为人们的娱乐、学习和自我完善提供服务。(2)操作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信息系统的操作往往是通过101键的标准键盘以及菜单或窗口式的界面与用户交互的,用户感知的易用性是其采纳的关键因素;而移动出版与阅读系统不但扬弃了笨重的键盘实现了掌上操作,而且多媒体、图形化和超链接使界面的可用性大大增强,这使得感知易用性对采纳的影响将有所弱化。(3)价值增值:传统工作场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理等功能;而移动阅读系统还提供网上交互服务,以此满足人们的人际关系需求,提高了用户的社会资本。因此,应当引进新的理论来把握用户的行为规律。为了捕捉用户专注于移动阅读时的愉悦状态,以及社会影响对用户行为意图的影响,笔者引入新的研究概念: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和社会影响。

沉浸体验描述了这样一种状态,当人们全身心的沉浸在一项活动中的时候,会忽略掉周围的一切,并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21):(1)体验活动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2)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3)自我意识的暂时丧失,如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饥饿、疲劳)等;(4)行动与意识相融合;(5)出现暂时性体验失真,较典型的如觉得时间过得比平常要快;(6)对当前的活动具有较好的控制感;(7)具有直接的即时反馈;(8)个体所感知到的活动的挑战性和自身的技能水平间具有平衡性;(9)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源于心理学的沉浸体验的概念,后来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了扩展。在人机交互领域里,沉浸体验研究旨在改善交互情境或提高工作品质,常与不断增加的积极情感、探索行为和计算机使用相关,其中Hoffman和Novak的研究表明,沉浸体验有六项影响因素,分别是:技巧(Skill)、挑战性(Challenge)、娱乐性(Play)、控制(Control)、激励(Arousal)和焦虑(Anxiety),并且沉浸体验会产生探索行为,促使用户进一步的使用。当陷入沉浸体验时,个体的所有注意力都被其行为所吸引。(22) 这将致使个体持续的使用这项技术,从而对个体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产生影响。因此,针对移动阅读这一特定的人机交互情境,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H7):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感知的易用性对沉浸体验有正向影响。

假设8(H8):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的沉浸体验对使用态度有正向影响。

假设9(H9):用户对移动出版服务的沉浸体验对使用的意图有正向影响。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人的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行为中的。从此,社会影响不再被视为人的经济决策研究要消除的干扰因素,而是被放入决定经济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列。(23) 群组成员有遵从社会规范的趋势,进而影响成员的认知和行为。(24) 网络外部性常常形成感知的临界质量,并影响用户的技术采纳。临界质量是指新技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像裂变反应一样爆发并剧烈扩散。IT采纳与创新的外部性是指IT/IS的价值会随着采纳者的不断增加而增加。(25) 移动出版的感知临界质量会随着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具有相同情趣者间的相互分享和交互而迅速增强,从而满足了受众选择媒介的人际交往的需求。社会影响是个体是否接受一项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26)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0(H10):社会影响对移动出版用户的使用态度有正向影响。

假设11(H11):社会影响对移动出版用户使用的行为意图有正向影响。

移动出版是以特定的信息系统呈现的。如果说工作场合的功利型信息系统所处理和输出的信息是为了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以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话,那么,移动出版系统作为内容驱动的享乐型信息系统,其输出的信息则是直接为了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主动的,他们使用媒体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这启发我们,在关注移动出版这一新型媒体的用户采纳时,必须充分考虑用户阅读的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技术功能和服务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引进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TAM中引发用户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的外部变量。

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用于测量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概念,(27) 系统质量聚焦于信息处理系统本身,而信息质量关注的是信息系统的输出结果。移动出版系统是典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通过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使之成功,客户是此类信息系统成功的基石和驱动力。(28) 我们将此概念扩展至移动出版系统,移动出版系统的产品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的信息,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是信息质量的体现。移动出版系统的系统质量通过支持移动性、易存取性、可靠性和适应性的技术功能来呈现。对客户学习和使用移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否提供便捷的帮助,以及移动阅读系统能否及时更新版本,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周到服务,体现着移动阅读提供商服务质量的优劣。因此,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是重要的影响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2(H12)移动出版系统的信息质量对用户感知的有用性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假设13(H13)移动出版系统的系统质量对用户感知的易用性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假设14(H14)移动出版系统的服务质量对用户感知的易用性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研究设计与分析

1.数据收集与抽样信息

本项研究采取问卷法收集数据。问卷使用Likert 5级量表,要求被测者根据使用手机阅读的实际经历在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中进行选择。网络调查法是以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工具,利用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室、SNS等方式来收集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的一种新式调查方法。(29) 我们采用网络调查法进行了问卷发放。利用寒假期间研究团队的调查人员分散在各地的特点,要求调查员除了收集本地问卷外,也兼顾其它地区,以此保证抽取的样本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共对512位具有移动阅读使用经历的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回收率为87.8%。根据James Stevens的观点,(35) 每个测量变量至少需要15个样本,本研究一共25个测量变量,需要375份样本,所以有效回收样本足以支持分析时的数据计算。样本信息见表1。其中样本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结构与CNNIC第26次报告中手机网民的相应分布基本吻合。

2.测量效度与信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质量,问卷设计时参考了相近研究的测量工具,问卷正式发放前先进行了两轮预测试。第一轮,将所有问项打乱顺序,要求被测将问项进行分类,并为每类问项命名。第二轮,在对第一轮测试结果进行修改的基础上,给出每类问项的定义,要求被测将问项归入对应定义之下。(30) 通过这样的预测试,可以定性的保证问项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效度是指问卷的有效性。一般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判断问卷的效度。在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效度检验之前,先考察矩阵的KMO值和Bartlett球体检验值,结果显示KMO值为0.869,Bartlett球体检验值在0.001的水平显著,表明进行主成分分析是合适的。(33),(34) 经过主成分析取和最大方差旋转,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10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4.107%,因子结构清晰,各个项目在其相关联的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值都大于0.5,交叉变量的因子负载都小于0.5。在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所有测量项目在对应因子中的负荷量均超过0.5,如表2灰色单元格所示,这说明所有的变量都具有良好的效度,问卷有效,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问题。(33),(34) KMO、Bartlett、各因子解释率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问卷的结构信度可通过信度值(Alpha)进行测量。通过分析,数据信度值(Alpha)在0.593~0.794之间,全部都超过信度最低0.5的可接受值,(33),(34) 所有变量都表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说明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可靠性可以接受。问卷设计、概念测量和信度检验见表3。

3.结构模型与假设检验

使用AMOS18软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服务质量与感知易用性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1,在显著性条件p<0.05下不显著,应拒绝H14,即服务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没有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0,表示两者之间完全不相关,因此拒绝H4,即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没有正向影响;沉浸体验与使用意图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5,在显著性条件p<0.05下不显著,因此拒绝H9,即沉浸体验对使用意图没有正向影响。其他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能拒绝H1~H3、H5~H8、H10~H13。所以除H4、H9、H14外,其它的假设均得到实证支持。使用态度可以被前面的潜变量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沉浸体验解释58.5%(R2=0.585),使用态度又可以解释66.9%的使用意图(R2=0.669),实际使用可以被使用意图解释43.3%(R2=0.433)。路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4.结果讨论

Davis在TAM模型中没有考虑社会性因素变量,但如前述,我们认为社会影响是用户采纳移动出版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影响不仅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地影响使用意图,而且对使用意图也有直接的影响。这说明社会性的影响,例如周围的人对移动出版服务的评价,移动出版用户的激增所致的网络外部性等是影响移动出版用户采纳行为的关键变量,并会对其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图产生显著性的正向影响。

感知有用性通过影响使用态度,进而间接地影响使用意图,这说明感知有用性是影响移动出版用户采纳的重要变量。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易用性依然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它却不再影响使用态度。如假设开发一节所述,移动出版信息系统作为一种享乐型的系统,较之传统的工作场合的信息系统在使用环境、操作方式、系统目标、价值体现、用户的心理诉求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感知的易用性对采纳的影响应该有所弱化,而实证中H4没有得到支持,进一步佐证了我们的推断。同时注意到Bhattacherjee在研究用户对IS的持续使用行为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经验的增加,使用技巧会逐渐增强,感知易用性就不再是重要的影响用户采纳的指标。(34) 而本次研究的样本中,被测试者的平均手机阅读使用时间超过1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态度之间不存在正向影响。但是也要看到,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依然有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感知易用性是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进而影响使用态度的,而不是直接影响使用态度。

TAM模型是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本前提假设的,也就是,没有考虑个体情感和心理因素对其使用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引入沉浸体验变量来捕捉用户的心理活动,弥补TAM的这一缺憾。研究结果显示,H9被拒绝而H8得到了实证支持,表明沉浸体验是通过影响用户的态度进而间接地影响其意图,而不是直接影响意图。这说明经历过沉浸状态的用户更可能产生对移动出版的正向的态度。同时,沉浸体验受到感知易用性地正向影响,这说明系统越容易使用,用户越可能产生沉浸状态。

本文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建立移动阅读的电子服务质量(E-Services Quality)概念构成、测量量表等,并将这些IS本身的特性合理地引入用户采纳的研究框架之中。即:引入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作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外生影响变量。一方面弥补IT采纳研究常被诟病更多的是关注对用户行为结果的预期和感知,而忽视了信息系统本身特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究电子服务质量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将对移动出版企业把握关键成功因素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实证结果显示,移动出版作为移动内容服务,信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系统质量显著影响感知易用性。而服务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对此可以这样理解,本次调查中服务质量特指的是售后服务、在线帮助等服务,这些因素对感知易用性影响不大,服务质量更多体现在售前系统功能设计和内容遴选上。

研究结论与后续工作

针对移动出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以TAM为基本架构,通过引进新的研究变量使之扩展,得到了移动出版用户接受行为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该模型概括了移动出版服务用户接受行为的微观机理,即发现了移动出版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等外生性因素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影响;社会影响和沉浸体验对用户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图的影响;以及用户的使用意图和行为与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内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其理论贡献如下:

(1)扩展了TAM的适用范围。将基于传统工作场合的功利型信息系统得出的TAM模型移植到移动出版服务这一享乐型信息系统的情境,并针对移动出版系统特点对其做了修正,从而扩展了TAM的适用范围。

(2)弥补IT采纳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将反映信息系统特性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等变量引进理论模型,并证明了它们是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重要外生性因素。其中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系统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从而使得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更加直接和有针对性。

(3)突破TAM的前提假设,推动IT/IS采纳研究向纵深发展。以往的IT/IS采纳模型均是以理性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前提的,本文将用户的沉浸体验、社会影响等情感和心理等变量引入模型,探究它们对用户的认知、态度、意图和行为影响的微观机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局限和后续工作。和大多数IS采纳研究以TAM为架构一样,由于TAM强调了两种信念对用户的采纳态度、意图及行为的影响,但却忽略了用户的个体特征。然而,要对细分的市场和特定的人群进行深入研究,对个体特征的关注则是非常必要的。UTAUT等模型较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但是现有研究以上述模型为架构的还是少数。这与上述模型变量较多,因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无关系。后续研究拟就此做些尝试。

[收稿日期]2010-12-20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gapp.gov.cn/......,2010-7-6.[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Guidance of Promoting Publishing Indnstry Development",http://www.gapp.gov.cn/......,2010-7-6.(in Chinese)]

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2010-7-30.[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The 26th Statistics Report of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http://research.cnnic.cn/......,2010-7-30.(in Chinese)]

③ Davis,F.D.,Bagozzi,R.P.& Warshaw,P.R.,"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Models",Management Science,1989,Vol.35.

④ 胡安安、姜江、黄丽华:《ERP系统实施的用户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3期。[Hu,Anan,Jiang,Jiang & Huang,Lihua,"An End-users Acceptance Model of ERP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D Management,2008,3.(in Chinese)]

⑤ 黎利、刘永梅:《B2C电子商务个人采纳意向影响因素综合模型研究》,《信息系统学报》,2008年,第2期。[Li,Li & Liu,Yongmei,"The Study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B2C E-commerce Consumer Behavior Intention",Chin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in Chinese)]

⑥ 鲁耀斌、徐红梅:《即时通讯服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06年,第5期。[Lu,Yaobin & Xu,Hongmei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Users Behaviors of Instant Message Services",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5.(in Chinese)]

⑦ Kupper,A.& Gao.,"Special Issue on M-commerce",Journal of Theoretical &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7,Vol.2.

⑧ Blechar,J.,Constantiou,D.& Damsgaard,J.,"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Reference Situations and Reference Pricing on Mobile Service User Behaviors",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6,Vol.15.

⑨ Balasubramanian,S.,Peterson,R.A.& Jarvenpaa,S.L.,"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M-commerce for Markets and Marketing",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2,Vol.30.

⑩ Nysveen,H.& Pederse,"Explaining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Chat Services: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der",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05,Vol.22.

(11) Shin,Y.,Jeon & H.,Choi,M.,"Analysis on the Mobil IPTV Adoption and Moderator Effect Using Extended TAM Model",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Computing and Advanc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USA,2008.

(12) Hsu,C.L.& Lu,H.P.,"Adop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An Empirical Study of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M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7,Vol.35.

(13) Luarn,P.& Lin,H.,"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Banking",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Vol.21.

(14) 褚燕、黄丽华:《影响员工接受移动商务应用因素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1期。[Zhu,Yan & Huang,Lihua,

"A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Employees to Adopt Mobile Business",R&D Management,2007,No.1.(in Chinese)]

(15) 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用户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07年,第4卷。[Deng,Chaohua & Lu,Yaobin & Zhang,Jinlong,"Study of Individual Consumer Behaviors in SMS by Using TAM and Network Externality Theory",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Vol.4.(in Chinese)]

(16) 朱强:《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 2009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3期。[Zhu,Qiang,"IT Applications in Libraries in 2009",Journal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2010,No.3.(in Chinese)]

(17) 徐恺英、刘晓辉、赵旭:《基于移动学习的手机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11期。[Xu,Kaiying & Liu,Xiaohui & Zhao,Xu,"Research on the Service Model of Mobile Library Based on M-learning",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2010,No.11.(in Chinese)]

(18) 姚媛:《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名词的本质概念及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5期。[Yao,Yuan,"The Essenti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of Digitization,Electronization,Networking and Virtualization",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es,2009,No.5.(in Chinese)]

(19) 曾瑞、赵跃龙:《基于WAP技术的移动图书馆研究与设计》,《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1期。[Zeng,Rui & Zhao,Yuelong,"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Mobile Library Based on WAP Technology",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2009,No.21.(in Chinese)]

(20) Heijden,V.D.,"User Acceptance of Hedonic Information Systems",MIS Quarterly,2004,Vol.28.

(21) Csikszentmihalyi,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1990,p.4.

(22) Novak,T.P.& Hoffman,D.T.,"Measuring the Flow Experience Among Web Users",Vanderbilt University,elab.vanderbilt.edu,1997.

(23) 格拉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社会理论论坛》,1997年,第2期。[Granovetter,"Commer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s of Embedability",Social Theory Forum,1997,No.2.(in Chinese)]

(24) Deutsch,H.,"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Vol.51.

(25) Wang,E.& Seidmann,G.,"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Competitive Externalities and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Policies",Management Science,1995,Vol.41.

(26) Venkatesh,V.,Morris,M.G.,Gordon,B.D.& Fred D.D.,"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MIS Quarterly,2003,Vol.27.

(27) DeLone,W.H.,"Determinants of Success for Computer Usage in Small Business".MIS Quarterly,1988,Vol.1.

(28) Liang,T.P.& Tanniru.M.,"Special Dection:Customer-Centric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6,Vol.23.

(29) 赵国栋、黄永中:《网络调查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Zhao,Guodong & Huang,Yongzhong,

"The Introduction of Network Research Method".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in Chinese)]

(30) 刘军:《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Liu,Jun,"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Principle and Practice",Pek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6,p.117.(in Chinese)]

(31) Chin,L.& Lu,H.P.,"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Vol.41.

(32) Chen,L.,"An Extended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for Information Oriented Mobile Applications",USA,2010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2010 Ninth Global Mobility Roundtable,2010.

(33) Lee,S.,Shin,B.& Lee,H.G.,"Understanding Post-adoption Usag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The Role of Supplier-side Variable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9,Vol.10.

(34) Bhattacherjee,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MIS Quarterly,2001,Vol.25.

(35) Stevens.J.,"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Vol.3.

标签:;  ;  ;  ;  ;  

移动出版服务受众行为模型:基于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