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论文_余蕾

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论文_余蕾

余 蕾第二军医大附属长征医院 上海 200003

【摘 要】目的 总结分析中暑患者急救和护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2014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上海市长征医院急救科收治的26 例中暑患者,所有患者符合中暑分型标准。对这26 例中暑患者的护理方法步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 例中暑患者中,男19 例、女7 例,年龄分布于38 岁至7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 岁,先兆中暑患者9 例,轻症中暑患者12 例,重症中暑患者5 例,并有2 例患者发生抽搐,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中暑患者进行科学及时的急救,认真细致的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暑;急救;护理;体会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总称[1]。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及无防护条件下的高温作业环境中,常表现为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本研究将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上海长征医院急诊室收治的26例中暑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2014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收治的中暑患者。

1.2一般资料: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共收治中暑患者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分布于38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岁。

1.3 临床表现:26例中暑患者中,先兆中暑患者9例,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四肢麻木、大汗、口渴、心悸、胸闷;轻症中暑患者12例,主要表现为体温38.0-40.3℃,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全身无力,精神差,脉搏细数,心率快,血压下降,少尿;重症中暑患者5例,表现为体温40.5-41.8℃,有1例超过42℃,呼吸急促,心率120次/分以上,休克,烦躁不安或意识丧失,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抽搐。

1.4 预后:26例中暑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 急救及护理措施2.1 急救措施患者入急诊室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患者的意识,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抽血查血象及电解质,同时采取降温措施,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平稳。

2.1.1有效降温:将患者置于空调房间,室温调节至20-25℃,相对湿度调节至40%-60%,用电风扇辅助降温,有助于对流散热。将患者衣物脱去,用床单遮盖患者腹部及会阴部,头部置冰帽,大血管处置冰袋,温水擦身,酒精擦浴,同时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降温效果。体温过高(>39.5℃)时用可冰盐水500 ml灌肠,或是注入胃内,也可以输注4℃的液体,加强传导散热。若患者出现寒战,可遵医嘱给予氯丙嗪25mg加入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滴。

2.1.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减轻脑细胞水肿,保护脑组织及其它脏器免受损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5小时内补液3000ml 左右,先以5%葡萄糖氯化钠为主,随后根据电解质化验结果调整。如果患者血压偏低,需要快速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开通多路静脉通路,或留置深静脉置管。

2.1.4控制脑水肿,防止抽搐,防治肾功能衰竭:出现脑水肿者可给予甘露醇、白蛋白、速尿等脱水、利尿、降颅内压。

有抽搐发生的患者,给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肌注,及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m1+5%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有酸中毒时,及时补充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2.2护理措施2.2.1在降温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每15-30min测一次体温,体温监测应以肛温为宜,力争在1小时内将肛温降至38.0℃。观察降温效果,有体温升高时,可重复使用降温措施。观察皮肤对冷刺激的反应和降温药物的副作用,注意皮肤情况,严防冻伤。

2.2.2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变化以及瞳孔、尿量、皮肤出汗的情况。患者发生抽搐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咬伤、坠床、外伤的发生,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一侧。

2.2.3密切观察患者血象及血生化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行留置导尿术,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观察肾功能状况;观察皮肤、粘膜、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内脏出血,监测凝血功能,防止DIC发生。

2.2.4基础护理:(1)口腔护理:动作要轻柔,以防感染和黏膜溃疡。(2)会阴护理:常规消毒尿道口周围,防止尿路感染。(3)皮肤护理:高热患者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防止形成褥疮。保持床单位整洁,出汗时及时更换衣裤及被褥。(4)饮食:高热时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2.5心理护理:积极维护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对昏迷病人实施呼唤疗法,即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时时呼唤病人,尽可能多向病人解释说明,以及给病人戴耳塞听柔和的音乐,以刺激病人意识;此外争取病人家属的支持,每天安排时间指导家属在床边鼓励安慰病人,使病人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体会3.1及时有效的降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循环稳定,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高热能快速导致脑细胞死亡,脑水肿和局部出血、颅内压增高,甚至昏迷、惊厥,还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病情危重,病死率相当高。因此,快速降温非常重要,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力争在发病1小时内使肛温降至38℃左右,以减少高热对脑细胞的损伤。

3.2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除了监测生命体征之外,还要注意观察神志、瞳孔、尿量的改变,注意观察病人血象、血生化、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

3.3 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床单位整洁干净,防止尿路感染和压疮。对于高热惊厥抽搐的患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和咬伤。

3.4 做好心理护理,刺激昏迷病人恢复意识,帮助清醒病人重拾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病人的康复和预后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0174[2]孙艳敏.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1,O8(18):384-385

论文作者:余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  ;  ;  ;  ;  ;  ;  ;  

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论文_余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