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理论、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市人口失业持续时间_失业率论文

搜寻理论、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救济金论文,中国论文,持续时间论文,城镇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6)03-0017-06

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仅仅使用失业率一个概念并不能有效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通常,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被认为是劳动力市场活跃的表现;而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长的失业持续期则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成为硬核(hardcore)失业者;如果这两个指标都很高,那问题就严重了。失业救济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但是工作搜寻理论认为,失业救济金会降低失业者再就业概率,从而提高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不同的国家或者相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失业者对失业救济金的反应是不同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转型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相比,失业救济金与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关系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在工作搜寻理论和持续数据模型、转换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3年的专项调查数据,计算失业救济金和失业持续时间的定量关系。

一、理论框架与假说

为了解决自变量的右截断问题,计量上把失业持续时间决定问题转化为估计失业者脱离失业状态的条件概率,即机会函数h(t)dt。机会函数是失业者个体在失业持续时间已经持续了t期之后,在时期(t,t+dt)内脱离失业状态的概率。该条件概率取决于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可以表示为两个概率:第一,失业者个体在(t,t+dt)时期内得到工作机会的概率;第二,这样的一个工作机会被失业者接受的概率。下面逐步分析决定这两个概率的因素。

失业者个体在(t,t+dt)时期内得到工作机会的概率大致与以下3类因素有关:

(1)劳动者的个人特征。这些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工作经验、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显然,一个失业者越有工作经验、教育程度越高、越健康就越容易找到工作。为了简化公式,笔者用向量X表示搜寻者的个人特征。

(2)地区劳动力需求状况。包括劳动力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以及失业率等。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属性;失业率越高,表明劳动供给相对于需求越丰富,从而再就业概率就越低。

(3)工作搜寻途径。包括政府、劳动力市场、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自己以及其他途径。失业者获得工作的途径越多,特别是失业者的亲戚朋友越多,他(她)就越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从而获得工作的概率高。

用字母l,ch分别表示地区劳动力需求特征和工作搜寻途径,用q[,t](·)表示失业者获得工作的概率,则:

q[,t](·)=q[,t](X,l,ch)

工作搜寻理论提供了劳动力接受某一工作概率的分析思路。工作搜寻理论认为,失业者进行搜寻要花费成本,但同时能够获得预期搜寻收益,搜寻中止的条件是劳动力需求者支付的工资水平高于劳动力的保留工资,否则,搜寻将要持续下去。假设φ(w)表示搜寻者搜寻范围内工资分布的密度函数, w[,r]表示保留工资,则失业者脱离失业的概率为

附图

失业救济金、失业者的家庭特征、失业者获得工作的概率以及失业前工资等都会通过影响失业者保留工资而影响失业者再就业概率。保留工资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附图

于是,失业救济金与再就业概率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附图

式(3)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失业救济金越高,失业者再就业条件概率就越低,从而失业持续时间越长。

二、数据与计量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于2003年年底进行的调查:《城镇居民再就业状况调查》和《城镇居民失业状况调查》。《城镇居民再就业状况调查》的调查对象是近3年有过失业经历,但目前已经再就业的人员,样本数为1008个;《城镇居民失业状况调查》的调查对象是目前尚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员,样本数为 1565个。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在中国的六大经济区中抽取17个省市,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广东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除了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以外,其他每个省份都按照大、中、小分层抽样原则分别抽取3个城市(每个省份中的大城市就是该省的首府城市),加上3个直辖市,一共调查了45个城市。这45个城市的调查对象是城市住户。本项专业调查所获得的指标,除了再就业者失业时间、再就业时间和失业者的失业时间以外,还包括失业者的个人人口特征、家庭特征、社会救济收入、工作搜寻途径和失业前收入等。在2573个调查样本中,扣除失业持续时间为 0、失业持续时间缺失、失业持续时间超长(1998年以前失业)以及隐性就业者(失业期间有打工收入)的样本后,剩余样本2102个。为了反映失业者面对的宏观需求环境,本文引入了3个宏观变量:失业率、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和各地区经济增长率。鉴于我国政府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局限性,笔者推算了分省失业率,计算方法如下:根据17个省、市中45个城市的住户调查(UHS)个人资料,一共45789个样本,剔除16岁以下以及 16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准备升学者、离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者、家务劳动者和其他非就业者后,劳动力人口为18576人。定义2003年11月份劳动时间不足4个小时者为失业,劳动时间超过或者等于4小时为就业,根据这个定义,全国的平均失业率为10.26%。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和地区经济增长率计算到市一级,数据来源于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在分析决定再就业概率的因素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再就业者与目前失业者的特征差异,表1反映了有过失业经历人员中的再就业者和仍然处于失业状态人员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部分政策变量。从表1可以看到,与再就业者相比,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为7个半月,如果再考虑数据的右截断特征,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会更长。再就业者人力资本在平均意义上要高出失业者,再就业者中,初中以下受教育水平者的比例低10个百分点以上,而高中及其以上受教育水平者要比失业者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再就业者的工作经验稍微低一点,但是不明显。从各种收入指标看,失业者的失业前月收入、家庭月财产收入、月失业救济金均高于再就业者。从失业者个人特征看,失业者人群中女性比例比再就业者中的比例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而再就业人群中党员比例、健康者比例更高。家庭特征中,再就业者中已婚且目前有配偶的比例比失业者高出8个百分点以上,而失业者家庭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家庭成员失业的比例比再就业者高7.29%。

为了发现失业救济金与再就业概率直接的关系,笔者首先利用非参数估计方法画出纳尔逊—阿伦(Nelson-Aalen)累积机会函数,见图1。

附图

图1 是否享受失业救济金的纳尔逊—阿伦累积机会函数

积分机会函数或者累积机会函数的斜率即为机会函数,从图1可见,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累积就业概率显著高于享受失业救济金者。

表1近3年有过失业经历者的个人特征和人力资本差异

连续性变量 再就业者 失业者平均值差距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失业持续时间(月)①13.289412.4169 20.8237 17.2055

7.5343

工作经验② 20.4870 8.5851 20.5348 10.4278

0.0478

失业前月收入(元) 541.0272

307.8829655.9937424.6790 114.9665

家庭月财产收入(元)

238.5550

707.4305318.4233667.2409 79.8683

月失业救济金(元) 43.092873.2224 61.7024 80.4340 18.6096

离散型变量 % 频数% 频数差距(%)

女性56.19495

60.74741 4.55

党员14.981328.27101 -6.71

初中及以下 31.82280

41.84510 10.02

高中52.73464

46.51567 -6.22

大专12.951149.19112 -3.76

大学及其以上 2.50 222.46 30 -0.04

健康92.61815

85.40

1041 -7.21

婚姻状况88.76782

80.48981 -8.28

有其他家庭成员失业

0.57 57.86 96 7.29

观测值

881

41.911221 58.09

注:①近三年有过失业经历者一共有2102人,其中881人目前已经实现再就业,称之为再就业者,另外的1221人目前尚处于失业状态,称之为失业者。②这里的工作经验为连续变量,是失业前工作经验,计算方法是年龄—教育年限—失业持续时间一再就业后的工作持续期,这样,工作经验就是失业前数据,不会随着失业持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确定不同变量对再就业概率的影响,本文使用持续数据模型(duration model)来进行估计。在估计方程中,因变量即为机会函数h(X,t);自变量表示为X向量,包括:b(月失业救济金额)、x(失业者个人特征)和其他变量,指失业者的家庭特征、工作搜寻途径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宏观需求特征等。笔者假设失业持续时间服从威布尔分布(Narendranathan)[1],则机会函数为:

式中,β是变量X[,i](t)所对应的系数;α是时间依存系数,说明失业者脱离失业的概率如何随着失业持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三、模型分析

(一)分是否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机会函数

从图1可以发现,享受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与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相比,二者的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本文在分析中把样本划分为两部分: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和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中不难发现,决定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再就业概率的因素与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从失业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工作搜寻渠道、宏观经济环境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失业者个人特征。从表2可以看到,性别是影响再就业概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享受失业救济金者中,女性再就业的条件概率是男性的62%,而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中,该比例则下降到53%。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和党员等人力资本条件对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再就业的作用更大,这说明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在寻找工作时可能更需要人力资本信号。失业者失业前收入对再就业机会比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影响程度更高,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后者再就业后的相对工资可能更低一些。

表2分是否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持续数据模型

项目 享受失业救济金者 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

变量haz.ratio std.frr. P>|z| haz.ratio std.frr.P>|z|

性别① 0.6218*** 0.0776 0.000 0.5267*** 0.06680.000

工作经验1.0416 0.0360 0.238 1.1337*** 0.03220.000

工作经验平方0.9988 0.0008 0.120 0.9976*** 0.00070.000

高中② 1.3462**

0.1920 0.037 1.5431*** 0.20380.001

大专1.9586*** 0.4063 0.001 2.9312*** 0.65870.000

大学0.9987 0.4333 0.998 2.0225** 0.73770.053

健康状况③ 1.8685*** 0.3980 0.003 1.4450*

0.29710.073

是否党员④ 1.0413 0.1878 0.822 1.7435*** 0.30850.002

婚姻状况⑤ 0.8844 0.2199 0.621 0.92220.17960.678

失业前月收入⑥ 0.9993*** 0.0002 0.006 0.9989*** 0.00020.000

≥两个失业者⑦ 0.0483*** 0.0485 0.003 0.1890*** 0.10110.002

月财产收入 0.9999 0.0001 0.336 1.00000.00010.729

地区失业率 0.9500*0.0252 0.053 1.00220.02190.920

各地区第三产业比例 1.0041 0.0107 0.702 1.00320.00960.741

各地区经济增长率1.0424 0.0367 0.238 0.9747O.03070.417

市场中介⑧ 1.6411 0.6204 0.190 1.03810.44650.931

亲戚朋友⑨ 2.0833*** 0.3887 0.000 1.6669*** 0.30930.006

自己⑩ 1.9222*** 0.3803 0.001 2.4555*** 0.47690.000

其他(11)1.4114 0.5334 0.362 1.10390.31730.731

α 0.9294 0.0433 0.116 1.10610.71630.119

观测值 918

— —1172—

Log likelihood

-835.4865

— —

-1298.1999

Prob>chi2 0.0000

— —

0.0000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①女性=1,男性=0;②参照组为初中及其以下;③身体健康者=1,身体不健康者=0;④党员=1,非党员=0;⑤已婚且目前有配偶取值为1,否则为0;⑥收入的单位均为元;⑦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失业者为1,否则=0;⑧⑨⑩(11)为工作搜寻途径,参照组为政府。

2.失业者的家庭特征。已婚者再就业概率下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失业者家庭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失业者导致失业者再就业机会比率下降,但是对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影响程度更高。家庭月财产收入对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再就业机会比率有负向作用,而对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没有作用。

3.地区宏观经济形势。地区失业率对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再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方向为负,即失业率越高,失业者再就业机会比率越低,而对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和地区经济增长率对享受(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作用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4.失业者工作搜寻渠道。从表2可以看到,与参照组——依靠政府找工作相比,依靠其他所有渠道实现再就业的机会比率都比较高。享受(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都主要依靠亲戚、朋友和自己,比较而言,享受失业救济金者主要依靠亲戚、朋友找工作,而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主要依靠自己找工作。工作搜寻途径主要依靠社会网络和个人的这个结论与阿普尔顿等人(Appleton et a1)[2]的结论不同。阿普尔顿等人认为,政府是实现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产生这种显著差别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阿普尔顿等人所分析的是1999年的情形,当时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程度比现在要高得多,而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处在由政府管制向市场调节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网络和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转换模型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备,根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统计,失业救济金(包括失业保险、下岗补贴等)的覆盖率大约有43.77%。有的人享受失业救济金,而有的人不能够享受失业救济金,就使得我们有可能回答以下问题:当前失业救济金获得者(recipients)如果在失业之初变为不能获得者(non-recipients),其失业持续时间会如何变化;或者,未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在失业之初变为失业救济金获得者时,其失业持续时间会如何变化?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采用了转换模型,转换模型是在表2回归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我们以x[,r]和x[,nr]分别表示失业期间有收入的劳动者和没有收入的劳动者的特征;β[,r]和β[,nr]分别表示失业期间有收入的劳动者和没有收入的劳动者机会方程所对应的系数,以表示在各个自变量平均水平上的预期失业持续时间,则我们有:

differencel=ED(β[,nr],x[,r])-ED(β[,r],x[,r])(5)

式中,differencel表示如果失业期间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变为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时,其预期失业持续时间的变化。同样,我们可以分析那些失业期间没有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劳动者如果拥有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权利时,其失业持续时间会如何变化,笔者以difference2表示

difference2=ED(β[,r],x[,nr])-ED(β[,nr],x[,nr]) (6)

利用转换模型所计算的结果见表3。

表3失业救济金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影响

类型 预期失业持续时间(月)

失业期间有失业救济金者ED(β[,r],x[,r])

75.2183

按照有失业救济金者预期的未有失业救济金者ED(β[,r],x[,nr])63.9354

失业期间未有失业救济金者ED(β[nr],x[,nr])28.7751

按照未有失业救济金者预期的有失业救济金者ED(β[,nr],x[,r])26.3208

预期失业持续时间差异

有失业救济金者变为未有失业救济金者differencel -48.8975

未有失业救济金者变为有失业救济金者differece2

35.1603

从表3可以发现,失业期间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预期失业持续时间为75个月,大约相当于6年多时间;而失业期间没有失业救济金者的预期失业持续时间为29个月,大约相当于2年半时间,二者相差近4年时间。如果把享受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变为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其预期失业持续时间会下降48.9个月。如果把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变为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其预期失业持续时间会延长35.2个月。

四、结论

之所以对失业救济金与失业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原因:搜寻理论告诉我们,失业救济金会延长失业持续时间。但是其影响程度到底有多高,我们还不得而知。为了确定二者的定量关系,笔者首先利用持续数据模型和2003年的失业、再就业专项调查数据,分是否享受失业救济金估计了机会方程。在机会方程中,笔者把影响再就业概率的因素分为四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分地区宏观需求特征和工作搜寻途径。研究发现,在整体上,与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相比,个人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地区宏观需求特征对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再就业概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分是否享受失业救济金机会方程的基础上,笔者使用转换模型分别计算了失业救济金获得者在没有失业救济金的情况下,失业持续时间会如何变化;或者没有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在获得失业救济金的情况下,失业持续时间会如何变化。计算的结果是,前者的预期失业持续时间会下降48.9个月,后者的预期失业持续时间会延长35.2个月。

虽然失业救济金延长了失业持续时间,但是以百分比来衡量,中国失业者对失业救济金的反应程度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在中国城镇失业人口中, 76%以上是非自愿性失业,加之中国的预期失业持续时间偏长,为了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稳定,建议政府提高失业救济金的覆盖面,但是应该严格控制享受时间。在决定再就业概率的因素中,教育程度对再就业概率,特别是未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实施职业培训计划以提高失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收稿日期]2006-01-08

标签:;  ;  ;  ;  ;  ;  

搜寻理论、失业救济金与中国城市人口失业持续时间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