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中医院 急诊科;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休克患者的急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伤休克患者共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入院后急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院前及入院后双项急诊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伤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和入院急救,能够有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急救成功率。
【关键词】外伤休克患者;急诊治疗;措施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81-01
引言
外伤休克是常见的急诊创伤性并发症之一,具有病情发展快,诊治难度大等临床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能否采取及时有效的急诊治疗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文特选取了76例外伤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外伤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矿山工业性外伤休克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37.21±5.26)岁;外伤部位:颅脑损伤11例,脊柱四肢损伤17例,胸部损伤26例,腹部损伤2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7.24±5.25)岁;外伤部位:颅脑损伤12例,脊柱四肢损伤17例,胸部损伤26例,腹部损伤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现外伤休克后均未接受入院前急诊治疗,而是由家属直接送至急诊科接受常规急诊治疗,经医生全面诊断后为患者指定明确的手术方案。观察组患者发生外伤休克后,由医院急救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急诊治疗后送至医院再接受院内急诊治疗。急诊治疗措施如下:
1.2.1院前急诊治疗
外伤并失血性休克为临床急迫综合征,不仅会引起严重大出血现象,而且多数患者在伤后2小时会出现呼吸和心脏骤停现象。因此,急诊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后应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行静脉滴注扩容处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酌情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以有效维持患者胶体渗透压;明确外伤休克分期,实施血管活性药救治;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开展吸氧治疗,氧浓度以40%为适宜,维持流量为3~4L/min;针对性对患者的外伤进行包扎加压处理,应避免加压包扎时间过长;做好呼吸、肤色、心率、血压、出血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完成转运过程中的相关联系交接工作。
1.2.2入院急诊治疗
在急诊转运过程中,外出急诊人员要与院内急诊治疗人员进行良好的工作沟通,做好急救器械与相关急救人员的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后立即开展有效的急救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应留置导尿管;实施止血及解痉治疗;有脑疝者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浓度为20%),剂量为1~2kg,每天1~2次;参照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适量予以地塞米松和吠塞米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缓解时间;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比较
由实验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与休克缓解时间比较
2.2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38例患者中共有36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4.74%,对照组38例患者中共有31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1.58%。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伤休克指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血液循环被破坏,供血灌注量严重缺失,导致机体重要器官发生缺血及缺氧现象,且正常细胞代谢出现障碍,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综合征。其中,创伤严重,出血量大的休克患者,如果在2小时内没有实施行之有效的抢救工作,则很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抢救工作对于外伤休克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中,抢救人员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了规范化的院前急诊治疗,遵循先抢救后疗伤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快速全身检查和伤情评估后,立即开展吸氧、防止窒息处理以及积极的抗休克治疗,使整个院前抢救过程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入院后,再次对患者的病情实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而对照组患者在发生外伤休克后,选择由家属将其送至医院后再接受急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或错失救治时间,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改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外伤休克患者接受院前急救和入院急救,可有效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能够获得良好的急诊治疗。因此,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明显缩短,急救成功率明显提升。综上所述,对外伤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和入院急救,能够有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急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韦刚.外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2):200.
[2]欧宝仪.预见性护理对腹外伤合并休克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4):135-136.
[3]张颖.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04):412-415.
[4]于东月.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2):206-207.
[5]陈九珍.探讨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1):124-125.
论文作者:周敏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患者论文; 休克论文; 外伤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