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 倩

[摘 要]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国—东盟深化科技合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搭建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构建中国—东盟协同创新网络、发挥企业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中国—东盟国际科技合作的金融支持体系、扩大国际科技专项合作项目的规模和影响等深化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协同创新;技术转移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始终坚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密切结合,逐步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务实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把与东盟的科技合作作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在已取得多项合作成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全面提升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水平,助力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学术界涌现出一些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科技合作内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最早开始研究国际科技合作的机构是美国工程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该学院专门设立委员会负责研究在科技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 Daniele Archibugi(1999)认为国际科技合作是科技全球化的产物,科技全球化就是不断推进国内外技术的融合,扩大科技创新在全球的扩散范围[1]。王春法(2001)提出国际科技合作的实质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优化科技要素的全球配置,最大程度提高科技研发产出水平。二是促进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为广泛的溢出与扩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研发成果全球共享。三是提高科学技术的全球管理能力[2]

(二)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基本分类的研究

学术界对不同的合作主体提出了差异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魏达志(2005)将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分为中介推动型、会展引导型、多元化合作型、园区引进型、市场拓展型、资本带动型等[3]。张琼(2008)则从组织模式的维度归纳了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学校自发组织、政府主导的双边或多边的官方合作、联合申报国际基金项目的半官方合作[4]。阳国亮等(2009)提出政府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基金资助合作模式,由政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扶持国际科技合作。二是技经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由政府设立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产业转移和经贸活动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三是技术溢出或扩散型合作模式,由政府通过共同研发投资带动科技进步[5]

(三)国际科技合作的对策研究

吕磊等(2008)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合作项目,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对于高校、企业间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政府应该交由市场来主导,而对于政府投资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则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6]。李嫄源(2009)提出我国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可以采取共建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以及人才交流等方式[7]。张公一等(2012)提出企业国际科技合作的生命周期论,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积极引进国外人才改善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出口;在企业发展的中级阶段,应与国外企业共建科技产品研发机构;在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应积极参与跨国企业收购,以不断优化企业的生态链[8]

二、中国—东盟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中国和东盟的科技实力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我国和部分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深化中国—东盟科技合作,通过制度和公共产品安排,为创新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联通创造条件,推动数据信息、关键技术、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将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科技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对接,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在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优势,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不断提升中国和东盟的科技实力。

(二)有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创新要素开放性和流动性显著增强,科技在全球加速普及与扩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以及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东盟国家经济发展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项目投资等方式深化与东盟的合作,有利于我国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产业向东盟国家流动、转移和扩散,带动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不断弥补自身在科技方面的不足,逐步实现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高端迈进,切实推动中国与东盟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夯实中国—东盟合作的民意基础

东盟十国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农业国家,资金和技术相对匮乏,从而导致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渔业、水产养殖业、农业环保等领域,农业科技合作一直占据中国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基础性地位,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科技合作较为匮乏。整体来看,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领域比较低端,难以向更深层次继续推进。

RESRAD-BIOTA程序由美国能源部开发,获得核管会批准,是一个用于估算水生和陆地生物辐射剂量的模型软件,目前其数据库中涵盖46种放射性核素。该软件对多种有机体进行了评价,来开发默认曝露参数值。如果用户输入相应的曝露参数的话,RESRAD-BIOTA还有能力评价特定有机体的辐射曝露。该模型采用了三级筛选的方法进行生物辐射影响的评价。

三、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取得的成效

(一)打造了多个国际会议科技合作新平台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搭建了多个国际会议科技合作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不仅是促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催化剂”,更是大力拓展中国—东盟科技合作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加速器”。

第一,学者对于研发信息披露研究大多与绩效有关,选取某行业披露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该文主要以研究问题为主,并提出优化研发信息披露制度的意见;

1.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2013年9月3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广西南宁首次开办,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6届。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产、学、研机构技术需求以及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提供优势平台,主要围绕农业、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技术领域,促进企业间达成合作[9]。通过进一步深化双边区域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中国—东盟科技论坛。2009年11月,中国—东盟科技论坛在云南昆明首次举办,其成功举办标志着多边科技交流新平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为国家出台有关建设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主要涉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广运用、种业技术和贸易等各大领域。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多边科技交流与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和成果。目前,该论坛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在2012年9月22日召开的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上,中国—东盟科技论坛被成功纳入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总体规划。

3.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论坛。2017年10月26日,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论坛在北京清华科技园隆重举行。此次论坛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与东盟在科技、经济与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构想相互探讨,以求深化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关系,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赢发展。在大会期间,中国与东盟十国代表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共赢共识》,成立了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将打造链接和服务中国和东盟各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产业、科技金融合作及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创新服务示范平台。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时,始终存在合作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不对等情况。中国与东盟的国际科技合作多为随投资进行的技术转移,所确定的合作项目不一定是最急需的项目,当然也不一定是高水平的项目。而且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信息的统计与收集存在时滞性,信息的获得程度与质量不高,在核心领域真正开展涉及关键性技术的科技合作非常少。

(二)搭建了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开放载体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开放载体,这些载体在中国—东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与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分别共建联合实验室。主要有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和中国—柬埔寨食品工业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作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等领域促进双方科技合作项目的制定、落实和执行,旨在推动中国和东盟双方科技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此外,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作为中国和东盟之间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清真食品检测实验室,在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穆斯林国家的科技合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积极与东盟各国政府开展紧密合作,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谈判,签署一系列有益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的双边和多边协议,从而打造立体化的国际合作平台,营造和谐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氛围。

3.共同推动创新合作园区建设。中国—东盟共同重点推动创新合作园区建设,主要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南洋高科技创新中心、新加坡创新中心(四川)、中新互联互通(重庆)创新合作促进中心以及广西在东盟8国建立的12个农业科技园区等。这些创新合作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中国和东盟国家科技水平和改善民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承载着保护国际粮食安全、优化产业合作、科技减贫等多重使命,建设意义重大[11]

徐复观以思想史研究所构建的解释学,对传统的义理与考据两种阐释方式采取了兼取而用之的态度,对现代以西释中与科学考据的实证方法采取了双重批判的立场。而对此立场的理解,尤需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危机的文化背景里来理解。徐复观的解释学立场带有显著的比较视野,落实于如何恰当地对中国思想进行现代阐释。

(三)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基本成型

1.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由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的技术转移“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已达2400余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来自东盟国家。目前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已覆盖东盟各个国家和国内主要省(区、市),并且还发展到了巴基斯坦、韩国、日本、以色列、匈牙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与东盟国家共建“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机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家面向东盟各国国家级的技术转移机构,积极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8个东盟国家建立了工作机制,分别与这些东盟国家组建了联合工作组,建立完善了“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机制。

(四)中国—东盟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不断加强

方案一(见图2)的思路是将原来整体式车站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高架桥的桥墩在两单元中间穿过,两单元站台通过通道连接。

总之,教师要紧紧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依托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学习的倾向,从信息采集、问题分析到解题策略探寻,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凌乱的信息梳理成序,从纷繁多样的数学应用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思维模型,从而掌握解决问题每个步骤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东盟国际科技合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仍存在部分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2.多次举办中国—东盟技术经理人国际培训活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已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东盟技术经理人国际培训班和14个专项技术培训班,累计为东盟国家培训科研骨干和科技管理人才370多名。通过广泛地培训交流,不断吸引东盟国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踊跃参与中国—东盟科技合作。

(一)科技合作机制仍不健全

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尚处于产品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前期发展阶段,中国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协定和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但科技合作机制仍不健全,在国家层面缺少完善的顶层设计和相应的政策与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机制。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和战略性。

(二)参与科技合作的主体单一

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参与主体太过单一,主要是政府间的合作,其他合作仅存在于少数高校、重量级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大多数普通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还尚未建立专门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同时能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此外,部分已经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其合作项目往往是单项的、缺乏连续性的,这直接导致了双边科技合作难以实现深入、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合作对象比较集中和单一

由于东盟十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各国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和科技合作方向也大不相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五国。其他东盟国家由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需求也不强,不易找到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的契合点。

(四)科技合作领域比较低端

国际科技合作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通过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合作中通过一些示范项目的良好带动效应,以及科技人才交流,构建彼此信赖的科技人脉关系等,将有利于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增强东盟国家对我国的认知与互信,进一步夯实中国—东盟合作的民意基础。

(五)部分合作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4.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论坛。从2013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论坛成功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东盟双方高度注重彼此海洋科技潜力的挖掘,主要对海洋生物、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气、海洋新能源以及海水淡化、深海挖掘等科学技术进行了反复研讨。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作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低敏感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具体针对不同成员国实施差别化策略,已成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典范。

1.实施“百名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近年来,广西实施了“百名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较好地落实了中国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截至2018年12月,已落实31个东盟杰出青年岗位,这些杰出青年科学家的来源国覆盖了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尼日利亚12个国家,有73%以上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拥有博士学位。目前已有18名杰出青年科学家到岗开展工作[12]

五、提升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搭建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2.建立多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驻地高校优势资源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直接涉及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主要有面向南亚及东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盘活双方的人、智、技等各项科技创新要素,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别是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中心的建立,对于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0]

1.构建科技合作产业园区。一是要明确科技园区的合作定位,制定相应的规划蓝图,与东盟国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构建科技合作产业园区[13]。二是建立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产业园区的工作机制,加强双方对科技合作产业园区相关政策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双方的合作优势。三是在继续推广“两国双园”“园中园”等模式的同时,不断探索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积极打造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产业园区的示范平台。

网址:http://www.chinamet.cn E-mail:yjfx@analysis.org.cn

2.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一是与东盟各国共同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数据库,主要包含国际科技专家人才数据库、合作项目需求库、科研机构数据库、科技服务中介数据库、国家政策法规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二是制定国际科技信息交换、标准发布和网络平台的管理制度,以规范中国—东盟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的运行[14]

3.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一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建立一批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二是通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建产业园区,为中国—东盟国际科技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三是要逐步培育和规范产业协会、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和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二)构建中国—东盟协同创新网络

一是建立中国—东盟协同创新联合研发机制。依托《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和中国—东盟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以双方共同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研究重点,建立协同创新的研发机制。二是鼓励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东盟国家创新主体共建联合实验室。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中明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为主,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协同创新,加大与东盟联合研发的力度。三是大力发展一批面向东盟的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促进跨国协同创新网络效率的提高。四是加快构建中国—东盟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在科研仪器、设施、基础数据等研发资源方面的互通有无[15]

近年来,本学院在财务决策大赛、大学生沙盘和创业大赛、财税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类创新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实践,把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团队,以老带新申请创新类项目,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参加各类创新比赛,走进创新课堂。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1.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加大对我国企业研发部门的支持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支持企业研发部门发展的保障机制。二是构建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企业原始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等多维创新体系。三是建立高效率的内部管理体系,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国企业。从长远看,为了全面提升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必须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是政策层面要不断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参与跨国科技合作提供融资服务等政策保障,为企业开展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二是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走出去”的能力,优化境外产业布局,以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合作带动科技合作。

(四)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与东盟各国建立科技人才教育基地。借助各国高校的教育资源,搭建中国—东盟科技教育合作平台,定期举行各种科技主题教育交流与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技术、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的国际科技合作人才队伍。二是与东盟各国建立定期不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的机制,通过中国—东盟国际科技人才交流会,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科技人才信息交流,以促进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三是与东盟国家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咨询专家制度,加强高端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合作。

还记得那是去年十月的最后一天中午,我们准时来到了“神秘”的校长室。校长室里宽敞明亮,一尘不染,陈校长已经在那里微笑地看着我们。在听完我们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陈校长笑着说:“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你们的采访,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望着陈校长那慈祥的笑容,我们紧张的情绪一扫而空,紧接着就开始了关于校庆三十周年的专访。

(五)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国际科技合作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鼓励中国和东盟各国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尤其是为科技型企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给予企业创新投入低息补贴优惠政策,为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财政优惠补贴政策支持国际科技合作,打破制度性障碍,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金融体系寻求新发展。

3 肠内营养制剂的输注方式 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一次性输入、间歇性重力滴注或连续性泵入的方式输注。一次性输注的优点在于不受连续输注的约束,有类似正常膳食的间隔。间歇滴注比连续泵入有更多活动时间。连续泵入适用于危重症、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喂养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

小说中莫言对红高粱有过无数次的描写和赞美,森林般的红高粱散逸着苦涩微甘的气味,辉煌、凄绝、忧郁、庄严,象征着强烈的生命意志主体,自始至终伴随着小说中的每一位人物,熏染着每一位人物的灵魂。爷爷余占鳌与奶奶戴凤莲在高粱地里的大胆“野合”,洋溢着生命的本质与原始色彩的豪放;罗汉大爷被活剥之后仍然不停歇的咒骂、惊天动地的惨烈,迸发出民族的悸动和腾跃;二奶奶临死前一段诡谲的经历、呼天骂地的豪情,洋溢着生命原始的野性与无所畏惧。“红成洸洋血海”的红高粱孕育了高密东北乡的黑土地,赋予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高粱般鲜明的性格,给了他们自由的生命力。

(六)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专项合作项目的规模和影响

按照中国—东盟现阶段的科技进步程度,结合未来若干年的产业发展目标,可以确定在以下重点领域与东盟开展国际科技专项合作。一是在农业科技领域,积极发挥我国农业科技相对成熟的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业科技合作。二是在能源开发领域,发挥我国在水电设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对东盟的水电科技输出。三是在旅游科技领域,利用科技合作促进双方在旅游产品开发、信息平台建设、旅游基地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四是在矿产勘探冶炼领域,充分利用我国在矿产开采技术以及金属冶炼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矿产勘探的合作,促进我国在勘探、冶炼、精加工等先进技术向东盟国家的输出。五是在电子产品与信息化领域,将我国的电气机械设备、光学仪器设备等传统优势产品输入东盟国家,并在国际信息人才培养、多媒体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六是在生态建设与环保领域,加强双方在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王春法.科技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9).

[3]魏达志.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兼论沪杭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及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5(5).

[4]张琼.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问题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8).

[5]阳国亮,吕伟斌,程启原.泛北部湾国际科技合作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论坛,2009(7).

[6]吕磊,马军,陈林峰,等.基于政府视角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08(S1).

[7]李嫄源.中韩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探讨——以重庆邮电大学的中韩合作为例[J].2009(4).

[8]张公一,张书博.企业国际科技合作的动因机制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3).

[9]罗锦模.打造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升级版[N].广西日报,2018-04-17.

[10]肖朔晨,闫兴.中国—东盟(CAFTA)垂直型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1).

[11]曹玉娟,杨起全,赵延东.新周边形势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广西实践[J].中国科技论坛,2015(3).

[12]周仕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播下创新种 扩大朋友圈[N].光明日报,2019-04-01.

[13]魏澄荣.“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和路径研究[J].亚太经济,2017(6).

[14]甄树宁.“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4).

[15]江东洲.深化科技合作 助力打造中国—东盟协同创新共同体[N].科技日报,2016-09-08.

[作者简介] 云倩,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 G322.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19)03-0033-06

[基金项目] 广西软科学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研究”(桂科ZL18077012);“广西八桂青年学者”专项经费资助

[责任编辑:伍 丹]

标签:;  ;  ;  ;  ;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