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种突破:社会功能的建构--以美国国家地理学为例_国家地理论文

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种突破:社会功能的建构--以美国国家地理学为例_国家地理论文

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另类突破:社会功能的建构——以美国《国家地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美国论文,国家地理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另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学术期刊在发布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理论交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毋庸置疑。但目前其发展却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中,主要表现就是众所周知的读者面窄、发行量小、办刊经费不能自给。学术期刊要依赖国家拨款或社会基金资助才能维持基本生存,更不用说依靠自身谋求发展了。

      实际上,期刊业内仅靠外力支撑维持,没有能力自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切资源由市场配置的今天,也只有学术期刊处于此种生存面临危机的境地了。如果不是由国家出资维持,学术期刊将无法生存。为了突破这种生存危机,多年来同仁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收效甚微。学界与业界对学术期刊发展困境的研究不是从期刊的功能属性等内涵方面去探索,而是一直在期刊的外在体制、办刊条件等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基金赞助和企业化改革固然可解决一些问题,但要使学术期刊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生存危机,突破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是否可以从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等内涵方面做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学术期刊有没有其他生存途径可以走出目前发展的困境?本文通过对美国《国家地理》发展之路的研究分析发现,在保持学术性功能的同时构建社会功能,是学术期刊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学术期刊及其社会功能

      学术期刊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将目光聚焦在学术成果和科学研究过程的发布和解读上,仅能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对普通大众而言缺乏可读性,由此造成了信息孤立。学术期刊这种严格的专业性保证了其学术交流功能的充分发挥,但同时也使其缺少了一般媒体的社会功能。

      期刊所谓的社会功能或社会属性,是指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施加的影响和所做的贡献,以及它从社会获得的回报。可见,一个媒体的社会功能是其独立生存与发展的依托,就像一个人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一样,不具备这种社会功能的媒体,也就不具备靠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学术期刊的这种仅具备学术功能而不具备社会功能的状态也制约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制约了科技成果和理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推广、普及和应用,从而间接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仅在专业理论界少量发行和交流,缺乏对于大众的可读性,不被生产和生活第一线的人们知晓,更不能将自身拥有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理论知识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转化为实用技术运用到大众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这样的期刊就是不具备社会功能的媒体。这种学术期刊仅限于高端学术圈内的交流,在社会层面却不具备使用价值,或者说,其缺乏社会价值。

      二、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构建

      1.对学术期刊功能的理念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官方对学术期刊的定义都是,所谓学术期刊,是指以刊发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等文章为主的期刊,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命脉或根本,也是衡量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学术期刊的研究和评价,有关指标项目从来都是围绕单一功能——学术功能来进行的。在我国,学界和业界对学术期刊的功能也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学术期刊是为科研服务的,处于“高端”地位。学术期刊与一般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普期刊处在不同层面上,彼此应“泾渭分明”。学术期刊的影响因此仅限于学术圈内。如2012年获评RCCS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最权威学术期刊(A+)的《中国环境科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图书情报工作》以及学界知名的《管理学报》,它们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无一例外仅在学术圈内。但在国际学术期刊界,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并重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美国《国家地理》的发展之路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地理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国家地理》最初的办刊宗旨仅仅是“在业界发表和交流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该期刊只是作为地理科学研究的纯学术刊物和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内部刊物而存在。刚刚创刊的《国家地理》呈现出单调、呆板的专业杂志形象,封面灰暗、内容专业,通篇是高深而枯燥的学术论文,只能作为地理专业科研人员发表论文、交流研究成果、交流地理科学学术理论和思想的媒介,其发行范围仅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会员中。按我国现今的通常归类,那时的《国家地理》属于不折不扣的内部刊物,与我国目前几千种学术期刊的生存现状十分接近,其发行范围尚不如现今我国的高校学报。

      事实上,创刊初期《国家地理》的办刊经费是依靠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提供的微薄资金支持的,而国家地理协会的运作又依靠社会捐助及相关行业基金的资助。数量极其有限的资金只能让作为学术期刊的《国家地理》勉强维持生存、维持现状。

      1898年,年轻的学者吉尔伯特·格罗夫纳(Gilbert Grosvenor)担任《国家地理》的第一任专职总编。他感到,既然国家地理协会的成员都是地理科学领域的专家、泰斗,刊物拥有着充足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稳固的学术基础,那种低水平的生存状态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地理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本身也将受到明显的制约,唯有让学术期刊本身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出路。于是,《国家地理》更新了办刊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办刊宗旨,“在发展地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增进和普及地理科学知识,开发与推广地理科学的应用技术,服务于旅游探险,服务于资源开发,服务于建筑业和工农业生产,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服务于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的知识增长,造福社会”,并将其贯穿始终。在巩固该期刊学术功能的同时,其社会功能也要建立。随之,《国家地理》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刊物在选用优秀的地理学研究论文的同时,开始较多地刊登技术运用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在生产和生活中切身体验到这本期刊的应用价值。作为学术期刊的《国家地理》由此成为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兼备的媒体。

      我国学术期刊应打破学术期刊功能的传统思维定式,在理念上寻求创新,解放思想,以此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找到另类的突破路径。

      2.学术与生活结合,科技与人文并重

      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构建需要我们开阔视野,以学术的视角、专业的解读、恰当的方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让学术与生活结合,科技与人文并重。

      20世纪20年代,《国家地理》开始添加一些探险类的纪实报道,并附有彩色图片。这吸引了当时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广大探险者和旅游爱好者争相订阅,此举使该期刊销路大增。同时,《国家地理》文字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极具个性化的特点就在于将社会事件的时效性引入地理学术成果的发布中。《国家地理》每刊出一篇学术论文,都要以某种方式体现该论题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及其应用价值,让每个专栏、每个研究专题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改善密切相关。2003年春亚洲“非典”危机时期,《国家地理》就借由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新闻事件,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非典”病毒兴起与传播的地理特征的研究,以及从地理科学的视角探讨其宏观防治策略的专题研究和报道,开创了区域性和世界性疫情防治的地理学研究这样的内容,为人类防控大规模疫情灾害献计献策。这使它获得了各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发行量猛增。《国家地理》的内容使读者能够将地理科学理论与大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与事件发生的根源结合起来,从而产生阅读《国家地理》、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和需要,使学术理论与生活实践不再隔离,使学术理论在生活中的指导和应用成为必然。总而言之,站在学术研究的高度,对社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深入发掘,揭示出事件背后的科学逻辑及其规律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这样的内容,不仅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同时也体现了一本主流学术期刊特有的社会使命感,透射出权威、厚重的气度。

      此外,该杂志由于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点燃了大众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之火,因而在青少年中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期刊学术功能的强化和提升:第一是促使地理科学专业领域的新兴人才加速脱颖而出;第二是促使地理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因赞赏《国家地理》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而把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托付给《国家地理》来发表。

      《国家地理》保持着强大的、巩固的学术功能,为全球的读者讲述家园的美丽,同时又以干预生活的入世态度,尽情发挥着其社会功能,揭露人类对地质地貌的残酷破坏。

      诚然,《国家地理》作为一本自然科学期刊,这种人文情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起初,《国家地理》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只是聚焦于自然界的奥秘与变化规律,对人文方面的内容是不予理睬的。然而,随着编辑视角的全球化,极富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地理》编创人员痛感人类文明对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的无情践踏愈演愈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杂志的领导层打破了坚持了几十年的“聚焦自然界”的传统,开始涉足争议性报道,如捕猎濒危动物、工业污染、南北极环保等等。《国家地理》以这种褒扬与批判干涉和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理念,为社会积蓄与传递正能量,终于成为学术期刊创新的典范和业界领袖。在这种学术理论与社会生活结合,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指导下,《国家地理》的社会功能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不断完善,并不断强化、深化,发挥得越来越充分。

      三、对我国学术期刊构建社会功能的建议

      我国对学术期刊的改革探讨已持续多年,各种观点纷呈,但学术期刊的功能属性似乎成了同仁们不敢触碰的“禁区”,以为这样一来,就会伤害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严谨性,降低其学术价值。学术期刊始终以一副“学术、纯粹、清高”的面目呈现,沉醉于“孤芳自赏”之中,有些学术期刊甚至成了某些狭小学术圈子“自娱自乐”的工具。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其核心问题就在于数量庞大的学术期刊其功能到底是什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又该如何生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又该如何呈现。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将缺少充分、有力的依据,改革举措难以落地并被学术期刊界理解、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的发展之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期刊的学术属性及学术功能与其社会属性及社会功能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建立这个思想认识上的基础,这样学术期刊才可能突破困境。

      调研显示,美国共出版6720种学术期刊,占美国期刊总数的1/3,但其发行数量却超过了其他类型期刊的总和。原因有二:一是个人订阅数居高,二是每种期刊向国外发行的数量平均占发行量的35%。相比之下,我国的5756种学术期刊占我国期刊总数超过一半,其发行量之总和却只及非学术期刊的一种或几种,很多学术期刊发行量一直仅有几百本。由于美国的学术期刊具备社会功能,其内容不同程度地干预着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其内容的可读性及其对社会读者的吸引力,由此保持了居高的个人订阅数。而我国学术期刊由于没有社会功能,内容很专业而不具备对于大众的可读性,导致社会读者对其敬而远之,对期刊发行量起着决定作用的个人订阅数“寥若晨星”。在美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所谓“小舢板”(独立刊社)比较普遍地存在,并不都是“航空母舰”(大集团),期刊内容能切合社会的需求才是科技及学术期刊得以成功发展的动力源泉。

      历史和当前的事实都证明,构建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首先要从期刊内容入手,实现内容创新。在保障期刊学术属性的同时,以实现期刊的社会定位为第二目标,将学术期刊登载的每一项科学研究成果、每一项学术理论创新,都明确地揭示出其在特定领域的生产运用潜力和生活指导或服务价值,以及这些新成果的技术开发前景。要增加由科研成果和学术理论成果开发出来的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的内容,促使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要素,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际要素和实际内容,成为人们生活实践的指导和工具,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手段,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能量,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学术期刊要始终坚持自己明确的学术定位和社会定位,以专业读者和社会读者为后盾,力争使每位订户的个体需求能够在使用该期刊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学术期刊要以内容的不断改革创新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刊载的论文既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又具备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开发应用的渠道,既能满足专业读者作进一步研究的迫切需求,又可满足社会读者的求知欲望及对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指导、应用和改进的需求。论文的权威性及其推广应用价值以及栏目的特色可使学术期刊在专业读者和广大的社会读者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及良好形象,并在学术群体和社会公众中逐步建立起威信。学术期刊经过长期努力,将自己的办刊思路和风格深深扎根在读者的心目中,并且与广告商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学术期刊品牌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

      学术期刊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完全可以在保障和提高其学术属性及学术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和优化其社会功能,与其他类型的期刊一样,通过社会和市场回报获得自身的发展资金和实力,走上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  ;  ;  ;  ;  ;  

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种突破:社会功能的建构--以美国国家地理学为例_国家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