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与实质_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与实质_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与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实质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问题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可谓是见仁见智。根据马来西亚学者考证,“全球化”一词最早是T·莱维(Theodre Levitt)于1985年首先使用的。(注:参见The Third Resurgence October,1996年第12页。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一词首先出现在60年代的法国和美国,到70年代,“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通用之词(Modelski,1992),参见洪朝辉的文章:《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国家分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秋季号。)T·莱维在其题为《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用“全球化”这个词来形容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现在多数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权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号中曾经这样界定:“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商品与服务交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号。)世贸组织1995年报告也曾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应该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整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Trends and Statistics,1995,P19,Geneva,1995.)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现象。但对于一种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新现象来说,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历史联系,又必须把它放在它所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下去加以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和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起源于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后。二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更为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上升、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异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一,因为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而世界市场的兴起和演变又是以国际分工的产生和深化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广义生产中所形成的产业分工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是一国社会分工走出国界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国民生产之间的分工,是形成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过程来看,国际分工首先产生于各国在自身的自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制度,这是国际交换的基础和产生的原因,是国际分工的起点。

国际分工按其形式的嬗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手工工具时期迈入大机器时期,大机器的应用使生产能力与规模迅速扩大。从供给的角度看,大量的工业产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出路—国际产品市场;从需求的角度看,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大量廉价原料的投入,而对原料需求的扩大,就需要有一个新的原料供应市场—国际原料市场。该时期以垂直型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得以建立并迅速扩大。

第二阶段是从1870年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垂直型国际分工继续扩大和深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工业国家的资本输出扩展了国际分工。工业国的资本输出取代了前一阶段的工业产品输出,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原料、投资场所和产品销售市场,从而扩展了国际分工;特征之二是在国际投资的基础上国际分工得到了深化,不仅是农业与工业分工,而且也有产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阶段,二战后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国际分工大大深化。垂直型国际分工大大减弱,但并没有消失,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水平分工。在国际分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的同时,产业内分工也不断发展。各国根据自身的特殊条件和优势,着重生产某种特定型号和特定用途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内分工。过去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要素禀赋所制约,现在的科技优势足以减轻甚至摆脱自然资源的依赖,以至同一行业内的各个部门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这种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不仅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产品的分工,而且是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产业内贸易便是这种分工的反映。二战以前,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属于部门间贸易(inter-sectoral trade),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这种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之上。而二战后至70年代以前,由要素禀赋、劳动生产率以及技术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占主导位置;70年代后至今,以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性等因素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可以由“价值链”理论来解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注:梁能:《国际商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9页。)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关性很大,而不同的国家要素结构又不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就体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进行分工。

从生产的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转变,也是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8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更多地集中于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而将部分“夕阳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样,研究开发与加工制造这种所谓“大脑—手脚”的国际分工新格局便逐渐形成。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跨国进行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跨国投资已成为普遍现象,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20世纪末的科技革命产生了知识产业或曰信息产业,进而形成了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在更高层次上加深了国际分工,增强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从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新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如果从经济全球化的萌芽——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算起,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跃上,因为它们决定了经济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我们认为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就是新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运输业出现了轮船和蒸汽机车,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及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比以往大为增强。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只是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有了铁路和远洋轮船以后,才把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变成了现实的世界市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0页。)19世纪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取代了蒸汽机成为了新的基本动力,轮船和铁路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使用,并且效率和性能大大提高;电报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得到了令人惊奇的提高,世界因此而大大“缩小”;交通运输方面还出现了新的工具汽车和飞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又提高了一步。20世纪后半期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飞机、电脑和卫星的商业性运用上。如果说以前的交通和通讯技术上的革命大大降低了有形商品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成本的话,那么新一轮的革命则在更大程度上便利了无形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这对于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可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是其物质技术基础。

3.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的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过程本身自始就是世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隐含着一层意思是各个国家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要遵守一定的共同规则。这个规则是世界经济通行的规则,即只有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才能获得共同语言并遵循共同规则,抛开市场化就谈不上经济全球化。因此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基础,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自人类社会产生伊始,就面临着一对基本的矛盾——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所谓资源配置,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资源配置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下所借以实现的方式和功能是不同的。经济体制中最基本的两种体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的资源配置机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讲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市场机制是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除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或正在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取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发生剧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实行了私有化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逐步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的市场化是两种经济体制和平竞赛和世界各国自由选择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是世界各国的资源配置机制,也必然是全球的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当代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决定力量,世界经济市场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国际性机制。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以来,正是后市场化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才掀起了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主体大大增加,参与程度更加提高,这一切使经济全球化成为日益汹涌的浪潮。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目前,理论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的说法有许多。大致说来,可以划分为这样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化是生产力对实现生产要素优势组合的要求;第二类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回顾,我们知道至今为止经济全球化始终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同时并进的。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在两卷本《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谈到,从“全球性经济关系”中,看出资本主义自其产生就不是由国界封闭在一国范围内的现象,而是不可避免地将许多社会整个地纳入“新的全球化经济秩序之中”的过程。美国学者埃伦·伍德(Ellen·M·Wood)也认为,目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全球化这个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度……(注:Ellen Meiksins Wood:A Reply to A Slanaolan,Monthly Review,Feb,1997。)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就是“西方化”。从发达国家发起这场全球化浪潮的初衷看,就是要通过全球化、一体化,把社会主义送进坟墓。因此西方传媒从一开始就称“全球化”为“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就断定“全球化”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唐任伍,2000)。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核心的本质:它自始自终是一种扩张的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不是别的,而是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与廉价的商品;促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不是别的,而是资产阶级开始世界市场的经济扩张;“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资产阶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进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这样马克思就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揭示了资本创造世界市场进而将世界联为一体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这实际上是对早期的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与实质作了十分有力的经济分析。显然,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同步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游戏规则主要也是由西方大国制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由于紧紧抓住了资本与市场的作用,才最早指出了世界市场的整体关联性不断加强这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但对于历史的发展更具根本意义的是社会关系背后的物质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同样如此。经济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结果,是每个社会在世界市场的整合中而寻求的一种结构调整形式。从全球化的形成来看,它首先是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国际分工与交换发展的结果。16世纪以前,虽然在亚洲、欧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些比较发达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但总的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无论在这些国家内部还是在这些国家之间,都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16世纪后,随着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中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整个世界经济开始了全球化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新的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3页。)

从生产力这个终极意义上看,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深刻历史内涵就在于它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力的全球化过程,是以西方国家为先导随后又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现代化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甚至将罪恶的殖民主义视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同时马克思还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趋势着眼,认为“资产阶级所实现的全球化恰恰是通向全球共产主义的桥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第86页。)可见,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明显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国内众多的学者已经形成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生产力实现生产要素优势组合的要求。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求打破地区或民族的封闭和限制,而现代全球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经济全球化实质,既要正视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内在联系,更应看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蕴涵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而不可因经济全球化具有西方资本主义先导的外貌和性质而无视或否认它所内涵的历史进步意义。

标签:;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与实质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