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产业优化合作与经济协调发展_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产业优化合作与经济协调发展_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香港与珠三角产业优化合作与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世纪60年代起,香港一改过去100多年来的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老路,经历了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多元化阶段发展到90年代的服务型经济阶段,并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及信息中心,被誉为“东方之珠”。

同时,与香港毗邻的珠三角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17年,珠三角实现了农村工业化,被西方誉为“一块充满神奇的土地”。

两地在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紧密合作是分不开的。步入90年代,香港和珠三角都面临产业的升级转型和高级化,两地如何在经济调整与转型中进一步携手合作,共闯难关就成为“九七”前后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两地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理论,探讨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的主要根据是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及钱纳里结构转换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等)。

1.1香港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及对香港历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率的分析(表1)可知:香港经济自80年代后期就已步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本地生产总值中有近八成由第三产业贡献,第一产业一直衰退,第二产业于70年代达到高峰后在80年代中期始持续下滑,且结构严重轻型化。

表1 香港第一、二、三次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率

部门1961

~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67

第一产业 3.4 2.0

1.6

1.5

1.4

1.3

0.9

0.7

0.5

0.5

0.4

第二产业 23.9 32.9 27.0 25.9 28.2 26.5 24.1 20.8 21.7 22.4 21.8

第三产业 65.1 65.1 71.4 72.6 70.4 72.2 75.0 78.5 77.8 77.1 77.8

部门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第一产业

0.30.20.20.20.20.2

第二产业 20.5

23.0

20.9

18.5

16.8

16.8

第三产业 79.2

76.8

78.9

81.3

83.0

83.0

资料来源:①《香港年鉴》1991—1996年。

②林江、香港产业结构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25。

根据对香港1970~1994年(特别是近10年1986~1990年,1990~1994年)各主要行业分阶段增长率(表2)的分析及现代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可有以下结论:①渔农业、采掘采矿业及制造业已变成衰退行业;②电力、煤气及食水,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据其性质划为辅助性行业;③建筑业、运输、仓库及通讯业,批发、零售、出入口、酒楼及酒店业则成为成熟行业;④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仍有很大发展潜力,作为成长产业;⑤楼宇业权所产生的服务可视为发展行业。

表2 香港各主要行业分阶段平均增长率

项目1970~1976 1976~1986 1986~1990 1990~1994 1970~1990 1984~1994

本地生产总值 18.1 17.4

16.8

15.8 29.315.4

渔农业 8.0 7.52.02.6

8.0 2.3

矿业及采石业

0.5 28.5 -22.24.5 13.0-1.8

制造业12.2 16.99.0 0

6.9 3.6

电力煤气及食水11.2 26.6

10.8

15.2 30.314.6

建筑业17.6 18.4

22.7

12.9 28.715.1

批发、零售、出入 14.8 19.8

20.8

19.2 34.117.6

口、酒楼、酒店业

运输、仓储、通讯业13.0 20.9

21.3

17.1 32.117.9

金融、保险、地产 16.5 19.3

22.4

22.9 38.221.1

及商业服务

社区、社会及个人 12.7 19.4

15.2

16.0 29.815.1

楼宇业权产生服务 18.7

16.9 16.2

资料来源:①林 江.香港产业结构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51.

②《香港年鉴》85、91、95年有关资料整理而得.

在第三产业中,尤以对外贸易保持畅旺。1995年上半年在整体经济衰退情况下,香港出口货值比上年同期增加18%,其中转口上升20%,并带动了运输、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目前香港仍以贸易为主导行业。在今后的产业结构变动中,包括运输、旅游、保险、金融及贸易支援服务(含离岸贸易、购物服务及其他与贸易有关服务)及其他商业服务的服务贸易业,将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

1.2珠三角产业结构现状

珠三角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不同于香港,它基本符合钱纳里的标准变动模式:经历了“二元结构”转换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由1978年农业活动占统治地位的第Ⅰ阶段发展到目前的第Ⅳ时期,即工业化阶段的高加工度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71%下降到1995年的8.1%,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从29%上升到91.9%。199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1:50.2:41.7。

若按照霍夫曼系数(以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代替,表3)并结合考虑全国生产力分工布局及珠三角资源条件,珠三角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初期,对应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路途上的资本密集型的初期阶段。

珠三角产业结构总的特征:(1)第一产业萎缩,但内部结构趋于合理,表现为:种植业从1980年的67.1%下降到1993年的44.0%,牧业和渔业有较大提高,分别从1980年的15.0%和7.1%上升到1993年的24.6%和21.3%。(2)第二产业主要发展轻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一是充分利用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及毗邻港澳的地缘、人缘优势,形成严重依赖外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二是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三是缺乏有影响的规模化产业和大企业;四是扮演的是轻纺工业品出口基地角色。(3)第三产业与工业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但逐步与香港发达的第三产业接轨。

表3 珠三角历年的霍夫曼系数

年份

1980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4

霍夫曼系数 2.157 2.532 2.458 2.717 2.341 2.423 2.216 2.085 1.722

1.3两地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从上分析可发现,在过去的“洼地效应”合作基础上,两者出现产业结构同构化趋势:都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并有意向第三产业倾斜,制造业内部都以纺织、成衣、电子制品等轻型行业为重点,重工业和原材料基础工业严重不足,这样发展下去必将对两地合作造成严重障碍。因此,必须对两者进行正确定位,加强结构性合作,推动两地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2 两地产业选择与合作

两地产业选择与合作原则:(1)保持两地经济的相对独立性;(2)结合原有基础和本地实际,顺应世界产业结构高新产业、高新技术原则;(3)平等互利,优势互补;(4)垂直合作与水平合作相结合,但以水平合作(结构性合作)为主。

2.1两地在亚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当今亚太经济结构呈现三个阶梯:即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以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相应也代表了产业结构发展的三个层次,并形成三个阶梯间相互追逐的发展机制。

这种阶梯构成决定香港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下一级转移,另一方面要同时接受从上一级转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在过去这一方面并未得到重视。从维持香港的国际性价值及其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出发,其今后发展应紧跟美日及西方发达国家,缩小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差距,实现经济的升级转型以保持并强化其多功能国际中心地位,并在亚太区中主导区域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珠三角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增长极,又处于工业化地区的外缘,主要靠中心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的扩散来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工业化,今后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输出基地。

两者的合作关系从深圳市提出的新思路中可见一斑:“借鉴香港,发展白已:借助香港,走向国际;联合香港,辐射内地;区别香港,一国两制;两地合作,互惠互利。”对于香港方面则可相应提出:“背靠珠三角,面向国际;联合珠三角,强化自己;借助珠三角,辐射内地;区别珠三角,一国两制;两地合作,互惠互利。”

2.2两地产业发展选择

2.2.1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与观念也不停地发展。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①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日渐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源泉;②规模经济与企业大型化成为众多国家工业化第二阶段的选择,大规模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③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④随着资源的减少,提出了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劳动技术密集型与低能源消耗无污染型工业、高新的信息网络产业,R&D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加强。

2.2.2香港产业发展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香港在九七后总的发展方向应是:在保持并强化其多功能国际中心地位演变为邻近工业地区的指挥重镇的同时,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1)对日益衰退的渔农业应给予重视,从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及环境保护角度看,香港仍需一定的渔农业(如花卉、林业、捕鱼等),可发展成为部分自给型的都市农副产品基地。(2)对于日益下降的制造业应采取相应对策:①顺应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使留港工业升级转型,使制造业比重上升到10%~15%以上(目前,制造业在GDP中比重为9.3%),并带动内迁工业的升级转型(目前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已对香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这样,才有实力保住其作为外迁工业的指挥重镇地位;②服务业无论如何发展,都需要一个服务对象,其升级转型和持续发展都需要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③现代产业规律认为:工业化愈是早熟就愈早衰,而且当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并已开始出现衰退时,其持续发展就只能向高级工业化发展阶段循序过渡;④当前,香港服务业同样面临升级转型。事实上,由于制造业升级的滞后,已使服务业的发展放缓;⑤第三产业达83%,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经济过份依赖外界,基础不稳,会产生众多问题,如贫富差异,经济短视;⑥香港政府对制造业技术升级予以扶持,使其至少发展成为一个成熟产业。

2.2.3珠三角产业发展选择 珠三角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向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推进,因此应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在抓好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型2000年一、二、三产业在GDP中比重为7:48:45;2010年达到5:35:60[1]。

第一产业主要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用高新科技发展“不污染农业”,效能高的“工厂化农业”和“海洋农业”,使农业升级转型。同时可走农村股份合作经济道路,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发展一批农工技贸相结合的大型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为珠三角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基础。目前农业仍有很大潜力,问题是各级忽视。

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但应注意:在2010年前,其仍将以工业为主导,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出口加工基地并处于香港服务业的服务范围之内。主要原因:①珠三角应抓住世界及香港产业升级机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淡化或缩短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跳跃式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②但珠三角还不能一跃建成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因为高增值的服务业需要有良好的工业根基的支持,珠三角还缺乏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基础。只有广州、深圳个别城市可以有较大比重,中小城市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在比重方面:第二产业应与GDP基本同步增长,第三产业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比重将提高。

珠三角工业的发展将形成以三大产业群为主的产业结构:①用先进工艺和高新技术改造现有支柱产业(纺织、电子、家电、食品、建材、医药等),使其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②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科研开发等多种方式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电子与信息工业、生物技术、高级材料、精细化工、精密仪器与自动化工业等)作为珠三角未来工业的主导方向;③选择少数产品重点开发,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优势产业(钢铁、汽车、乙烯等重化工业),以解决区内轻纺工业的部分原材料或设备或技术依托问题[2]。

第三产业则重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商品流通行业、金融业及旅游业,同时对非盈利性服务业,应予以扶持发展,以解决珠三角基础研究、教育服务及社会保障服务发展相对不足问题。

另外,珠三角还应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先发展有开发潜力、见效快并对海洋开发全局有带动作用的行业。如海洋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地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涂围垦利用等[3]。

3 两地产业合作

从上述有关香港和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看,两地产业结构合作的空间仍很广阔,但同时在贸易、工业、金融、交通和旅游业等方面又存在一致性。因此,必须从两地实际出发加强协调,发挥合作优势,进行水平性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可考虑建立以资源、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团及跨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经济体系和结构,并由此促进两地间生产要素自由交换的合作环境。对存在差异性的方面则应加强原有垂直合作,提高档次。两地产业合作的具体途径:

3.1渔农业

香港应利用其发达的运输信息网络,引进一些先进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高品质无公害、无土栽培的都市农业。珠三角应抓住香港这一大市场,发展一些适合港人品味而又急需量大的创汇农业,使两地形成一个有档次又协调的大农业整体。另外,珠三角应借助香港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新品种和农机设备,在港或国外办农业企业或把农产品推向海外,同时积极引导港商投资农业或农工贸相结合的大型农业或农业企业集团。

3.2 制造业

主要是两地原有加工业升级转型的合作以及双方迫切需要的原材料工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把珠三角的科研力量与香港的商品意识、市场信息及资本结合起来,使两地企业大型化,同时在珠三角发展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原材料工业。①就双方原有加工工业问题,将两地该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周围山区和内地推移;鼓励港商与内地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其在两地的企业的档次和技术含量;鼓励珠三角的大企业集团到港澳及国外投资设厂,注意发挥中资机构的政策引导作用和高科技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两地企业以各种灵活形式进行跨行业的合并,鼓励国外的跨国公司或香港的有实力的公司企业投资国企,参与国企的改组和技术改造或实行收购兼并,形成一批有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使珠三角的产业资本与香港的金融资本融合发展。②对双方都迫切需要的原材料工业,应将珠三角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同香港的资金、信息、管理优势有机结合。珠三角有必要制定更优惠政策,鼓励港商并吸引国外资本投资;与港商合资发展境外原材料工业,弥补两地不足。③两地可合作发展一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3.3对外经贸业

①拓展贸易合作领域,从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向资金、技术服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②扩大两地商业贸易,提高有形贸易档次,优化商品结构,这有赖于两地制造业的升级转型。③引导港资与珠三角外经贸实业化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珠三角驻港商贸机构作用,借助香港建立遍及全球的贸易网络,香港则借助珠三角,发展与内地贸易。④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在强化现有欧美市场基础上,开拓如东欧、东南亚、南美、中东等新的国际市场;形成港珠地区设计打样、内地生产、国外销售的“三点一线”方式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⑤珠港组成财团到第三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避开贸易壁垒,把产品打入当地市场。

3.4金融业

①拓展两地合作领域,进行包括结算、信贷、金融市场等内在的全方位合作,带动广东金融走向成熟;②两地互设金融机构;③加快两地金融市场的相互准入,争取开办两地间同业拆借市场;④加强两地金融管理当局的协调合作,调整珠三角金融运行机制,使其与香港接轨。

3.5旅游业

促进粤港澳旅游大区域的形成。①在景点设置、线路开辟上,香港着重人文景观和商务旅游,珠三角则侧重自然风光旅游,两地还可共建一些景点,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使游客到此既看到西方景观又看到中国风貌;在线路的开辟上注意搭配,促使两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大量经香港进入中国的商务旅客。②做好两地运作机制和政策的衔接,为区域内游客的通行创造更多方便条件。

3.6基础设施

①港口方面,把珠三角港口群与香港的优质服务、灵通信息及遍布全球的运输网络相结合。可考虑将仓储装卸运输等业务内迁,香港保留指挥中心,开辟国际航线、船务、经纪、保险等航运服务,发展转口贸易,内外辐射,使华南形成一个系统的港口群。②机场方面做好分工,重点发展广州、香港两大国际机场,其他机场起分流作用。③对于新口岸的开辟,要注意两地路网的建设时间和地点上衔接。④加强两地基建协调委员会的协调功能。

3.7房地产业

香港方面,引导港商投资解困工程、安居工程和旧城改造等项目上;港府应对入内地安度晚年的老人在医疗、领取养老金方面给予方便。内地方面:珠三角应抓住香港第二、三产业大举内迁之机,主动到港销售空置楼宇;对于在港大规模炒作房地产的中资公司,内地政府有必要在政策和管理上对其进行清理限制,内地各级政府应注意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减低港商投资风险,同时完善住房金融政策,使房地产业走向成熟。

3.8 科技合作

此方面的合作应与两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①内地应尽快培育完善技术市场;②在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投资和输出分工上,香港主要承担引进、投资、输出,珠三角联合内地主要进行开发研究或提供中试基地,使香港成为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转口港,珠三角联合内地成为研究开发基地;③两地政府应为科技人员来往提供方便;④加强两地科技咨询合作,成立如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等形式的交流机构;⑤培养后备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以吸引外地人才,两地联合发展教育以培养本地人才。

总的来讲,两地合作应改变过去民间分散自发的形式,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形成自觉主动系统的合作新方式。在合作中应注意香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以其主导产业优势,带动两地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标签:;  ;  ;  ;  ;  ;  ;  ;  ;  ;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产业优化合作与经济协调发展_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