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发达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理性论文,不发达论文,国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之所以论及这个似乎已经陈旧的题目,是因为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本身就不应该夺取政权,更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东欧、苏联发生剧变之后,这种观点似乎得到了脚注。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申这个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一、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能不能”夺取政权,已被历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现在我们针对一些人的非议,回答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该不该”夺取政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透彻分析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将强大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容纳不下它本身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而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障碍和桎梏。这时,社会主义革命就要开始了。他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造成的;但是,这并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却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可能激化。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程度,并不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他们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②他们认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如英法的德国,比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民主制度下的英国,这种矛盾更容易激化,这就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客观条件。
具体地说,社会主义革命能否发生,取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但是,这种阶级斗争激化的原因,却不一定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以前,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英国将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指出,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发展和极端尖锐的国家。因此,英国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解决问题。虽然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生产力也不是很发达,不能和当今世界上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相比。甚至不能和当初世界上发生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如捷克、东德)相比。
更为重要的是,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英国在一个时期内将不会爆发革命。相反,1858年,马克思指出,欧洲大陆各国,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都还是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农民占优势的国家,生产力不能说是发达的。但是,起初在法国,后来在德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却十分激烈。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曾经预言过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人们在谈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革命客观条件的认识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即阶级斗争在大工业的发展时期比较剧烈,而在向大工业的过渡大体完成以后却平稳下来。1892年,恩格斯指出:“阶级斗争在英国这里也是在大工业的发展时期比较剧烈,而恰好是在英国工业无可争辩地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沉寂下去的。在德国也是随着1850年开始的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美国的情况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两样。”③还有1884年,恩格斯就对德国和英法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对比分析。他指出,英国和法国向大工业的过渡大体已经完成。无产阶级所处的境况现在已经稳定,农业区和工业区,大工业和家庭工业已经分离,并且按现代工业一般容许的程度固定下来了。甚至每隔十年一次的周期性危机引起的波动,已成为习以为常的生存条件。工业变革时期出现的政治运动或直接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失败,遗留下来的与其说是鼓舞,不如说是沮丧,资本主义的发展显得比革命的反抗更有力量。相反,德国大工业的发展在1848年才开始。工业变革仍然在继续,而且是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继续着。家庭工业仍然在同机器大工业竞争。以家庭工业为辅助的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资本家可以把全部正常的剩余价值赠送给外国买主,以保持住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他自己的全部利润则通过降低正常工资来榨取。无产阶级的处境更加悲惨。同时,由于整个德国都卷入社会革命,大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小农被拉入工业,最守旧的地区也被卷进这个运动,因而整个德国的革命化比英国或法国彻底得多。恩格斯的结论是:“你看看多有趣。正是德国的工业落后,特别促进我们事业的胜利。”④他认为,正是因为德国大工业还处在发展时期,德国的工业落后,所以阶级斗争异常剧烈,特别促进革命的胜利。当然,他并不认为英法再不会有革命了。但是,再要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就需要新的更强大的推动力。1887年,恩格斯又指出,德国的家庭工业转化为工厂生产,农民经济转化为大农业和小地产转化为大农场的变革,不一定要在旧的社会条件下完成,确切些说,不可能在旧的社会条件下完成。因为在旧的社会条件下实现这样的变革,势必引起得到千百万被断绝生计的农民“英勇援助”的无产阶级革命。⑤可见,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革命形势,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来思想,至少不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唯一的和一贯的思想。
另外,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该不该夺取政权,社会主义革命能否成功,除了看是否具有革命形势之外,还要看无产阶级的准备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准备成熟看作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的主要标志,一是先进思想的武装,二是先进政党的领导。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有可能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更早地产生先进思想和政党。19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经济比英法都落后的德国,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总之,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可能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具有革命形势,那么无产阶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是不是等待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才去夺取政权,而此时只能无所作为呢?不是的,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指出:“一般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掌握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是一块道地的废料。”⑥可见,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在具有革命形势和本身准备成熟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争取夺得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不发达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是由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决定的;如果否定不发达国家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那就否定了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巨大的生产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⑦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从哪里获取这个物质条件呢?的确,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这种前提下,无产阶级夺得了国家政权,也许在经过一个短暂的、有些艰苦的过渡时期以后,就可能实现新的社会制度。⑧但是,他们并不认为,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一定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出来,否则,就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的时候,当然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⑨只有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在人民群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取得胜利。⑩恩格斯则说:“我们无须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革。”(11)甚至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全部创造出来。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需要完成一个发展和扩大生产力的艰巨任务,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列宁认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向纯粹社会主义过渡的纯粹资本主义。(12)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创造立即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共产主义者将通过由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中间站和妥协,才能达到消灭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制度。(13)
那么,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呢?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不发达国家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个过渡不能全面的直接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现在废除私有制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必要”。但是,又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正象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4)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变革,必须分别地有步骤地进行。对于大土地占有者和工厂主,无产阶级在掌握了国家权力以后,就应该“干脆地”“马上实行”剥夺,使资本主义农场转变为公有农场,使资本家的工厂转变为国营企业。但是,对待农民却不能采用暴力去剥夺。1875年,马克思指出,在西欧大陆各国农民还占居多数,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将以政府的身分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从而把他们吸引到革命方面来;这些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是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15)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在像俄国这样的农民国家中,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改造小农,才能使小农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而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既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那么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就应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合作制度使小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合作制政策施行成功,就会使我们把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易于在相当期间内,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16)此后,就可以实现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变革,从而使整个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落后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建国初期,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剥夺了大地主和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建立了国营农场和工厂,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组织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大生产,开始了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各国在国营经济的主导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使社会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行了包括农业集体化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这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只是像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存在着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存在着一部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只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总结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就不会改变,就一定会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进入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绝对有保障的。东欧、苏联的演变,正是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的结果。它们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改革、不搞开放,或者在“改革”、“开放”的幌子下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的演变,是由执政的共产党本身的错误造成的,而不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国际上的帝国主义借机毁谤社会主义制度,妄图颠覆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阴谋是注定要失败的。相反,人们将从这次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创新的局面。
总之,不发达国家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艰难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最终目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指出,工人阶级知道,他们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阶段。他们知道,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完成。但是,工人阶级同时也知道,通过公社的政治组织形式,可以立即向前大步迈进,他们知道,为了他们自己和为了人类开始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了。(17)他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需要经过几个不同阶段和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完成。但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就可以开始这一变革,朝着最终目标大步迈进。
注释:
①⑦(14)《马恩选集》第1卷第488、39、219页。
②参见《马恩选集》第1卷第81页。
③(11)《马恩选集》第4卷第497、312页。
④《马恩全集》第36卷第230页。
⑤⑨⑩(13)(15)(17)参见《马恩选集》第2卷第468、83、635、593、634-635、416-417页。
⑥《列宁全集》第3卷第295页。
⑧参见《马恩全集》第22卷第243页。
(12)参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30卷第240页。
(16)《列宁选集》第4卷第523页。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