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对无政府主义的初步接受特征分析_无政府主义论文

近代中国对无政府主义的初步接受特征分析_无政府主义论文

近代中国人最初接纳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特征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政府主义论文,近代论文,最初论文,特征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因落后而倍受西方列强欺压的耻辱现实,促使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寻觅救国救民之路,由此形成向西方吸取思想的历史长链。各种源起于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主义和思想,都成为一些中国人孜孜涉猎、热衷传播和尝试移植的目标物。无政府主义就是这历史长链中颇引人注目的一环,它曾对许多中国人产生的诱惑魅力,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各种主义和思想。本文将研究的视角凝聚在无政府主义最初闯入中国人眼帘的时间范围,目的是想从具体剖析中国人接纳它的环境、特征出发,揭示无政府主义之所以会引起中国人感兴趣的原因。

一、中国人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最初接触

作为构成理论体系的思想,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是在19世纪的40年代,其创始人一般都认为是法国的普鲁东。中国人什么时候接触到无政府主义?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在19世纪末,一是认为在20世纪初。从历史资料分析,后一种看法比较符合事实。〔1〕但对20 世纪初无政府主义传播的研究,比较多的还集中在1907年以后。

1907年中国人在海外形成两个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中心,一个是在法国巴黎,主要人物有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主要传播阵地是《新世纪》杂志;二是在日本东京,主要人物有刘师培、张继等,主要传播阵地是《天义报》。他们传播的思想学说对民国初年国内的无政府主义者影响很大〔2〕。但这还不是肇始, 中国人最先接触无政府主义早在这两个中心形成之前。

1907年前,在中国人办的一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的书籍里,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已有比较多的涉及。1902年一位作者介绍道:社会之圣贤,力求“破坏旧恶之社会”,“故顺社会之风潮所趋而立学说”,“发生一种新主义,是新主义曰‘无政府主义’”,并指出:“无政府党人者,各国政府之公敌也”。〔3〕1903 年更有人以《二十世纪之新主义》为题,专门介绍无政府主义,谓无政府主义乃“文明雄二十世纪之机钮也”,“倡此主义者,为法兰西伟人布鲁东……布氏倡之,而俄罗斯之奇杰巴枯宁和而张之,此主义遂排山倒海而大出现于此世界”,并颂扬说:“直欲挚此污秽混浊之世界一反而为华藏庄严金光琉璃之乐土,其惟无政府党哉!”〔4〕像这样的介绍还有不少, 甚至像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在1903年前后的一些文章中也介绍过无政府主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民报》上也曾登载由廖仲凯翻译的《欧美之无政府主义》等译文。除了报刊杂志外,一些专门介绍无政府主义的书籍也相继问世。

综上资料说明,1907年以前中国人接触无政府主义已有一定的广泛性。虽然这些最先接触和宣扬者日后未必成为无政府主义者,但他们率先表现出的热情则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转向的征兆。

二、日本是中国人吸取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介站”

无政府主义产生的思想源头在欧洲,而中国人最初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却从日本肇始,最先对无政府主义产生兴趣的是一批滞留日本的中国人。这是研究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非常值得加以重视的一个特点。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很多中国人把日本看作成功的典范。毛泽东在论述这段历史时说:“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5〕于是, 一种有趣的历史现象发生了:日本打败了中国,而中国反以日本为师。20世纪初,大批莘莘学子东渡扶桑,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规模性的留学浪潮。据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的考证,1901年留日学生共280余名, 1902年增加到500多名,1903年约1000名,1904年增至3000名左右,1095 年和1906年留日学生“都约有八千人”。〔6 〕如此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实为任何时期与任何留学国所未有者”。〔7〕除此之外, 一些因从事改良和革命运动而不能在国内立足的人士也相继亡命日本,且数量也不少。

20世纪初的日本,正处于早期社会主义传播时期,各种思想混杂不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都被视为社会主义的派别同时加以宣传。日本的一些著名社会主义运动先驱如幸德秋水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也受到无政府主义影响。1902年至1907年,日本出版了许多有关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如1904年出版的《百年后的新社会》、《近世无政府主义》。在日本流传的各种思想学说,对于那些有机会走出国门寻觅救国之道的中国人自然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无政府主义就是在这时闯入当时留学或亡命日本的中国人眼帘的。

1907年前国内出版的有关无政府主义的书籍中,绝大部分与日本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日本是中国人吸取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介站”。例如,《俄罗斯大风潮》一书,作者为英人克咯伯,中译者为留学日本的中国人马君武。《社会主义广长舌》一书中收录的《无政府主义之制造》一章,作者为幸德秋水。《无政府主义》一书,是由张继(笔名“自然生”)根据日文书刊中有关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资料译编的。《近世之社会主义》一书系日人福井准造撰写,而《社会党》一书的作者也是日本作者西川光次郎。《自由血》一书,由金一(天翮)翻译,依据的是烟山太郎的《近世无政府主义》一书。从这些著作来看,原作者基本上都是日本人,而翻译这些书籍的又大多是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除了书籍以外,当时在报刊杂志上,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也以留日学生为主体。强调指出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它构成近代中国人最初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氛围,反映出近代中国人在接纳无政府主义的历史瞬间所闪现的价值取向。

三、无政府主义最先吸引中国人的历史特征

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来说,无政府主义显然是一种逾越现实的“超前”信仰。当时,国内政治潮流正处于资产阶级的维新改良运动夭折而向民主革命运动嬗变的交替时期。一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这个时候,宣扬反对政府、废除国家、取消法律和军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博得一些中国人的青睐,实有某种需要仔细分析的原因。日本成为中国人吸取无政府主义思想“中介站”的特殊情况,似乎给我们提供了寻找这种原因的可能性。

查日本近代历史,无政府主义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后期。最先介绍无政府主义的一些日本思想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即将俄国民粹派的思想与无政府主义相混同。1882年——1883年,日本出版了几部介绍民粹派的书,如1883年东京出版了由宫崎柳梦翻译的《虚无党》一书(原书名为《地下俄罗斯》,作者为英国人),就是描写和歌颂民粹派的。根据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对民粹派持续不断的暗杀行动得到的印象,“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和“虚无党”成了无政府主义最初的代用词,直到20世纪初,日本的著作中才正式使用无政府主义一词。民粹派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是反映俄国小生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他们以农民群众为推翻沙皇统治的主要力量,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因他们以人民的精粹自居,故称“民粹派”。俄国的民粹派竭力宣扬恐怖主义,主张组织武装暴动和秘密暗杀等恐怖活动扩大影响,引起社会革命。在民粹派活动的极盛时期,他们曾组织过8 次暗杀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颇有影响。19世纪后期,民粹派的活动遭到沙皇政府的严酷镇压,许多民粹派活动家纷纷逃往国外,其中不少人逃到日本,并与日本的早期社会主义者交往热络,因而民粹派的思想也被当作无政府主义流行一时。其实,民粹派虽然在思想上曾受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影响,但他们的思想与无政府主义截然不同,不能归入无政府主义一派。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未将两者加以区分,对民粹派的思想和活动广为宣传。这种情况自然影响到当时在日本接触无政府主义的中国人。

20世纪初中国人对无政府主义的好感,同样来自于对民粹派恐怖思想的冲动。从历史资料来看,19世纪末上海的《万国公报》上已发表过几篇有关虚无党的文章,介绍俄国的民粹派。〔8 〕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还是出刊于20世纪初,如以上提及的马君武翻译的《俄罗斯大风潮》、金一翻译的《自由血》等书,1904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虚无党》和1905年出版的《虚无党女英雄》,都是以俄国民粹派的活动和人物为题材的。其他还有1903年《苏报》发表佚名的《虚无党》、《大陆》杂志发表的《俄罗斯虚无党三杰传》、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论俄罗斯虚无党》、1906年《民报》刊登的《虚无党小史》等文章,都突出渲染了民粹派的主张和活动。在宣传中,他们也不加区分地将民粹派与无政府主义相混同,认为“俄罗斯之虚无党,乃无政府党之一派”,〔9〕“无政府主义之由来与主张征讨暴主论者有密切之关系”, “无政府主义又与恐怖党相类”,〔10〕并热情洋溢地歌颂民粹派的恐怖思想:“涌其潮流,磅礴澎湃,使皇帝为之恐怖,大臣为之震慑,亲王为之怖畏,将军为之防御,一动静而使全球为之注目,一伏发而使列国为之用心。”〔11〕翻阅当时的此类文章,标榜暗杀、暴动、破坏、威吓等恐怖思想的语句俯拾皆是,如说“投爆裂弹于社会,行种种残暴之事,由常人观之,当惊怪不已,而无政府党为之,乃恬然不以为奇者,盖谓欲全人类之最大幸福,非由爆裂弹之力不足为功”〔12〕“盖光明世界,不经烟硝弹雨,则不能酝酿而成”〔13〕,“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铜臭。”〔14〕他们津津乐道民粹派和无政府主义的“手段则为剑也,铳也,爆烈弹也,阴谋也。”〔15〕1903年张继译编的《无政府主义》一书,上编辑录了有关暗杀的言论,下编则罗列了1901年前世界各国无政府党人暗杀政府要人的记录。这些事实表明,赤裸裸地讴歌暴力、崇尚恐怖构成中国人最初接触无政府主义的鲜明特征。

由于20世纪初的中国人将兴奋点凝聚在暴力恐怖的主张上,因此对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构想还十分朦胧,虽然他们中已有提及普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著名无政府主义者的名字、活动和概略主张的,但粗陋之识到处可见。例如,有的将18世纪法国空想主义者说成是无政府主义者,有的甚至将法国资产阶级雅各宾党也归入无政府党,将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主、平等思想与无政府主义思想相等同。在涉及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上也表现出相当的无知,如有人颂扬俄国民粹派时指出:“然则旧俄国之寿命殆将为所斩绝,而造出灿烂庄严之新政府”。〔16〕显然,这种宣扬要建立新政府、新国家的观点与无政府主义排斥任何国家政权的基本思想是矛盾的,它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对无政府主义了解的浅薄,同时也说明无政府主义首先对中国人发出魅力诱惑的东西,还不是那套无强权、无政府、无国家、无军队、无法律、无……等梦境般的理念学说,而是它的暴动、暗杀、流血等带有赤裸裸恐怖色彩的情感宣泄。

20世纪初中国人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浓厚兴趣并不令人惊讶。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对俄国民粹派的宣传对他们的影响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在于中国社会现实对暴力的需要。当时的中国,一场以和平改良为特征的维新运动刚刚被西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镇压下去,严酷的现实已经断绝了中国实现温和变革的可能性。很多人对此已有明确的觉悟,孙中山就说过他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开始认识到要想通过和平改良的路来改造中国是万万走不通的。〔17〕因此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起武装流血的暴力手段。如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轰动一时的徐锡麟刺杀清政府官员、吴樾弹炸五大臣等事件接连不断的发生,甚至像蔡元培、陈独秀这样的书生文人也加入了充满血腥味的“暗杀团”组织,这些事实都充分显示了暴力抗争的不可避免。从这样的历史背景反观20世纪初在日本的中国人对无政府主义的兴趣,他们热衷于恐怖思想的提倡就毫不奇怪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对清政府已彻底失望的思想情绪下迈出国门的,他们经历了戊戌年间热闹开场的“百日维新”旋即夭折短命的悲怆场景,清政府的专制淫威和冥顽不化使他们深恶痛绝。仇视清政府的情感渲泄、厌恶专制统治的强烈愤慨,使暴力抗争、武装反清成为他们普遍的选择。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传播在五四前后达到高潮,从中国人最初接触无政府主义的特点可以看出,无政府主义对他们的诱惑,是因为它作为封建专制对立的意蕴和伴以流血的激烈对抗手段。因此,虽然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性以及其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言行,决定了它破灭的必然命运,但其表现出的这些重要特征,却在传入中国之初,具备了吸引中国人的内在基因。

注释:

〔1〕参见徐善广、柳剑平著《中国无政府主义史》一书第24 页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关于《新世纪》杂志的影响, 民国初年传播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人物刘师复曾称:“中国无政府主义之种子,实由此报播之矣”(《致无政府党万国大会书》,《民声》杂志第16号)。

〔3〕马君武《〈俄罗斯大风潮〉序》, 见《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11〕马叙伦《二十世纪之新主义》,同上书第7—8 页和12页、24页。

〔5〕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70页。

〔6〕(日)实藤惠秀著《中国民留学日本史》中译本第1页和第35—4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7〕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第46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8〕参见《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册第63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10〕〔12〕张继《无政府主义及无政府党之精神》, 同〔3〕第26、25、26页。

〔13〕李群《杀人篇》,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2页,三联书店1960年版。

〔14〕杨笃生《湖南之湖南人》,同上书下册第638页。

〔15〕大我《新社会之理论》,《浙江潮》第8期,1903年9月。

〔16〕佚名《虚无党》,同〔3〕第4页。

〔17〕孙中山说,他于维新变法失败后,“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孙中山选集》上卷第24页)还有人指出:“自中日战争以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70 页)这样的认识在当时肯定不会是少数。

标签:;  ;  ;  ;  

近代中国对无政府主义的初步接受特征分析_无政府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