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八种观点_哲学论文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八种观点_哲学论文

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八种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八种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究竟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的研究重心和主流是什么?这是非常有意义和现实的课题。哲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表示出对该问题的极大关心,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有益的见解。现综述如下:

1、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必然是充满创造性和激励创造性的哲学。研究者作出这一预测的理由在于:第一,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哲学是今天中国哲学发展的延续。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本质和作用、主体和客体、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践唯物主义等问题的探讨都内含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的关注。循着这一条思路,未来的中国哲学必将是创造性哲学。第二,哲学的本性是创造性活动。第三,中华民族是具有无穷创造力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精神是创造精神。因此,未来哲学作为自己的民族创造精神的集中的反映,应当是一种创造哲学,是创造的世界观和创造的方法论。

2、有学者认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要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首先要反思中国哲学的历史,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这里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由在于:第一,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的新中国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基本实践。这一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在它的哲学指导下取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化了,并成为全民族的指导思想。第二,从七十年代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其思想路线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这个事业的继续发展仍然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由此可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下一个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

3、有学者认为, 二十一世纪哲学发展的走向应该是约定主义的兴起。研究者通过对西方思想史的简略回顾指出,人类社会越发展,自然关系在人身上的作用越淡化,人就越来越成为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关系越复杂化,他就越是受到各种社会约定的影响;约定主义的倾向必然在哲学中有所反映,并将上升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与此同时,人类也发现自己的生成正处在综合性的危机之中,全球协调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承诺,不仅体现在各自的国家和民族中,而且越来越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可以预言,到二十一世纪,约定主义思潮必然发展为哲学等领域中的重大的基本思潮。

4、有学者认为,随着人从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转向, 二十一世纪的哲学思维方式也会完全发生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以个人体验为主体的哲学转向具有广阔宏观视野的类主体哲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哲学本质上不过是人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一种自我意识理论。哲学经历的状态就是人所经历过的状态,哲学走过的道路也就是人成长道路的理性映照。因此,我们可以从人在未来的发展状态来预测哲学的未来状态。研究者认为,马克思曾把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三阶段,归结为三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联合形态。这三个阶段,从人作为主体的生成角度可以分别看作群体主体形态的人、个人主体形态的人和类主体形态的人。与人类的发展形态相适应,哲学理论也同样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古代哲学反映了对异己力量的依赖关系和依赖状态,创造了以非人的形态表现人,以追求终极存在,永恒本体的绝对真理为特征的理论形态。适应个人走向独立发展状态的近代哲学被引向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价值关系,形成了以相对主义和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理论形式。毫无疑问,伴随着人从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转移,未来哲学将从以个人体验为主体的哲学转向类主体哲学。

5、有学者认为,人学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显学。 原因在于作为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的人学历来是哲学和哲学家关心的热点之一。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全面的进步把人的问题推到了理论的前台,可以断言,人学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显学。

6、有学者认为,重建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 将成为中国哲学的主题和主导的发展趋势。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满足结伴而来的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惘。人们被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非道德主义搅得眼花缭乱,加上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价值观的衰微等等,于是,精神家园何在便成为时代的普遍精神忧虑。因此,追求跨世纪的精神家园,将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主流。

7、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是分支哲学的发展。研究者认为,世纪之交的哲学工作者,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和吸收西方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强面向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哲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使哲学研究具体化、现实化。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为此应研究:①经济哲学;②科学哲学;③管理哲学;④文化哲学;⑤政治—道德—法哲学;⑥发展哲学。当前,哲学研究应朝着现代化、具体化方向发展,拓宽和深化哲学研究的点和面,从中找出新的哲学生长点,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8、有学者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个性化的双重变奏。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世界化是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早就指出,真正的哲学应成为世界的哲学。当今哲学的世界化更有其现实根据,理由在于:①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世界经济。②它是当代大科学、大技术、大社会、大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③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全球问题、发展问题等需要哲学研究的视野转向全人类的世界范围。但是,哲学研究的世界化并不是要取消哲学研究的个性,反而应该突出个性。因为,①市场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个体化的经济体系;②哲学研究本身是个体化的。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将是哲学研究的世界化和个性化的积极成果。

标签:;  ;  ;  ;  ;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八种观点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