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_双语论文

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_双语论文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语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是在多民族国家里自然产生的一种进步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种现象也自然会扩展到整个世界范围,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得到空前的大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人们的思想认识当中产生很多不同的反映,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象。对此,我想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母语和双语现象

母语是一个人最先听到的和最先学会的语言。一个人从小到大都离不母语。所以母语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有自己语言的少数民族人民,从小就有使用母语——本民族语言的习惯。这不仅是民族平等的问题,而且受教育者还易学、易懂、易记。由于语言和民族思维形式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民族语言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思维形式的产生离不开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圈的条件,文化当中的语言文字也同样如此。因此,人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人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丰富它、发展它。人们只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提高。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中指出:“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呢?这是因为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巨大的进步。”(《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305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在巴黎召开的以母语教育为工具的专家会议上,与会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本民族语言是入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维持一个土著集团的文化,本民族语言教育是最好的向导和工具;本民族语言是号召大众参加开发民族最好的振奋剂和指南;使用本民族语言是进行扫盲、扫除愚昧、歧视和贫困的有利工具;对振兴民族具有潜在的催化作用。

正因为如此,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过程当中,广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中的民族语文教育,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重大任务。但是,我们这样说,并非是不要双语教育的意思。无论从一个民族的整体,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考虑,仅仅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不够的,是不能进行充分的社会交往的,更谈不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进行充分的社会交往和民族文化交流,还需要努力掌握第二种语言,乃至第三、第四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进步现象。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的双语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的基本素质问题,掌握双语的人数越多,水准越高。那么,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双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此说来,我们不得不谈一点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问题。

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如各民族语文作为教学语言在各类各级学校中的使用层次和多种语文的教学体制,大多都是根据本国当前各种语言文字的社会交际功能大小来制定的。而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主要包括语言使用人数、分布范围、语言及其文字在本民族内外和国内国外所能起的社会交际作用等。就是说,语言的使用范围越大,使用人口越多,在国内外的社会交际功能越大。它在国内外各类各级学校中的使用层次就越高,否则,使用层次就越低。

一种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大小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自然就会越高。例如,当今世界上,以英语为通用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共有60多个,约占全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四分之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的范围最大、使用的国家最多的语言。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英美发达的经济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强化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

二、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简况

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是我国10.42亿汉族人民和980多万满族、860多万回族以及绝大多数土家族、畲族人民(土家族有570多万人,已改用汉族的约有550万;畲族有63万多人,改用汉语的有近63万人)的母语。据统计,现在全国少数民族改用汉族的共约2800万人。这样,全国以汉语为母语的共约10.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2%。因此,双语现象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便产生了教学用语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2年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通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那些没有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地区,不通汉语的民族要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民族文字的要用民族文字教学;待到适当的年级再增设汉语文课,实行双语教学。解决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问题时,必须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决不能硬性处理。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大致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以母语为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按排汉语文课,过渡到大专院校以汉语文为主,或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并行的双轨制。内蒙古的部分蒙古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延边的朝鲜族都是这样。在内蒙古、新疆、延边,蒙、维、朝文不仅使用于小学、中学,而且还使用于大专院校中的某些系科,这是我国民族语文在学校教育使用层次最高的。

第二种情况是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母语为主。到高年级或中学阶段则以汉文为主,兼学民族语文,广西部分壮族、凉山彝族、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都是这样。

第三种情况是以汉语文或当地其他民族文字课本进行教学,使用民族语言辅助教学。这种情况,主要是那些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或虽有民族文字而不通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更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我国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诸多少数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全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确定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无论从作为自治地方行使职权的功能来看,还是从学校教育、图书报刊出版、社会使用来看,都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到了90年代有走向低谷的趋势。例如关于壮文的资料表明,目前,壮文进校的小学已从43个县压缩至23个县,初中从41个县压缩至21个县,民族中学从22个县压缩为10个县。有些学校在课时表上列有壮文课是为了要经费,实际上并不开课。

民族语文方面的上述情况,在内蒙古也存在,只不过存在的形式和程度上不同罢了。用心研究蒙古语文工作,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用蒙古语授课的大学生,毕业分配上大多数都不如意,所学专业用处不大而被迫改行,从而大大削弱了他们(她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以及蒙古语文工作本身的局限性,好些家长放弃了用本民族语言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使他们(她们)直接受到汉语教育。这里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条是民族学校的缺少,尤其在城市里,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如呼和浩特市区,用蒙古语授课的中小学只三所。一是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中学,二是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三是兴安路民族小学(是蒙古族和朝鲜族的联合小学)。这种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蒙古语文的使用范围。第三,蒙文出版业进入困境,所出的图书销售不出去,公有的几种蒙文报刊,也由于经费的奇缺面临停刊的危险等等。

为了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保障民族语言文字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改变民族语文工作统得太死的状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该放的权必须及时放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大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繁荣。第二,尽快解决经费短缺的普遍性问题,为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健全法规建设,保障对民族语文政策的延续性。第四,领导干部必须统一思想和认识,避免工作上扯皮的现象。第五,招工、招干、招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平等措施,使得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尊重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历来的基本政策,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扫除民族语言文字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既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又符合全国各少数民族人民要求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_双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