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长尾巴效应_图书馆论文

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长尾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图论文,学科论文,效应论文,书馆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学科服务实践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其相关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认为:学科服务经历了岗位型、数字图书馆型和交互型三种模式的演进历程[1]。但在实践中除了少数图书馆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成效比较显著外,多数图书馆在实践中未取得明显成效。如从对江苏省10所“211工程”院校学科馆员的问卷调查来看,70%以上的人认为成效“不明显”,有的馆甚至出现了“负成效”[2]。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人”的因素。学科馆员制度自设立以来馆员只重视服务教师和科研人员,而忽视服务本科生及其他用户。(2)“物”的因素。图书馆馆舍面积的增加难以跟上馆藏增长的需要,为了提高主要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向用户展示的往往是那些较新、常用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时间较久远的资源则因馆舍面积不足等原因而被束之高阁。(3)“技术”因素。在微信息快速生产与传播技术产生之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宣传与服务的手段较落后,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要资源的宣传和利用上,无暇顾及次要资源[3]。(4)“服务环境”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微信息环境已构成图书馆服务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科服务研究与实践大都未充分考虑微信息环境。只有部分研究人员提出微内容[4]、微阅读[5]、微博[6]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或工具,且发现它们具有长尾特征,但对微信息环境下如何实现学科服务的长尾效应未见详细报道,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1 微信息环境与微信息的长尾效应

1.1 微信息环境

Web2.0技术催生了“微信息”时代的到来。“微信息”具有内容短小、操作简单、来源广泛、传播迅速、互动即时等特点,如一个超链接、一个主题、一条手机短信、一条微博、一张图片、一封电子邮件等。微信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息环境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微信息环境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分享者。信息被众多个体分类为微信息,微信息的产生加速了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互动和分享,从而产生更多的微需求,微需求进一步催生微服务(个性化服务)。传统服务强调的是为用户整体的服务,服务模式是大众的、普适的,对个性化需求考虑较少。在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在提供大众化服务的同时,为个体用户的工作、学习、科研、娱乐等提供个性化服务。

1.2 微信息的长尾效应

长尾理论是2004年10月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的,用以描述某种经济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所有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长尾”代表传统中不被重视的区域,长尾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数量)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仍然等于一个极大的数,而且这个极大的数只会变得越来越大(见图1)。长尾理论的核心是具有足够多的长尾用户、足够多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以提供用户更多的选择机会。

2012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手机网民达到3.88亿[7];2011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498亿[8],所有这些用户构成了长尾用户。同时,微信息生产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每个用户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突破了以往实体图书馆服务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他们同时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这就为用户提供了足够多的“个性化服务”选择机会。微信息的长尾效应就是长尾用户获得个性化服务(微服务)所形成的总效应可以和少数用户获得大众化服务(宏服务)所形成的总效应相当甚至更大[9]。

2 微信息环境下学科服务长尾效应的实现

当今,学科服务成效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科馆员没有真正按微信息时代的要求来开展服务,被推送的文献格式以及推送方式多数还是只适合电脑接收,不适合手机等微信息工具阅读。另一个原因是学科服务只重视为重点用户(如教授、学科带头人等)服务,不重视为长尾用户(如本科生等)服务。在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改变思路,积极捕捉用户长尾、延伸馆员长尾、完善资源长尾、创新服务长尾,从而实现学科服务的长尾效应(见图1),促进学科服务成效显著提高。

2.1 捕捉用户长尾

在微信息环境下,用户阅读、生产和传播信息的门槛均大大降低,使学科服务对象不仅限于教师、科研人员,本科生和企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甚至农民工等都可以成为新的学科服务对象,尽管他们需求的内容可能很少,但由于他们的人数众多,而且数量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处于长尾的他们的需求总量可以和处于头部的用户需求总量相当甚至更大。

此外,微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使得用户可以不在校园或图书馆馆舍也照样能分享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如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通信工具可以在旅途中、上班的路上、商场、工厂、咖啡馆、公园等任何互联网可覆盖的地方利用图书馆资源,接受图书馆服务。

因此,图书馆需要想办法捕捉长尾用户,如通过搭建学科服务平台、开通图书馆官方微博、提供馆员在线咨询(QQ咨询)等,及时捕捉学科用户信息,发现更多学科用户,汇集用户信息需求。

2.2 延伸馆员长尾

过去,单个学科馆员由于精力有限、知识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学科服务难以全面、深入地持续开展。在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利用QQ工作群,几个不同部门的馆员(如采访馆员、咨询馆员、查新馆员等)组建成一个学科服务组,专门为某一学科或学院的师生提供学科服务,这样既避免了单个馆员知识技能单一的缺陷,又很好地发挥了协同合作的优势,使学科馆员们扬长避短、各尽其才。更重要的是,学科服务组将有特长的学生、学院资料员、学科秘书等处于长尾的成员吸收进来,使学科服务团队不再局限在处于头部的少数学科馆员,可以更大范围、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科服务。不仅如此,通过微博等平台吸纳的用户可能就是某领域的专家,从而其可以代替馆员为用户服务,弥补馆员人力和知识的不足。除了在数量上延伸馆员长尾,为馆员提供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机会以提升馆员能力也是延伸馆员长尾的又一途径。

2.3 完善资源长尾

传统图书馆资源主要包括本馆收藏的纸本图书、期刊以及订购的数字文献资源。而在微信息环境下,馆与馆之间的联盟组织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合作成本更低、服务效率更高。如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建成后,省内各高校馆际互借文献、馆际联盟集团采购文献更易操作,合作更频繁,每个馆的可用文献资源在不增加采购成本和馆舍面积的情况下得到了有效扩充与完善。其次,通过搜索引擎工具可以对网络上许多免费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同时和本馆的特色资源,如查新报告档案、学科资源等共同组成按学科分类的二、三次资源,进一步完善资源长尾。

此外,微信息环境使得用户许多微需求被激发,微需求聚合后使个性化服务开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图书馆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如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利用微博平台进行信息互动,用户利用手机、掌上电脑、iPad等工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此平台上荐购图书和数据库,学科馆员通过跟踪、分析统计用户信息形成月度、年度用户报告以供馆决策人员采购图书文献资源时参考,这样就能保证每本书都有用户、每位用户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从而完善资源长尾。

2.4 创新服务长尾

在有了服务客体(用户)、服务主体(馆员)以及服务内容(资源)后,最后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保障馆员与用户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因此,创新服务长尾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馆员与用户的交流畅通,提高服务效率。

首先,馆员需要树立“以用户为本”的服务理念。馆员对待用户的服务态度要好,不仅看到“龙头”用户的重要性,更要关注“长尾”用户的存在,即不管用户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遇到新生,更应该要有耐心。创新服务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服务理念以及由此决定的服务态度。

其次,微信息环境下,用户表达需求和馆员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要创建多种交流渠道,不仅包括传统交流渠道,更要重视利用各种通信工具的现代交流渠道。结合学科服务实践体会,具体主要包括:

(1)走入院、系、所、学生社区。馆员要经常走入院、系、所、学生社区,主动询问师生有哪些文献需求或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遇到何种困难等。

(2)设立学科服务点。在学院资料室设立学科服务点,做好用户需求登记与服务跟踪及反馈。

(3)嵌入用户环境。利用计算机嵌入式技术,将文献检索平台、文献咨询平台嵌入到用户环境,方便用户即时检索、利用和咨询。

(4)建立学科导航。将图书馆资源按学科再分类,形成各学科导航库,并将学科专家的博客链接进来,搭建用户与学科专家交流平台。

(5)推送学科信息。按推送方式分为自动、主动和即时推送3种。①自动推送:在征得用户同意后,设置某些数据库(如Elsevier)的Alert,在有了用户关心的更新信息时自动推送到其E-mail。②主动推送:利用某些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如Scopus的Analytics、CNKI的学科趋势搜索等),主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学科动态。③即时推送:根据用户需求,利用检索词从数据库中分类提取其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其中的主题词、关键词、标题、文章作者、全文链接网址等微信息用手机短信、微博等方式即时推送。

(6)创建微信息平台。图书馆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学科馆员博客、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等微信息平台,将用户信息、评价信息作为图书馆资源,并配备馆员及时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跟踪、分析、管理与反馈,适时根据用户评价调整馆藏与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利用微信息平台宣传图书馆服务,推介学科资源,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形成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馆员之间的互动。

3 结语

图书馆传统信息受时空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段和场所才能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用户终端设备日趋多样化,微信息迅速崛起,用户信息需求变得更加随时、随地、随性,因此,图书馆需要审时度势,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微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应该注意到微信息短平快的特点决定了它难以代替内容厚重、逻辑连贯的传统信息。图书馆微信息服务是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一个延伸和丰富,而不是颠覆,两者互为补充。有时用户的信息需求需通过微信息服务平台获得,有时信息推送需通过微信息服务手段得以实现,两种服务方式有如学科服务的两翼,只有在两种服务都开展好的情况下,图书馆学科服务才会取得显著成效。

标签:;  ;  ;  ;  

微观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长尾巴效应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