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论文_张彩芬

基层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论文_张彩芬

张彩芬

(甘肃省张掖市人民医院 734000)

【摘要】颅脑损伤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是致残率及病死率均占首位的严重损伤[1]。目的 颅脑手术做为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广为普及,总结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通过对17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采取的针对性有效手术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结论 及时准确的抢救和严密细致的护理能挽回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抢救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08-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2月—2012年9有共进行急性颅脑损伤手术179例,男112例、女67例,年龄3-74岁。

1.2 损伤类型

均根据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确诊,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109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27例,颅骨骨折伴颅内血肿43例。

1.3 治疗措施及预后

采取钻孔引流术19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160例,其中治愈118例,减轻29例,重残22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7例。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迅速,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是临床治疗颅脑损伤的首选方式[2]。

2 术前护理

2.1 护理评估。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结果判断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评估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并做好记录。

2.2 心理护理。对意识清醒病人要帮助病人及家属面对现实,接受手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皮肤准备。常规剃净头皮,清洁后用无菌巾包扎。

2.4 保护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建立静脉通道,配血,做好术前准备。

2.5 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手术护士常规准备好手术器械、电刀、双极镊、电钻、负压吸压,必要时备好显微镜,并摆放有序。

3 术中护理

3.1 病人接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要立即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对烦躁的病人给予适当约束以免坠床。

3.2 巡回护士配合麻醉师迅速进行全麻下插管,麻醉后根据损伤病灶准备合适手术体位,一般额、顶、颞部损伤的病人取仰卧位,头下垫头圈,侧卧位的病人注意腋下应给予软枕,以免损伤腋神经,并用约束带固定。

3.3 整个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及时补充手术台上所需物品,随时调整无影灯方位,保证良好视野。

3.4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手术进展情况和病人的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和医嘱进行输血。脑压过高时用20%甘露醇和速尿等脱水、利尿剂以降低脑压,减少脑再灌注损伤。

3.5 洗手护士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中冲洗的生理盐水和浸泡脑棉的盐水一定要分开盛放。无菌区一旦被浸湿,立即更换或加铺治疗巾,安装电钻电池要严格认真以免被污染,增加感染机会。

3.6 洗手护士在手术全过程,应严肃认真,传递器械要正确、迅速,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所需器械要随机配合,对术中所需的脑棉、止血纱、明胶海绵都必须提前备好,保持双极镊清洁,以达到最佳止血状态。

3.7 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在手术前以及关颅前后要严格认真履行清点、查对制度,尤其是术中所需的器械、脑棉、缝针、敷料,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

3.8 手术结束,巡回护士协助医生擦净手术伤口周围的血迹,整理好病人的衣服,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携带病历、和各种检查资料与麻醉师共同送病人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生命体征和各种管道的交接工作。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体位:血压正常、神志清醒者可抬高床头15-30°以减少颅内充血及脑水肿,全麻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并由专人护理。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供氧,由于颅脑损伤病人因缺氧加重脑组织损伤,预后不良。术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常规吸氧。当重型颅脑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间断呼吸时,需做气管切开并做好以下护理:

4.2.1 室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60-80%,气管套管口覆盖2-4层湿润纱布,定期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2小时,严格限制探视。

4.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和记录呼吸情况,发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检查套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及压迫,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2.3 吸痰前评估病人痰鸣音位置和性质,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吸痰装置一般限于成人40KPa左右,小儿小于40KPa一次吸痰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分钟,吸痰时吸痰管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手法要轻柔、准确、敏捷,严禁带负压插管,以防损伤呼吸道粘膜[3]。

4.2.4 吸痰前后视病情加大氧流量每分钟3-5升,如上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前给纯氧持续2-3分钟以防低氧血症。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2.5妥善固定 病人咳嗽或护理人员向外拔内管时,易使外套管滑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外套管系带松紧度要适宜,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容纳1指为宜,护理人员在拔出或插入气管内管时,一定要一手固定外套管,另一手同时拔出。系带一般每天更换一次,但也根据具体情况随脏随换[4]。

4.2.6 内套管的清洗消毒 气管内套管每4~6小时清洗消毒1次,以免痰液堵塞内套管影响呼吸。我们的操作方法是:彻底刷洗干净后,配制0.05%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生理盐水冲管,然后将内套管插回。

4.2.7 气囊的护理 理想的气体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要保持在2.45kPa以下。利用气囊测压表科学地为机械通气病人进行气囊充、放气,可保证护理工作的准确无误,气囊放气时要求病人取平卧位,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分泌物,以避免由于痰多而出现气体测压不准的高压力显示或由于漏气造成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4.2.8 并发症的观察及防范 ①气管切开病人早期应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有少量渗血应及时吸出,如出血较多并存在皮下气肿、气胸或纵膈气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②防气管脱落:病人躁动不安时可将双手用约束带固定于床边,头部用沙袋固定以防拔出套管。保持颈部系带松紧度适宜。伴有皮下气肿者24h后将逐渐消退,若过松应适当调整。③取出内套管时应操作轻稳,避免将外套管一并拔出。万一脱落立即将急救车内备用的同号或较小号的套管配上导子插入立即通知医生;④护士在进行理操作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以避免气管与相邻的动脉或食管摩擦而发生动脉破裂或气管食管瘘的形成。当观察到病人进食时呛咳且气管中涌出大量的胃内容物或食物时则可能发生了气管食管瘘。

4.2.9 拔管 病人病情好转,呼吸道分泌物较少,呼吸平稳时,试行堵管,观察36~48h如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不缝合切口,将气管对位,切口覆盖数层凡士林纱布外加l~2层无菌纱布后用蝶形胶布固定。

4.3 气管切口的护理,由于痰液分泌物刺激,术后病人颈部切口易感染,应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用2%碘伏消毒皮肤,使用一次性无菌纱布垫能使滞留的痰液易于吸收,一般每日更换气管垫2次,如有分泌物增多或出血多时应及时更换并保持清洁干燥。

4.4 意识变化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呼唤、对话、痛觉刺激有无咳嗽及吞咽反射以及睁眼和眼球转动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5]。如果清醒病人突然躁动、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时通知医生。

4.5 瞳孔变化是诊断脑疝的可靠依据,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正常瞳孔2-6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术后24小时若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并伴有昏迷是病危的前兆,应积极抢救[6]。

4.6 切口与引流管的护理

4.6.1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渗出、渗液情况,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并注明标识,以及日期、时间。

4.6.2 引流管摆放位置: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行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帽状腱膜下血肿清除术后意识清醒者,这些病人往往要求起床活动,为防止牵扯到或看到引流的血量而引起心理恐惧,负压球应固定于易观察但患者不易看到或碰到的地方,应放置在头顶偏左或偏右,距伤口30-35CM,以便头部活动。当患者需要起床时,可使引流管置于耳后,负压球用别针固定于肩胛处,因引流球呈负压状态,这种放置对引流效果影响不大。

4.6.3 脑室引流管开口需高于双侧外耳连线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搬动病人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关闭,防止引流液反流引起逆行感染,更换引流袋和调节引流袋的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升降,以防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7]。

4.6.4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早期颜色较鲜红,后逐渐变淡红,如持续引流物为鲜血且量较多,应多考虑活动出血可能,及时报告医生。术后早期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降,导致意外发生,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

4.6.5 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一般术后放置24-48小时后拔管,少数在72小时拔管。拔管前一天可考虑把负压状态调至最小,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考虑不用负压,拔管时应轻柔,防止牵扯造成不必要损伤,拔管后要检查颅脑端有无折断、切口缝合处有无渗液,发现渗液及时报告医生。

4.7 其他管道护理

留置尿管应选择带气囊的大小适中的尿管给予导尿,便于固定及清洁外阴,尿管每1-2周更换1次,每日更换尿袋。鼻饲管在进食后应注射足量的温水冲洗官腔,以防填塞管道及食物残留。给予留置针者护士在操作上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及渗出,有无脱出,局部每周更换2次,敷贴不粘时,应随时更换,每次输液前后用肝素封管,保持静脉通畅以防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4.8 皮肤护理

昏迷卧床病人不能自动翻身,皮肤抵抗力差,皮肤易受潮湿、渣屑的刺激而发生压疮,应做好皮肤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1-2小时翻身1次,翻身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推。每日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嶐突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

4.9 功能锻炼

术后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急性期过后对病人要尽早进行瘫痪肢体的按摩、推拿、帮主病人活动肢体,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缩。

5.小结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危重,手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况且病情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而危及生命。所以除了 积极认真手术外,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各项护理,尽早指导肢体锻炼,对病人康复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岑晓勇、姚文山 [M]《外科护理学》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274-275

[2] 刘伯远、张玉琪 急性颅脑损伤治疗结果分析 [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920

[3] 刘天荣、宋军 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护理体会 [T]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1期临床护理

[4] 都青、李峰、郭淑丽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2):120

[5] 都菁、李峰、郭淑丽 人工气道温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 [J]现代护理2006.12(2)120

[6] 张淑华 [M]《最新神经外科临床护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24-127

论文作者:张彩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基层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论文_张彩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