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江苏省海安县西昌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启示_研究性学习论文

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江苏省海安县西昌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启示_研究性学习论文

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江苏省海安县西场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安县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学论文,江苏省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教育部2000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来,全国许多高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其中不乏农村中学。与此同时,也能听到说什么农村中学教师素质不行、资源缺乏、面临的升学压力可能更大,难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议论。言下之意是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农村中学推行。且不说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这番论调似乎预示着又一个“中国教育发展的难点在农村”的问题。

农村中学果真难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吗?2002年,“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组考虑到教育部当时正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已于2003年公布)一如既往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决意要选择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进行研究。因为西场中学虽然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但诸多条件远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好,升学压力可用“巨大”二字形容,可就是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却在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它被选为项目学校。考察西场中学在研究性学习选题、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思考和做法,并且借以探究那些限制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因素,对广大农村中学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有启发价值的。

一、让“研究”从选题开始

研究性学习是以生成课题、分析课题和解决课题为主线的一系列学习活动,“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西场中学从研究性学习的本性出发,秉持“还学生自由、给学生权利”之理念,逐步摸索出一套情境化的、可操作的从选题到成立课题组的程序。可以说“让‘研究’从选题开始”的做法是西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经验,这与不少人将研究性学习中之“研究”的“时点”定于选题之后大相径庭,是表征该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之一方面特色的话语。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开始呢?2000年9月实验伊始时,学校曾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形成共识:(1)课题如何产生。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这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2)选择什么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经过筛选确定下来的课题中自由选择课题。(3)让哪些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不是兴趣小组,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保证人人参与,任何人不得弃权。

(一)给学生一个“大房间”

给学生一个“大房间”是西场中学教师在讨论如何选题时想到的一个比喻说法。其意指通过向学生、教师等相关人士广泛征集课题,为学生构筑一个广阔的空间,以便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选题模式。这比起那些有意无意地把研究性学习科技化、学科化、教材化的“时髦误区”,无疑更显研究性学习本色,同时也透出乡村学校厚道的性格。这种选题方式对于已经习惯于“被告知”的学生来说有点不适应,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新鲜感。

在对学生进行热情漾溢的动员报告后,学校向学生下发了第一期课题征集表。为了解放学生的思维,征集表提出的要求比较简单,一是从大的范围给学生一个提示——自然、社会、自我;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确定课题;三是每人至少提供一个课题;四是任何人不能弃权。一个月后,课题征集表交回来了,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提出的课题虽然很多,可雷同的太多,过于宽泛的不少,不成其为问题的也有,并且很少关照自己生活的“农村”。从“研究”的角度去审视,好的课题并不多。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启动,学校课题组一边请各班主任组织学生重新学习新课程内容,特别是有关选题的那部分,让学生反复讨论,补充、提炼课题;一边又召集全年级的任课教师帮助提炼、补充课题。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仲贞子艺术人生”等易操作的28个课题,作为第一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第一期课题征集过程中反映过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课题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学生长期承受单一的“接受式学习”的自然遗产。为此,学校课题组对第二期课题征集表进行了整改。如要求学生提供的课题数量从至少1个提高到3个,课题可从农村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并将第一期比较成功的6个课题附上,供学生参考。 结果课题的质量明显提高。此后的第三、四期课题征集表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方式,唯附录的课题样题有所调整。现在,学校正在设计新的课题征集表,要求学生对自己提供的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尽可能克服学生选题的随意性。

(二)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西场中学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之初,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课题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教师有的是担心学生没有能力选择课题,有的是抱着旧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学习什么应该是社会、学校或教师规划好的事。事实上,教师确定的课题往往很难适合学生的兴趣。课题征集表的制定为学生选择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课题征集表下发后,校园里到处可见学生忙碌的身影,他们就自己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相互讨论,向教师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就连那些“最老实的”、最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也变得活跃、兴奋起来。

他们希望了解家乡的一切——提出了家乡变化调查、农村劳动力分配、农村副业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农村人口增长等课题。

他们冷静思考自己的问题——探究中学生的业余爱好、饮食结构、赶时髦现象、心理障碍的表现与矫治等问题。

他们渴望师生关系融洽——想研究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师生间的冲突问题。

他们对现行的许多制度产生了解的欲望——思考农村税制改革、调查农村计划生育实施状况。

他们想探究科学的奥秘——制造天文望远镜、观察星座、分析氟里昂对地球的影响。

(三)在兴趣、条件和目标间寻求平衡

学生将问题提出来了,但这些问题并不是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范围或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确实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但要将问题变成课题,还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讨论、螺旋式提炼这样一个过程。

西场中学在筛选征集的课题时,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要注重新课程的目标;既要考虑课题的意义和精炼,又要留心学校、学生的条件。他们力求在学生的兴趣、学校和学生所具备的研究条件、课程目标间寻求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

首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重视那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比较紧密的、为学生所关注的或反映学生某种需要的课题,如《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调查及对策》。这些课题不仅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研究的动力。当然,筛选课题也不能陷入“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误区。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通过研究必须有所受益,有所发展,否则就毫无意义,徒耗时间。

其次,注重课题的可行性。因为研究条件具备与否直接决定研究结果的深度与广度。如《噪声污染及对策》这个课题,如何测定噪声、怎样判别污染都很难操作,因此,尽管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只能放弃。

第三,合理规划课题的周期。一期课题研究往往规划一学期或一学年时间。那么,一个课题所需研究的量是否跟时间匹配呢?这是师生们在选题时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第一期研究性学习中,这个问题没有引起注意,有几个课题没到两周就完成了。为了不让学生闲着,指导教师只得让学生再选一个课题继续做。这么快完成一个课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想见,并且学生的研究兴趣极会受到损伤。从第二期开始,学校把每个课题可能需要的时间跨度作为筛选课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原则上要求一个课题能持续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在提交课题征集表时附上一份简单的时间进度表。但是,由于每学期从动员、课题征集到筛选课题、组建小组,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每期留给学生的研究时间已很不充分,不少课题只能匆匆结题。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9月,学生在开始第4期研究性学习时,将课题时限进一步延长到一学年,让课题研究得更充分。

(四)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研究

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能光看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题组中来了,还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成为研究的有机分子。西场中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非常强调“人人参与、主动探究、亲身感受”,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串联,并联以及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走进”课题研究。

所谓“并联”就是将一些人数较多的课题组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小组,这些小组同时独立地去研究这个课题。每个小组的指导老师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不是。如“中学生零用钱‘走向’分析”这个课题有23名学生报名参加,学校将之分为5个小组分头开展研究,各组聘请的指导老师也不一样,最后分析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并联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各组研究的课题相同,其质量更容易比较,经验教训更好总结,而且就相同课题,各组之间展开竞争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在组建课题组的过程中,西场中学还遇到另一种情况,即有些课题组虽超过一般规模,但人数又不是很多,不适宜采用上述并联的方式,于是又提出“串联”的方式,即将大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之间有分工,每次活动各组自行其事,齐头并进。例如“家乡水资源的污染调查及研究对策”课题组,分成4个小组,各奔东西,分头调查、测量,指导老师骑着摩托四处巡视各组活动情况并及时指导。回校后,各组坐在一起,由大组组长主持交流、讨论,由大组汇总、整理各组收集的资料,各人写下自己的经历或感受。

在串联、并联的基础上,西场中学还提出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解决办法。例如,第一期有个课题叫“仲贞子艺术人生”,有12位学生参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题切分成4个有机的小课题,每3人一组,4个组的学生,一同采访,一同讨论,但各司其职责,从“高徒未必出于名师”、“时代的艺术家”、“艺术门外的仲老”、“夕阳如火寸心丹”4个不同的方面纵向整理、分析仲老各人生阶段的资料。这样,既有各组的独立思考与探索,也有各组间的合作攻关和相互关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组之间定期互通有无,交流成果和方法。最后4个组连缀成一篇有机的1万字左右的结题报告。

二、主动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开发的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开发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必然要动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理想也很难变成现实。如此说来,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现实下,很自然地产生研究性学习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农村学校“供养不起’的说法。西场中学在全国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一开始也为资源问题犯愁,感叹境况不济,后来靠自己“闪转腾挪”,致力于“自我扶贫”,再到现在心头卸下原来积压着的“一座大山”,还是同样一片天地,研究性学习之路却越走越宽广。

(一)“到外面闯世界”

既然西场中学没有别的一些学校所夸口的“我们在校内就能搞点研究性学习”的“福分”,资源分布呈现“内贫外富”的格局,那么倚重外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借鸡下蛋”,就成了该校推进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如果说选题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是“面向农村”的话,那么“走进农村,深入农村”是其后的自然依归。

一是确保学生“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校”。农村的河流纵横交错,无栏杆的危险桥梁很多,路面交通状况也不理想,这些对外出调查的学生构成了潜在危险。为此,学校实行由分管教学的校长和年级组长总负责,各课题组指导老师和组长具体负责的制度。每次外出活动,指导老师必须全程陪同。根据制度的规定,每次外出活动之前,各课题组必须规定活动内容,圈定活动时间,制定活动路线,安排活动人员,确定组织形式,然后上报主管校长或年级组长审批,再向全体成员公布,以便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例如,“滩涂开发利用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目的地是在人烟稀少的东海边的老坝港,路程很远。每次活动之前,课题组都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同学们加强安全教育,增强集体观念,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指导老师也每次都和同学们一道骑自行车外出,为同学保驾护航。

二是灵活安排课题研究时间。农事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因而不同课题组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一般不可能在统一的时间段内完成各自的工作。于是,学校便机动安排,每个小组只要活动计划明确,并提出书面申请,就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或其他适当时间外出搞调查研究。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调查”课题组在上午活动时未能遇上可以采访的人,他们都到自家的农田里干活去了。农家无闲月,谁还有多少空闲的时间来搭理你呢?于是,课题组中午再去,那时农民也正好从地里回家了,利用那会儿的闲工夫和他们聊聊再适合不过了。

(二)建立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如果说“到外面闯世界”尚属表象的话,那么学校注意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可称得上是它的依托。

客观情势决定西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非得更多地走出校门,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而农村的孩子有时连向陌生人问个路都不敢,要做到“课题需要到哪里就奔向哪里”,并能不扫兴而归又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教师知道这些孩子的特点,需要时先行与有关部门或人士取得联系,或与学生同行,起到牵线搭桥引路的作用,有时甚至需要学校领导出面接洽。这对平时更多地是与同行打交道、又习惯了被学生家长找上门的老师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何况社会上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呢。但是,“生活比面子重要。”有困难的课题组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是将社会交往问题一一化解了吗!也许西场中学的师生每一次与外界人士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通过一次次不同的交往,他们增长了社会阅历,学会了沟通和对话,懂得了更多的做人道理,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直击”如今学校教育的新面貌和新气象,无形中会赢得社会对学校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也许西场中学还是更多的从“对象性关系”上理解与社会的联系,把社会看作是资源的提供者、采访的对象……自我反思没有达到对长期以来家长和社区被隔离于围墙之外,学校俨然成为“文化孤岛”,缺乏生活化、社会化意义,导致“文化贫困”进行批判的程度,也很少意识到在研究性学习中来自农民、工人等社会阶层的知识与来自专家学者的知识等值的内涵,但有理由相信,大家共享“只要是为孩子好”这样一个愿景,随着沟通、对话、互信的增加,各自释放既得利益,提供所有的机会和资源给儿童。昔日劳作于田间地头农民也有可能被请进学校,与师生一起设计课程,决定教育内容,学校就有望从控制型学校转变为专业的社区。如此,所有利害相关人不畏艰难,共享权力,携手共进,就已经是课程改革不可取代的成功指标。

此外,对西场中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化”还需提及的是,该校重视与外部研究力量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互动关系。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借船出海”,这无疑能够提高自身课程发展的专业水准。该校从当地教育系统获得业务支持自不待言,与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的互动也从未间断过。后者并不止于在研讨会上和在现场工作期间,还以互通电子邮件、邮寄精当书刊资料的方式保持热线联系。

(三)走低成本之路

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经济现状,决定了西场中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不能不顾“课程成本”。但学校对有些看似需要较高成本和条件,学生又确实非常感兴趣,也并非是完全不可操作的课题,还是采取保护政策。于是,“走低成本之路,善用替代资源”成了该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原则,他们提出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口号。例如,课题“调整开花时间的研究”,要研究的是如何让鲜花在非正常状态下开放,按照常理,要用到很多仪器,无法在西场中学进行,可课题组没有泄气,他们用很土的办法,在几乎是零成本的情况下,硬是把课题搞出来了,而且成果喜人。

为了让本来早开的花推迟花期,让本来晚开的花早些绽放,学生们费了很多的脑筋。花儿开放需要的特定条件,是他们研究面临的最大难题。比如杜鹃花,要让它晚些开花就要降低它周围环境的温度,少给它浇水,而且要用遮阳网为它遮挡阳光。怎样才能达到那种特殊的环境要求呢?

课题组的同学发现学校物理实验室后面有一个避日的小矮屋。屋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外界低。这样的一个房子行不行呢?他们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这间房子可能是符合要求的。他们拿定了主意。

为了使房子能持续和外界保持一定的温差,他们对房子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把墙上的两个窗户用收集来的锡箔纸糊上,这样就减少了折射来的太阳光的升温效应。另外,还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装上了一个电风扇,用来排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每天在小屋四周喷水,用水来散发小屋周围的热量,还指派人定期把屋内的花搬出来照光。如此这般,他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们成功地将八盆杜鹃花的花期推迟了将近二十天。他们用最常见的最廉价的物质手段,完成了本来需要特定的设备和环境才能完成的课题。

(四)“人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西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来能够“借船出海”多少有些偶然成分的话,“借鸡生蛋”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的话,那么他们能注意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就是自觉自力的行为了。这种内源性的、主动的成长,有些是历史的延续,但更多的是因“跟着课程走”而来,对于学校长远的发展更为重要。没有“新人”与新课程结伴而行,谁敢断言农村就不是狭窄的天地,而一定是宽广的天地呢?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人最重要。在此,不妨再具体展示一下人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在搞好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班子“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研究性学习在西场中学开展不起来。研究性学习把学校在过去数十年所建立的教学文化,如依赖教科书,无需自行设计课程与收集资料,以知识为主体,独立进行教学而不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等,在旦夕间摧毁,起初也带给西场中学教师极大的“不安全感”。可喜的是,在他们身上,无论中外今昔,课程改革中为学者所预言、所关注的教师“抗拒”改革的现象,表现得并不强烈,并不明显。这就是特定时空下人的因素——西场中学的教师文化在起作用。

如果西场中学的有关领导不能“知耻而后勇”,研究性学习也运转不起来。开始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研究性学习一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后来,学校领导奋起前行,真抓实干,种种“胡萝”加“大棒”的措施齐用,教师的工作热情得以明显改善,能够投入指导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他们在实践中悟到自己学不学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就是不一样。如此,多种“转化的力量”共生共长,先有“转化的领导”,后有“转化的教师”,继之“转化的学生”。“只有每一个人都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环境,才能导致真正的改变,愈多人有这种能力,愈有机会作系统的变革。”

西场中学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自欺欺人,仅满足于经验主义,不注重向理论学习、向专家学习,或急功近利,恐怕研究性学习虽然开展3年有余,其境况很可能也会像一些城市重点中学那样昙花一现,刚开始时做得相当不错,现在给人感觉“一年不如一年”,或是碍于情面,处于“没有反倒比有好”的名存实亡的维持状态。

西场中学师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其他学校的特色,移植或复制其他学校的经验,而不是把课程旅途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当作良师益友,兢兢业业于解决问题,获得有创造性的答案,在自己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根本不可能是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只能沦为“他校”本位课程或“书商”本位课程,也就无从谈起现在能够拿出有一定份量的经验和特色示人,更不用说创造出在对全国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整体情况心中有“一盘棋”、“一杆秤”的专家们看来不俗的业绩。

总之,西场中学校内各种资源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管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又是个性问题,是明摆着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是一个固定存量。但该校把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了,而且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又说明资源是一个变量。其奥妙在于人这种资源是活的,有主观能动性,其他资源不管是他人还是物、校内的还是校外的,皆能为“我”所用。西场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能从本校实际出发,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想出一切可以想出的办法”之方针,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突破资源短缺这一“瓶颈”问题。

标签:;  ;  

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江苏省海安县西昌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启示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