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人居环境建设思考论文_秦冉

川西人居环境建设思考论文_秦冉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610059

摘要:川西高原包括了现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境范围,通过自然的不断运作,形成了河谷亚热带、山地寒温带、高山寒带等几种气候垂直分布带,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川西现今的人居环境,而多民族的聚居,使川西文化融合发展,创造出了独特的川西人居环境,通过自然与文化两方面入手,对川西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人居环境

1. 川西人居基本概况

1.1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气候等对川西的人居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居环境中,城市环境的建设设计以及居住的舒适性都是在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考虑的。

所谓的川西高原包括了现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境范围,南达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北至大西北,东到四川盆地,而西通西藏,境内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成为普遍现象,而近 30 年来,川西高原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冻土环境和植被发生变化,土地沙化、草地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人居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川西人居方式

川西高原面积宽广,境内藏传佛教文化、川蜀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流发展、融合并存,形成了城市、藏寨、林盘等多种居住形式,而在现行的川西高原居住形式中,城市、游牧、藏寨是最为常见的三种居住方式,通过对三种人居方式的分析,探索川西人居环境的建设。

川西高原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城镇化的聚居地,其大部分城镇都是在茶马古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康定县、阿坝县、红原县等都成为了川西高原上的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因川西高原地势缘故,境内的城市多为河谷性城镇,城市结构形态以指状、片状、组团带状、带状为主。川西高原在地壳的运动过程中,形成7条地震活动带,容易出现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大部分的河谷型城镇正处于这些地方,这些城市结构形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人为主观因素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城镇仍然存起其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以丹巴县章谷镇为代表的指状城镇,指状城镇都会出现阶地宽度有限,用地紧张的情况,所以城镇主体通常在谷坡上建设,呈现建筑层叠错落的城镇景观。但是这样建设方式将会占满整个区域的所有生态空间,一方面对于城镇来说建设成本增加,建设难度大,城镇内部空间拥挤;另一方面,在极端灾害发生时,城镇容易遭受较大的损失。而在片状城镇中,城市靠近河流,具有良好的生态格局,但是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通常片状城镇同时也会修建堤坝等防洪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了现代化的城市城镇以外,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地,川西高原还存在着藏寨、羌寨等民族村落为小型的人类聚居地,藏寨一般都因山就势,沿着等高线布置,将建筑掩映于大山之中,顺应河谷线性分布,或者在狭窄的河谷地带,选择在山坡台地上布置村落,在固有的地形环境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山势,选取靠近水源的向阳避风地带作为村寨聚落的聚居地。通常而言藏寨由碉房、土司官寨、寺庙和高碉组成向心型、离散型、直线型、网络型等布局形态,除了村落形态以外,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智慧,村落间依随地势的高低错落而建,在各个组团之间形成巷子、台阶等交通链接,在藏寨中也有中心广场作为小型的聚集场所。

2. 川西人居文化环境建设

川西高原是多民族聚居地,多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孕育出川西高原独特的文化特征,同时区域内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衍生出茶马古道等,同时因其所属位置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古蜀文化等穿插其间,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今日的川西高原文化。而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文化自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川西文化既有其特殊性也应该具备时代性,同时人居环境应该真正的从人的舒适性等角度出发,结合川西高原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可以将藏传佛教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居住环境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展示,使城镇成交通通达、生活便利的文化展示区。例如在《神僧传》卷四中记载:"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於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於此。"在藏传佛教中,转动转经轮等同念诵之功,佛教寺院中随处可见转经筒,而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却难以见到,但是在川西高原,信奉佛教人数众多,即使在康定、理县等现代化县城,信奉佛教的人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作为佛教中祈愿祝福的法器,可以将转经筒与城市步行道路相结合,在满足交通的同时宣扬川西佛教文化,同时也可以给本来信奉佛教的居住者带来便利。

川西高原的人居环境因其地势和自然原因,不宜在现有的居住环境中进行大的改动,但是,在现行的城市、村落的基础对交通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廊道,在交通节点建设聚集场所,川西高原作为民族聚居地,而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皆是载歌载舞的民族,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需要展示交流的场所,相比城市中现有聚集地,将聚集场所融入城市廊道的建设中,既能满足居住者的需要,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川西独特的文化。

3. 川西人居自然环境建设

川西高原现行的聚居地都是在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而出现的,并且因为佛教敬畏神山神水的缘故,因此,川西高原的自然环境状况较好,但是人居环境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对自然一定的影响,对川西高原的自然人居环境同样应该注意,例如,在川西高原的人居环境,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加大对居住环境有影响的山水的保护,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和城市绿脉,通过措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将城市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使城市于山水之中,构建和谐生态的居住环境。川西高原的山水除了构建自然环境等,川西高原的山水例如折多山、高尔寺山等,还承担着川西人民的信仰,对于川西山水的保护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的的需求,也是满足川西居住人民对信仰的需求。川西人居自然环境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同时也是尊重信仰。

小结

川西的人居环境是千百年来融合改进的成果,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川西的地域文化,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构筑了如今和谐的居住环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川西的人居环境仍在在自然的演变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川西自然环境、居住方式等的分析探讨,从人的舒适性等角度出发,结合川西高原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可以将藏传佛教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居住环境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展示,同时加大对川西人居的自然生态的保护,满足川西人民对居住环境和精神信仰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魏邦宪,张玉宬,苗婷.川西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176-178.

[2]刘莉. 藏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张正军. 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与自然要素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韦玉臻. 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郭桂澜. 阿坝州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建筑适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6]熊金银.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3):217-220.

[7]熊梅.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及其成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30(04):125-138.

[8]郭泽文. 传统川西民居改造中的现代设计表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9]李雪萍,丁波.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藏区甘孜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02):110-114.

论文作者:秦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8

标签:;  ;  ;  ;  ;  ;  ;  ;  

川西人居环境建设思考论文_秦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