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香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_香港报纸论文

上海和香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_香港报纸论文

沪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大论文,传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和香港是当代中国的两大经济中心,它们也一道置身于当代中国大众传媒最发达的都市之列。不妨说,它们的发展动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走势。而且只要略微细心地观察一下,就可发现它们恰如一对双生儿,在许多领域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传媒领域也不例外。本文试以90年代以来沪港的大众传媒状况为对象,考察它们的异同、长短、特征和趋向等。

一、规模 50年代以前的上海,繁荣超过香港。十年动乱后,前者与后者相比,远远地落伍了。1976年即“文革”结束那一年,香港注册的报纸有111种之多[1],而上海只剩下5种[2]。前者已有超短波立体声广播,并开播了彩色电视;而后者尚停留在将调频广播和黑白电视当作奢侈品的阶段。

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蓬勃生机,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更是以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迅速向香港逼近。

据1994年底统计,上海有报纸87种[3],超过香港的71种[4]。从期发行数看,二者似更悬殊,分别为大约1500万份和200万份,即7.5∶1之比[5]。但不能仅此就性急地得出今日上海报业之发达程度已超过香港的结论,还必须考虑到两地人口、报纸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香港报纸大都是日刊,而上海正好相反(参见表1)。从国际通行指标即日刊报纸普及率看,1300万人口的上海为每千人250份(这在我国大陆无疑是最先进的纪录,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数即每千人43份),但570万人口的香港则达每千人380份(这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表1:沪港报业基本状况之比较

周期 发行时刻语种

种类 日刊% 非日刊% 早报% 晚报% 中文% 英文%

沪报 87

9(10)

78(90) 86(99) 1(1) 85(98) 2(2)

港报 71 41(58)

30(42) 69(97) 2(3) 66(93) 5(7)

其次,从版面数看,沪报多为4—8版,最多的《新民晚报》不过24版,港报则多为30—60版,最多的甚至超过100版(参见表2、表3)。

表2:上海主要日刊报纸一览

报名 版数期发行数

新民晚报 16

156万份

文汇报 858

解放日报 1258

劳动报 820

青年报 814

上海证券报 810

新闻报 4 9

小计

325万份

消费报 4 4

宝钢日报

4 3

总计

332万份

表3:香港主要日刊报纸一览

报名版数期发行数

东方日报 76

30万份

苹果日报 68

30

成报 52

21

天天日报 36

18

明报 50

11

新报 52

10

星岛日报1047

经济日报 646

信报 326

总计 139万份

再次,从产业利益看,近年来沪报虽有良好表现,但与港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1993年上海报业总收入仅7亿(发行2亿、广告5亿)元,而香港的大报业集团如东方报业、星岛集团、文化传信、明报企业、南华早报等,收入均以10亿港元计(上海最大的《新民晚报》为3亿多元)[6]。唯二地有一共同点,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传媒产业的行情均十分火爆,利润极为丰厚。

最后,从队伍即从业人员数看,有一个看似奇怪实则正常的现象,即上海(约6300人)几乎是香港(约3800人)的倍数[7]。由此正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在效率方面的差异——港报的普及率高、版面多、利益大,可人手少;沪报则相反。

综上所述,两地报业的总体规模相比较,目前香港仍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再考虑到两地经济尚存在着很大差距的现实[8],毋宁说这是理所当然。

但尽管如此,不能不承认,上海近年来的发展极为迅猛,两地差距正日益缩小。其实,只重视日刊报纸的研究方法本身也有局限性。从内地的实际看,非日刊报纸(如上海的《报刊文摘》期发数超过200万份)的影响力也不可小看。更何况,一旦时机成熟,这些周刊“小报”很可能转化为日刊“大报”。概而言之,香港报业多年来在总体规模上保持的领先地位,不管其自觉与否,今日已面对来自上海同行的强劲挑战。

广播电视业的状况又如何?与报业相似,唯两地差距更小。从媒介数看,目前上海已有独立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6家,而香港有8家(参见表4)。从家庭普及率看,二地均接近100%。从节目数量看,二地受众平时均能视听10多个广播和电视频道。由此看来,与活字传播相比,在电子传播方面上海人追得更快。当然不可否认,二地仍存在着各种差异,香港人在总体上仍占优势。这将详述于后。

表4:沪港广播电视业基本状况之比较

上海 香港

名称(创立年月)频道数名称(创立年月)

频道数

香港电台(1928.6) 7

上海电台(1949.5)

8

香港商业电台(1959.8) 3

广播 东方电台(1992.10) 2

英军电台(1971)1

新城电台(1991.7) 3

合计 2104

14

名称(创立年月)频道数

名称(创立年月)频道数

上海电视台(1958.10)2 亚洲电视台(1957.5)5

东方电视台(1993.1) 2 无线电视台(1967.11)

2

电视 有线电视台(1992.12)10 卫星电视台(1991.4)2

教育电视台(1994.2) 1 有线电视台(1993.10)

8

合计 4 154 17

二、结构 先看报业。如表1[9]所示,沪港两地传媒的结构不尽相同,但可谓大同小异。一是均以中文报为主(香港英文报略多);二是均以早报为主(上海仅有一家晚报即《新民晚报》,但影响特别大);最大的差异还在于,两地的日刊报纸多寡不一,上海的非日报远多于香港。但有趣的是,说到影响力(这里主要指发行量),二者却又十分相近了——即都是以少数日刊报纸为主体。

从表2[10]、表3[11]看,上海的日报共9种,其中有7种是销数在5万以上的“巨头”,共销325万份,约占总销数的1/5强(由于余者绝大多数为周刊报,因此还有一种计算方法:约1180万份÷7=约170万份。这样,主要日报的比重就上升为3/5)。与此相对,香港的日报中销数在5万以上的“大户”为9种(比沪报多2种),共销139万份,虽不及沪报的一半,却占了总销数的约2/3。这说明,港报的集中化程度从总体上超过沪报,但从个别媒体看,却不如后者。9家港报的销数加起来(139万)还不及《新民晚报》一家的销数(156万)。港报前3位合计数(81万)与沪报前3位合计数(272万)相比,亦差得很远。这些数据,颇耐人寻味。

再看广电业。两地的结构更为相似,而且近年来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参见表4[12]。

实际上,两地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始有广播,皆为1923年;初创电视的时间也只差一年,分别为1957、1958年。但不同的是,40年代末以降,上海方面取消了竞争,无论广播电视都出现了独家垄断的局面;香港方面则一直实行复数媒介竞争的政策。

进入90年代后,为消除无竞争的严重弊端,上海广电业终于打破持续40多年的垄断格局,传媒一下子从2家增加为6家。其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进而引起全国轰动,各地纷起效尤,并被称作“东广旋风”、“东视现象”,成了广电改革的“领头羊”。事实上,看一下香港的状况就可知道,多台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传媒界通行的“游戏规则”,只是中国大陆与之久违了。

不仅如此,香港人觉得竞争还不充分,不满足于多年来拥有3个电台、2个电视台的状态。于是,90年代以来也推出了改革的大动作,短短3年里增加了3个台(即作为第二商业电台的“新城”和“卫视”及“有线”)。亦因为如此,总体上才没有落后,反而又跃到上海人的前面。但相比之下,“上天”虽快——迅速启动了卫星电视;“下地”还是慢了半拍——有线电视竟被上海人超过了。这不仅指开业时点,而且指市场占有状况。据1994年统计[13],香港“有线”受众为15万户,上海“有线”则突破100万户。固然应看到,香港“卫视”的受众在同一时期已增至30万(不包括香港以外的几百万)户,上海却几乎还是空白。这些差别多少预示了今后双方努力的方向——为保持广电业的均衡发展,两地都有必要继续提升无线电视;与此同时,香港的有线电视大有可为,上海则需思考如何对待卫星电视的课题。

三:内容 如前所述,香港的传媒界一派欣欣向荣,受众可接触到大量信息,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其各种指标(如日报和电视的普及率、人均日报种数、报纸版面数和广电频道数及传媒收益等),与内地相比,仍遥遥领先。虽受到上海的有力挑战,但至少近期内尚不会被超过。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不从传媒、信息的数量而从其质量看,答案似乎又不那么简单了。

从大处着眼,传媒主要内容可分为3类:消息、言论、娱乐。以沪港比较的眼光看,港媒的这3类信息都有其长处。

首先,从消息类看,香港传媒的显著优点是:快、新、活、软。这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功夫,也可以概括为:信息化、大众化、通俗化。有研究者通过对1994年重大新闻报道的考察,指出港报有以下特点:①重视要闻(篇幅多,编排精);②背景资料详尽、充分;③标题简练、醒目;④写作技巧老到[14]。此外,港媒很关注祖国大陆同胞,当大陆内地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之际,带头在香港大众中积极地发起支援活动(如1991年华东水灾时共集得捐款6.8亿港元之多),从而表现了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这些,确实值得包括上海在内的大陆传媒借鉴。

但与此同时,香港传媒的缺点也很明显,如品位较低(或者说通俗有余、严肃不足)、差错(包括内容性和技术性的失误)较多。因此,有研究者称之为“一流财力、三流报纸”[15]。既缺乏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那样对舆论有巨大影响的“质报”,而“量报”的格调又较西方更低下(色情、娱乐内容及社会新闻多,政经、文化新闻和评论少)[16]。这一看法,有一定代表性。

其次,从言论类看,由于传媒多少都免不了党派性、倾向性,因此优劣高低难以一概而论。总的来说,港媒的意见较活泼、多样。相比之下,沪媒较为拘谨,可说是“严肃有余、通俗不足”。如何从内容到形式,从消息到言论,进一步使受众喜闻乐见?是其急迫课题。这方面,三大报即《新民》、《解放》和《文汇》较努力,也较为出色。故不仅成为上海报界的样板,在全国亦属先进。广电改革成果较著者,则数“东广”和“东视”。

但反过来,如上说及,香港传媒在思想性、舆论影响力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倒是可以向上海传媒学习一些成功的经验。不过这里需补充一点,在香港这块小小的“弹丸之地”。除了70余种报纸外,还集中着500多种杂志。虽说上海的杂志也有这么多种,但至少有两点差异:①从人均种数看,港刊远多于沪刊;②港刊中有许多时事性、新闻性杂志。在沟通信息、引导舆论方面有一定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报纸。这是上海传媒界所不具有的布局。

最后,娱乐类如何?与消息类、言论类的状况大同小异。一个特点是,早期即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港媒的娱乐类(主要是影视)作品对我国大陆人民的影响显得特别巨大。因为那时候的大陆,当然也包括上海,倒是成了真正的“文化沙漠”,人们渴求娱乐和休闲,故而以极大热情迎接了李小龙、成龙、《霍元甲》、《上海滩》等作品的到来。然时至今日,好景不再。上海人对香港影视作品的兴趣一落千丈,与早期形成鲜明对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上海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了、眼界开阔了;另一方面,香港作品的水准却没有多大进步。这就难怪上海人失望了。与此同时,上海影视界奋发图强,近年相继推出《孽债》、《儿女情长》等佳作,大受欢迎。或许,这能反过来刺激香港的传媒努力再上一层楼。

总的看,随着近年来两地交流的日益频繁,互动或者说趋同现象已越来越多见。如前已述及,90年代以来上海有“东广”、“东视”等的出现;香港则有“新城”、“卫视”等的崛起,均给原有的媒介造成很大冲击,形成新一轮的媒介竞争,从总体上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又如上海前几年开设了《东方大哥大》、《市民与社会》等“热线电话+直播”类广电节目,不仅帮助受众及时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并使市民有机会与高层领导对话,增强了其参与感;而香港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了此种节目形式。可以预料,沪港两地的交流必将有增无减、日益扩大。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沪港两地的大众传媒有许多共同点。这可看作是不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结果。只是50年代以来的隔绝,造成并拉大了双方的差距。80年代以降,两地又恢复了频繁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上海传媒蓬勃发展,发挥了香港同业所没有的优势。九七在即,双方在规模、结构、技术、内容、功能等各方面,预计将由于相互学习和影响而进一步趋同。在这过程中,或许又会提出如何保持、发扬各自特色的课题来。

注释:

[1]方积根、王光明:《港澳新闻事业概观》,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pp.48—49。

[2]《中国新闻年鉴1995》,中国新闻年鉴杂志出版社1996年版,pp.90。

[3]同上,pp.857—859。

[4]此为1992年数据,见《中国新闻年鉴1993》pp.40。香港报纸变动频仍,故缺乏稳定、精确的数字。综合各种资料看,80年代末以降,港报大致维持在60—70种的水准。

[5]同[2][3]。

[6]《中国新闻年鉴1994》,pp.50。

[7]《上海全书》,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pp.91,《中国新闻年鉴1993》pp.40。

[8]沪港两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约为1000、16000美元(1992年)。见《上海经济年鉴1993》,上海社会科学院年鉴社1994年版,pp.57;《华人经济年鉴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p.598。

[9]同[4][5]及钟紫编;《香港报业春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p.305。

[10]同[4]。此为1994年数据,迄今销数变化不大,但版面数有所增加。如《新民》增至24版,《解放》、《文汇》增为16版。

[11]陈力丹:《香港报业现状简析》,《新闻大学》1996年秋季号。此为1995年底数据。

[12]据《中国新闻年鉴》(1992—1995)各年版。

[13]同[3]。实际上,香港的CATV筹划于1989年,预定1991年开业。其间,因卫星电视的率先开播,引起股东对其前途疑虑而作罢,结果比上海晚了一年多。

[14]韩松:《深港报纸新闻同异初探》,《深圳特区报通讯》1996年第1期,pp.16。

[15]同[12]。

[16]根据香港大报的品格,一般可划分为:质报——《明报》、《信报》、《经济日报》;量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成报》、《天天日报》、《新报》;而《星岛日报》被认为介于质、量报之间。量报的阵营显然远大于质报。

标签:;  ;  ;  ;  ;  ;  

上海和香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_香港报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