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分数应用题课堂效率的几个小窍门论文_ 陈虹

提高小学分数应用题课堂效率的几个小窍门论文_ 陈虹

【摘要】学生一、二年级认识的数都是整数及整数应用题,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初步安排分数的认识及简单的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分数应用问题是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它会产生一种难以教学的感觉,这将极大地影响课堂的效率。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问题,掌握分数应用问题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分数应用题;课堂教学;小窍门

 新课程数学的教材安排,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步入了分数应用题,这也是令学生难解的部分题目之一。因此,得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分数应用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比较、分析、动手操作、明确单位“1”、数量关系、线段图等方式去培养兴趣,增强积极性。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的学习动机。在和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数、熟悉分数、喜欢分数,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不是空洞的,它是一种来自生活,存在于生活中并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知识。

例:平均分的认识

 老师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野餐环境,让学生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分成2个相等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强调平均分,并要求学生记住平均分数的含义。平均分数的结果有时可以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把蛋糕平均分成两部分,如何划分是平均分,老师引导学生用薄纸片替换蛋糕,然后折叠。然后给其中一半涂上颜色,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知道如何分才是平均分,并初步确定1/2的正确外观。在巩固认识分数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说一说,反过来,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在分数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知识。

一、加强教学直观性、趣味性

分数应用题比整数应用题更为抽象,这很容易造成一部分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无趣味,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传授,使学生易理解、感兴趣。

例:一块布的4/10做上衣,3/10做裤子。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上衣的布料和裤子布料。

上衣和裤子一共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做上衣比做裤子多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教师在教学时,第一步:?让学生理解题中分数的意义。?4/10 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用红颜色在长方形图中涂出来,又用绿颜色把 3/10在长方形图中涂出来;?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比较涂好的图形,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知道做上衣和做裤子一共用去了这块布的7/10,做上衣比做裤子多用了1/10。?通过图形的帮助,学生既容易学,又增加了趣味性。

二、明确思路,引导学生找到单位“1”

单位“1”是回答分数申请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在传授分数应用题的意义时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并用实例应用题训练搜索单位“1”。我在教学生分数应用题首先要找到分数,让学生说出题目中的分数意义。例:五年级的“三好”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10。只有了解1/10含义的学生才知道班上的总人数是单位“1”。另外,我们还可以一题多变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例如: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呢?多几分之几?

可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想法一:因为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所以它们都是地球的面积单位“1”平均分为10个部分,?陆地面积为3个部分,海洋面积为7个部分,因此7/10/>3/10,?海洋面积多,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7/10-3/10=4/10;?

想法二:从分数单位上来考虑:?把地球面积看作“1”, 3/10 是3个1/10 ;?7/10 是7个 1/10,7个 1/10大于3个1/10;所以 7/10﹥ 3/10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1/10 ×7- 1/10×3= 4/10 。

?

三、提高学生的导读能力,小窍门乐在其中

当老师教学新课时,教师会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按要求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时思考,引导他们讨论难点。?可以分组讨论,使学生相互启发,对疑难点有充分深刻的认识,逐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 :喝了一杯纯汁后,小兰喝了1/3杯,觉得味道太浓了。又往杯子里倒满纯净水,接着又喝了半杯,你知道她一共喝了多少杯果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

要问小兰喝几杯果汁,首先,你要知道你需要知道的条件(你第一次和第二次喝多少杯果汁)。

哪个条件不清楚(第二次喝了多少杯果汁)?如何求?为什么?

如何解题,为什么?(小兰第一次喝1/3杯果汁,第二杯饮料有水和牛奶。?这时果汁仅剩2/3杯,2/3杯的一半是1/3杯,所以第二次喝的果汁是1/3杯,?因此小兰一共喝了1/3+1/3=2/3杯果汁。?)

学生通过议论,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观察、探索等能力,并培养了集体研讨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课堂效率及画线段图的培养

在课堂上,动手画线段图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思考技能的应用和发展以及情绪态度的形成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应用题练习中,教师不可能题题都使用实物来操作练习,但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含义之后,分数应用中的任何两个量都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线段的比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对比、分析、思考和推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当教师在教学分数中应用问题时,他们会关注学生线段图的比较训练。例: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为75次,婴儿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跳多少次?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解题:

第一步:同桌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4/5”这句话的。

第二步: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应该先画什么?怎样画?青少年每分钟的心跳数(单位“1”)可用线段表示(教师演示绘制线段);?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如何画呢?是比青少年的多还是少呢?如何理解?“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4/5”?表示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婴儿心跳的次数超过青少年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的4/5,并且青少年每分钟的心跳次数被视为一个单位“1”。青少年每分钟的平均心跳次数被分为5份,然后在线段后面测量并绘制4份。

青少年:

婴儿:

第三步: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首先要求婴儿心跳的次数超过每分钟青少年的次数,这相当于要求75的4/5,并通过乘法计算75×4/5;?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75+75×4/5=135(次);也可以这样列式75×(1+4/5)=75×9/5=135(次)。

结语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必要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规则,熟悉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转换率,使学生可以分析和了解不断变化的分数应用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可让学生体验轻松及灵活解决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乐趣,应用题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解题多变的小窍门。掌握原理,必容易分析出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2】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论文作者: 陈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

提高小学分数应用题课堂效率的几个小窍门论文_ 陈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