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基于广西14个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论文

德育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
——基于广西14个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胡 咚1,2钟慧容1

(1.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41004;2.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据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目标内容与目标取向,结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衔接的路径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心理素质提升与心理困扰疏导为核心,以道德、法治的规范养成为支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中小学;衔接路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中小学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参照标准。单独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其目标设置具有层次性,分为总目标、具体目标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目标。但从整个德育体系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还要有与整个德育目标的衔接性。这一衔接性,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置于整个德育体系中,着眼心理素质的动态发展,所要达到与德育目标衔接、同向教育效果等特点。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势下,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必要性

首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的必然要求。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1]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在我国,现代“德育”概念一般是从广义上使用,指有组织性、计划性与目的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三大部分,此外还包括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当前,中国中小学德育较为明确地形成了以育心为前提、育德为目标的育人体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个性的养成,属于学校德育必不可少的前提内容。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实施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最终目标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何要纳入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范围的两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世家大族的光荣历史,与两代血亲的长期共同生活与紧密联系以及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润,酝酿和激发了沈从文大量的血缘亲情叙事,成为沈从文执著于民间精神立场书写的主要动力源。

就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开展大多是由德育部门、德育队伍来具体“操作”和“实施”。调查表明,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99.2%)、思想品德课(98.6%)、其他课程(包括语、数、英、美等学科课程)(96.9%)、班团队活动(99%)、校园文体活动(99.2%)、校园文化与氛围的营造(99.2%)、校外社会实践(98.6%);只有2.2%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是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是依靠思想品德(政治)课、班主任或其他德育工作者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德育课程、德育活动来进行的。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既是加强与改善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的必然。

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和青少年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3]其还指明了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也是非德育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专门德育活动的任务,也包含于非专门德育活动中,这为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指明了方向。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明确了各学科教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示范的教育要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要从德育体系的角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相互衔接问题。

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衔接应当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衔接的目标是基于加强与改进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当较之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研究更为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二是发展性原则。青少年心理具有突出的发展性、过渡性与可塑性。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既是适应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也是面向学生发展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因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之成人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或说治疗而言,其区别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强调对于青少年学习、品格、人际交往与生活等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纠正,但其最终目的仍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教育性原则。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属于教育活动,应当体现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培养人的素质,使人向上、促人发展。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衔接遵循教育性原则,在于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实践当中,置于德育体系当中来开展。这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核心在于心理素质提升和与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个体心理品质的培养活动,其主要矛盾在于个体心理内在矛盾,核心在于个性人格、性格的完善上,是求得真、善、美的综合体现。而德育其他部分的内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在于社会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内化,其主要任务在于解决个体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核心在于价值自主建构与社会的价值引导。就当前来说,德育目标的核心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层次性内容(详见表1)。

表1 目标内容与关系

US-FANC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患者是选取、标本取材、结果的判定等环节,涉及甲状腺外科、超声、病理等科室,每个环节的欠缺都影响到US-FANC诊断的准确率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的说来,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而思想教育是根本、道德教育是主体、政治教育是主导。德育体系中各因素地位关系,说明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突破自身独立性,与德育目标其他内容相衔接、相联系指明了方向。

三 、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衔接的路径

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目标内容与取向,结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研结果,本文认为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衔接的路径包括: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心理素质提升与心理困扰疏导为核心,以道德、法治的规范养成为支持。

1.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心理素质提升,主要包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适中、人格和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其具体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实施意见》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7]这些内容都明确体现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适中、人格和谐的教育目标要求。(1)善待自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智力、外貌、性格以及品质,能接纳自我,爱护生命,形成自我正确意识。(2)善待他人,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平和的心态,同时也被他人和集体所接纳,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时培养同情、友善、信任、尊敬、愉悦等品质。(3)适应环境,指人认识自然与社会、接触自然与社会时,不脱离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协调自身与自然、社会的矛盾,不逃避社会,不逃避问题。(4)情绪适中,指引起情绪的原因适当,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总体上说其中积极情绪占优势,消极情绪有但不长久。(5)人格和谐,指人格统一完整、个性各方面协调发展,并进行有效控制与调节。

粗选I的泡沫作为给矿,进行一段精选条件试验。首先考察石灰对精矿产品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见图8。从图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铜精矿中铜、钼品位先降低后升高,反之,铜、钼作业回收率先升高后有所降低。可见精选作业pH值在9~10范围内较为适宜。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道德需要法律为支撑,法律需要道德为补充,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道德、法律在较为宽广的范围与层面对个体心理素质养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心理困扰疏导。主要指帮助有心理困扰、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回复正常、健康状态,其往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补救性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具体目标含盖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意见》同样指出,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困扰疏导关键在于疏与导:疏即是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将心理困扰与问题暴露、表达出来,对心理困扰与问题不堵、压、封;导即是开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心理疏导指遵循中小学心理特点,疏通学生的心理困扰与问题,引导其消解困扰,解决问题,回复正常、健康状态。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光靠教材上的案例内容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备课组为了提升集体备课的速度,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会在备课组长的引导下借助网络资源来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常见的做法就是下载教育网站上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案例,筛选组合后形成“集体备课”的成果.这种备课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习现状,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提升.

从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来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德育其他部分内容来开展,既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也不符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往往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地开展的,共同构成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思想教育为根本、道德教育为主体、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德育格局,而这一格局的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体现在2015年广西教育厅印发的《全区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内容:中小学阶段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勤劳节俭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高中阶段目标是以责任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调查研究也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开展的特点,如百色民族高中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中,将励志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柳州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包括初一的入学适应教育,初二的学习与交际教育,初三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教育。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导向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

2.以心理素质提升与心理困扰疏导为核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内容有两个,分别是目标内容与目标取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目标取向,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系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在德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健康成为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前提。“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较为合理的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超越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阶段,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从个体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处理开始,把心理问题的处理看成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点和切入点。”[4]思想教育以“三观”为主体,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决定着个体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基本方式。因而,思想教育是认知性教育,在德育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道德教育是规范性教育,是德育的主体性内容,因为道德从较为宽广的范围与层面影响着思想品德的形成,道德教育是德育“守一望多”的主体。而政治教育,是方向性教育,在德育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于政治意识处于思想品德最高层面,主导着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遵循上述原则,以教育部及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为指导,参考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关理论,可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核心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心理素质提升与心理困扰疏导,其中心理素质提升是目的,心理困扰疏导是手段。

21世纪以来,面对国际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复杂的局势以及国内思想和文化建设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到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主题队日入队仪式与观看少先队员开展活动时讲话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从小抓起。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翻转课堂改革经验,在实践中慢慢总结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观念,让其真正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设计多样的过程考核方式,如增加师生问答、学生相互间提问、课堂练习、分组成果展示、小测试等诸多环节。

从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来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导向。青少年时期是思维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是思维从低级到高级形态的过渡,最突出的是形象思维到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可以说整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出现、发展以至到略占优势的时期。”[6]辩证思维发展的结果,是使青少年能从自我为中心形成自我认识,到从他人、集体、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评价自我,开始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情感的方面来说,青少年时期情感与情绪既具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表现出突出的双重性,如稳定性与冲动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并存等等。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原因,除了身心发展特点之外,主要在于自身的动机与追求多方面交际相关,既突出了个性特点,同时也突出了明显的社会交际特征。在意志方面,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意志行动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长远的动机主要在于理想、信念;同时,道德意志水平迅速提高,不仅对道德认识和修养有需求,而且还要靠道德意志来克服某些恐惧和不安心理,调控情绪和思想。社会意志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对道德提高的需要及其思想品德的养成较之儿童更为强烈。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向个体通过权衡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期待的互动中做出的选择。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是指向社会期待、社会要求的,因而以社会发展期待、社会发展要求作为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的导向是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对青少年发展期待的价值观要求,是思想品德培养要求的时代核心内容。

3.以道德、法律的规范养成为支持

为了落实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相关精神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5年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全区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明确指出了当前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重点在‘融入’‘渗透’上下功夫,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和受教育者,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我区‘两个建成’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其总体目标是:“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上述文件与讲话精神,是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与任务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人的心理,除了知、情、意、行等过程心理外,还包括兴趣、需求、动机、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后者的产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外在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刺激、影响,这在心理学层面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心理形成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现实性上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了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不纯粹是生物性的发展,也包括社会性的发展,这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社会规范等外部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而,道德、法律,自个体有意识开始,就作为社会对中小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与规范起着影响作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良好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作为支撑。

在企业层面,美国波音公司在设计、研发、制造、生产波音系列飞机的过程中,构建了一套系列化、通用化的标准系统;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也不逞多让,建立起一套包括34000余项标准在内的科学合理且完备的标准体系。为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在零配件的系统化管理上,波音和空客联合制定了管理零配件的条码标准,科学有序地管理着两大公司将近100万种零配件,明显降低了飞机的全寿命成本。[13]

其次,社会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社会性知识,如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知识、关于道德和习俗的知识等,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在观点采择上能够在第三者的立场看问题,甚至能采择社会系统的观点;在内隐人格上,对人的个性的解释能够认识和探索个性更深层、复杂的原因;在社会习惯上,习俗来自于期望或社会规范,认识到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8]。因而可以说,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社会期望与规范的内容属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的组成。

再次,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对规则的认知发展规律。皮亚杰认为一切道德的实质在于个体学会遵守一定的规则系统。他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首先是关于规则的,包括社会性游戏中的强制性作用及成人制定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规则。皮亚杰认为,儿童五六岁以前,处于前道德阶段。然后到10、11岁期间处于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成人制定的,神圣而不可违背。自11岁以后,儿童处于自律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人们经过协商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表明,中小学生懂不懂规则、有没有他律与自律,正是青少年与儿童的重要区别。规则特别是道德规则在引导中小学成长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道德、法律的规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从德育工作实施来看,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密切联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纪律”正是对于道德、法律规则意识、规范能力养成的要求。《意见》还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见》在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更是明确了“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9]。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将“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因此,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相衔接,不可避免地需要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补充。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实现农村水电改革发展新跨越…………………………………………………… 田中兴(24.53)

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补充,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内容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来。依据上述道德、法律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关系以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的规则在青少年道德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将青少年道德、法律的规范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支持,将其作为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相衔接的路径。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 杜玫,詹丽峰.教育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第3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4] 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89-93.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全区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8-04-27].http://www.gxedu.gov.cn/Item/12921.aspx.

[6] 吴凤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18-03-22].http://www.gxedu.gov.cn/Item/4438.aspx

[8]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8-03-22].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9.02.004

[收稿日期 ]2018-04-28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2014AA004)。

[作者简介 ]胡咚(1985-),男,广西桂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钟慧容(1983-),女,广西桂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9)02-0014-06

[责任编辑 :江桂珍 ]

标签:;  ;  ;  ;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基于广西14个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