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对华投资的三次高潮_投资论文

新加坡对华投资的三次高潮_投资论文

新加坡在华投资的三次热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热潮论文,在华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新两国在血缘、历史和文化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需要借助新加坡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西方大跨国公司的良好信誉,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同样,新加坡也由于建立“外层经济力量”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和规模经济的吸引下,前来寻找继续发展的道路,只要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在中新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在华投资必将迅速、持续地增长,中新两国经济合作前景壮观。

新加坡对华投资概述

6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工业化的推动,并在70年代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进入80年代,新加坡的外向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需要转移到东盟其他国家和中国大陆进行生产。相对于东盟其他国家和中国大陆而言,新加坡有较丰富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依靠这些优势,新加坡企业可以在周围发展迅速的国家中发掘到许多商业机会,建立一个强大的“外层经济力量”,以解决自身经济步入成熟、国际市场狭小以及资源有限所带来的矛盾。另外,随着新加坡经济走向国际化,政府也积极地推动企业向海外投资,截止1990年底,新加坡公司已在海外投资了13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达37.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尽管目前新加坡在华投资占新加坡海外投资的比重很小,但由于文化和血缘上的关系,加上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新加坡企业投资的热点。

到1993年底,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达3122个,协议投资金额48亿美元(见表1)。目前新加坡已是中国的第五大投资者。回顾自1979年以来新加坡在华投资的历史,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两国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新加坡对华投资先后出现了三次热潮。

表1 新加坡在华投资(1979-1993年)

单位:万美元

年份 项目数 协议金额 实际投入金额 平均单项投资额

1979-1982n.a.3820n.a. n.a.

1983

6

1627n.a. n.a.

1984

25 6256 120 250

1985

62 75511013 121.8

1986

53 13741

1300 259

1987

53 69792163 131.7

1988

105 13663

2782 130

1989

78 11113

8414 142.5

1990

72 10349

5043 143.7

1991

175 14901

5821

85

1992

742 99655 12231 134.8

1993

1751295420 49004 114

总计

3122485075 87891 125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79-1994)

1、第一次投资热潮(1979-1984年)

1979-1984年期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各项法令、法规刚刚建立,引进外资工作还处于摸索、实验过程。与此同时,新加坡国内正在推行“经济重组”计划,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企业界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但由于新加坡经济还处于转型、调整期间,再加上受1981-1982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因此在这六年中尽管新加坡在华投资从无到有,逐年跳跃性增长,但投资项目依然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在1984年,新加坡政府领导的财团在赤湾原油供应基地公司投资540万美元,拥有其30%的股份,它标志着新加坡政府参与的公司涉足对中国投资。

在这一阶段新加坡对华投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基本属于资源指向型投资。目的在于利用中国大陆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成本,获取丰富的资源供应。这也是因为在此阶段新加坡企业刚开始向海外投资。

(2)出于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的考虑,乡土观念和亲情关系是他们向大陆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3)由于新加坡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已失去优势。利用公司过时的设备、已有的经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以建立一个企业内垂直的整体结构是新加坡在华投资重要出发点。

2、第二次投资热潮(1985-1988年)

1985年中新两国关系正常化,从而掀起了新加坡对华投资的第二次热潮。1986年10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开始实施,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充完备,法令、法规的逐步健全,审批手续的简化等积极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新加坡的对华投资。从新加坡的经济利益来看,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重组”计划的顺利进行。向海外投资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新加坡的投资者已开始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新加坡对华投资带有以下特点:

(1)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宾馆建设上,1986年尤为突出。如表一所示,1986年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少于1985年,但由于几个大的宾馆建设项目的缘故,投资总额反而上升了82%,达1.37亿美元。

(2)新加坡大的制造厂商开始对中国进行试探性投资,为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作准备,帕尔马集团(Prima)就在面粉业和饲料业上向中国进行了三个项目的投资。

(3)投资动机中“亲情纽带”、乡土观念驱动的色彩开始淡化。新加坡投资者此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市场指向型投资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4)投资地点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海南三省。这是由于血缘上的联系使新加坡投资者对这些地方比较熟悉,而且这三个省的投资环境也比较好。直到1993年,这种情况才出现明显的改观。

3、第三次投资热潮(1993年底—现在)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经过1989年的经济过热之后,1991年中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新加坡对华投资开始升温。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以及十三大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中国的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新加坡国内经济形势看,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外向型经济步入成熟。经济转向以建立“外层经济力量”,即积极谋求向海外投资为主要战略。为鼓励国民向海外发展,政府提出多项奖励政策,以减轻新加坡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营业成本和风险负担。同时政府直接要求实力雄厚的国有公司和法定机构向海外扩展,并以合股的形式带动国内私有企业向海外发展。

第三次投资热潮中新加坡对华投资的特点

1、投资地区迅速扩大

第三次投资热潮出现以来,新加坡企业对华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在此之前,新加坡企业对华投资大多集中在闽粤琼三省。到1992年底(如表2)新加坡企业在这三个省的投资占全部投资项目的47.2%和实际投资金额的48.1%。

表2 新加坡在华投资地区分布

单位:百万美元

地区 1994年 1979-1993年3月

项目数 比例

项目数

项目全部投资额 新方实际投资额

北京 9322.5

43(8.7%)

73(6.6%) 29(4.5%)

江苏 4510.9

26(5.3%)

49(4.5%) 23(3.6%)

广东 4310.4

89(18.0%) 199(18.1%)159(24.8%)

上海 4110 26(5.3%)

58(5.3%) 38(5.9%)

福建 4110 90(18.2%) 131(11.9%)81(12.7%)

山东 379 19(3.8%)

64(5.8%) 27(4.2%)

天津 235.621(4.2%)

73(6.6%) 41(6.4%)

辽宁 163.914(2.8%)

24(2.2%) 18(2.8%)

浙江 163.911(2.2%)

4(0.4%)

2(0.3%)

四川 153.65(1.0%)7(0.6%)

3(0.5%)

海南 8 1.932(6.5%)

75(6.8%) 68(10.6%)

河北 7 1.77(1.4%)17(1.5%) 7(1.1%)

广西 7 1.73(0.6%)46(4.2%) 13(2.0%)

河南 4 1 3(0.6%)6(0.5%)

3(0.5%)

湖北 4 1 -

- -

江西 3 0.7-

- -

山西 3 0.7-

- -

黑龙江

2 0.56(1.2%)12(1.1%) 6(0.9%)

南京 --

8(1.6%)11(1.0%) 6(0.9%)

其它地区 5 1.192(18.6%) 253(22.9%)117(8.3%)

总计 413

100495(100%) 1102(100%)641(100%)

资料来源:《UBS Global Reoearch》1994.11.

但近来传统的南方投资地点在新加坡对华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而一些北部沿海地区,如:北京、江苏、上海、山东、天津、辽宁、以及四川省已成为新加坡在华新的投资热点。特别是山东、江苏、四川,新加坡的投资增长尤为明显。这说明在新加坡投资者心中,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引导已变得比亲情纽带更值得重视。

2、投资行业趋于多样化

如表3可知,制造业和地产业是新加坡企业两个主要的对华投资领域。到1993年初,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就占新加坡在华投资全部项目的79.6%和实际投入金额的73.3%。养殖业(包括渔业、畜牧业)、服务业等只占全部投资项目和实际投入金额的20.4%和26.7%。随着我国对投资行业限制政策的放宽,机电、电子、精密仪器和运输设备行业等方面获得的投资日益增多。国内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对金融、房地产、零售、仓储、运输等行业的外商投资。

在金融服务业方面,随着中新两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新加坡在华投资数目的迅速上升,贸易性融资和项目融资的需求也相应扩大,促使新加坡金融机构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例如:华侨银行(OCBC)在上海、厦门、天津;华联银行(OVB)在深圳、成都;大华银行(VOB)在厦门和广州都设立了分支机构。而新加坡发展银行(DBS)、达利银行(TatLee Bank)、开普尔银行(Keppel)也分别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在服务业方面,自从中国对外开放地产业和商业市场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加坡投资者开始在此领域进行投资。例如:地下铁道控股有限公司(Metor Group)1984年在广州投资1.8亿新加坡元与中方合资建立综合性商业企业。

3、投资规模增大,前期投资企业进入增资阶段

从投资规模来看,1979-1992年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为130万美元,中小规模的投资占了多数。近年来,新加坡的大公司,尤其是GLCS,为了寻求高的投资回报率,积极扩大在华投资。新加坡工业园区项目的建设以及一批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引进,增大了平均投资的整体规模。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前期来华投资的新加坡企业大多收益良好,纷纷扩大其在华事业,从原来的短期性投资向长期投资发展。例如:随着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全部外销的企业国内销售比例增大,企业不断扩充生产规模,部分产品转向以占领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

表3新加坡在华投资部门分类(至1993年3月)

单位:百万美元

部门项目数项目全部投资额新方实际投资额

地产业及建筑类 58(11.7%)350(31.8%)

172(26.8%)

制造业336(67.9%)

503(45.6%)298(46.5%)

渔业/畜牧业 19(3.8%) 73(6.6%) 37(5.8%)

服务业

27(5.5%) 86(7.8%) 63(9.8%)

其它 55(11.1%)90(8.2%)71(11.1%)

总计 495(100%)1102(100%) 641(100%)

资料来源:《UBS Global Research》1994.11.

4、投资方式和投资动机发生变化

在投资方式上,合资企业占了大多数,近年独资企业呈增长趋势,而合作经营形式的投资则为数较少。产品大部分出口的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是独资企业的条件,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许多企业开始注意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为开拓在中国的产品销售市场,更多的企业希望选择拥有国内销售渠道的中方合作伙伴。以前那些提供技术合作、委托加工、补偿贸易等协作形式的企业逐步转为与中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合资形式。

从投资动机上看,首先市场指向型的投资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战略指向型和效率指向型投资成为部分新加坡大企业来华投资的首要动机,他们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中国市场作为公司区域或全球战略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在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全球性贸易战略”的引导下,希望通过对华投资,获得宣传效果和投资所带动的对华出口效应,扩大新加坡企业和产品在华的知名度。

5、新加坡——苏州工业园计划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与中国其它开发区不同的是,新加坡——苏州工业园计划特别注重于借鉴新加坡在小城镇管理、城镇规划、金融管理、运输管理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由于中新两国政府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新加坡——苏州工业园计划目前已成为中国的工业开发区中和新加坡在海外设立的工业园计划项目中最成功的一个,被视为中新两国合作的楷模。通过苏州工业园的建立,一方面使新加坡企业可以利用它作为一个跳板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使新加坡政府和企业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加坡投资者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投资者之一。正是由于苏州工业园成功的示范效应,目前已有12个新加坡工业园项目在华设立。这些工业园的创立,为新加坡在华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动向

改革开放16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无论在规模还是投入金额上,不仅与新加坡在亚洲和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且港澳、台湾、美国、日本在华投资相比也相差甚远。到1993年底,新加坡在华实际投入4.44亿美元(新加坡政府统计数字),比上年增长57.1%,也只占新加波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7%, 列第十位。 远低于在马来西亚(占16.5%)、香港(占14.28%)、美国(占6.62%)和新西兰(占5.3%)的投资。新加坡在华投资的潜力极大。

1、中国仍将是新加坡企业的投资热点

尽管1993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的金融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新加坡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华投资“慎重论”的观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育,国民经济逐步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外商投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体系正逐步的建立,国内经济开始稳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加坡工业园项目的带动下,或单独、或在各大经济团体和银行的组织下,来华进行投资环境的考察,显示出对华投资浓厚的兴趣。另外,随着新加坡大型企业来华投资的增多,给先行投资企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的中小企业也不得不追随客户,纷纷来华投资。新加坡在华投资将会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投资战略进一步向进攻性方向发展

近一两年,新加坡在华投资战略逐渐向进攻性方向发展,投资地区由原来的闽、粤、琼逐步向北方沿海地区和内陆推进;投资主体由个体发展到行会、集团为主的大规模投资;投资年限由原来的两三年短期投资转为一、二十年长期投资;投资层次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进入中国。这种进攻性战略明显是针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和规模经济而来的。今后为抢占中国市场,进攻性投资战略还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3、投资结构将趋于合理

我国为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于国内急需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今后投资于这些行业的外资项目将一律享受较高优惠政策,而不受地区限制,即使在内地,这些行业的外资项目也能同样享受沿海及特区的优惠政策。同时,为了吸引西方大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引进高技术,我国将强调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外商开放国内市场,对于高技术、大型生产项目将不限制其内销比例。这些产业倾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加坡工业园项目的带动,将提高新加坡在华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促使其投资结构与中国的产业政策相吻合。

标签:;  ;  ;  

新加坡对华投资的三次高潮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