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论文,道德论文,素质论文,法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2)11-0048-003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从认识基础、实践过程、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途径方法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反映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的本质、必然联系、特点及发展趋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把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1](P16)这一论断,指出了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及其培养的本质认识。
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这一本质认识,首先来源于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内涵及其关系的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方向和纪律。因为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特殊性,是决定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目的和方向的特定品质”。[2](P298)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基础,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其核心问题是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和奉献精神。法律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基线和保证,是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的能力的高度统一和综合体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各要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而法律素质培养能够促使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形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观念的完善,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
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这一本质认识,奠定了我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重要性及其功能的认识基础。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思想道德和法律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处处规制大学生的行为。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能够培养大学生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良好品质,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及其培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培养的任务。1985年8月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6年3月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该通知的意见中指出,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纪律、道德教育,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应当肯定成绩,稳步提高,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和“法律基础”课等。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申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本世纪初,我们党提出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治国方略。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次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特别值得总结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基础上,2005年起开始合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育定位上把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提升为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教育,并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视为其根本任务。该课程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大学生思想认识逐步转化、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的目标层次,以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和培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必须把党对青年一代的希望与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相统一起来
我们党对青年大学生寄予厚望,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历史任务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P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这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正是二者的一致性,才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目标明确并能收到实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树立自立意识、竞争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树立民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树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理念,树立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上述目标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一切有志青年的愿望,因此,经过我们的培养,广大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他们会认识到党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我们相信,广大的大学生会做到党中央所希望的那样:“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3](P29)
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对人才素质与培养的要求为指导
改革开放初期,在毛泽东“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方针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要求,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本世纪初,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任务,提出了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出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的建设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对人才素质与培养的要求,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的目标、任务、内容,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任何偏离这一科学指导的想法、做法,都会给我们的培养带来困难和损失。
四、必须运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自身特点的途径和方法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努力优化校园环境,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的合力,克服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培养方法单一化,以及培养环境远离学生生活等问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养成中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法制观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还应该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真正有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接受检验。要引导学生对已有的思想道德与法律观念进行梳理和反思,让他们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出发,重视自身的体验,使其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操守和法制观念,在体认、践行道德与法律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