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农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上海城市农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上海市都市农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农业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8107(2000)03—0027—05

21世纪,伴随着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建设,上海将发展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其地域范围农业的功能、结构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实现由单一的生产性经济功能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向以生产性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等多种效益合理统一、满足现代化都市区域多样化需求为特征的都市农业的转变已事所必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传统农业相对成为弱质性的产业部门。近年来,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地位,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腾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上海市在现代化都市农业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如农业功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定位等,会给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主体功能定位

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由于其所处区位环境的特殊性,不仅要强调为大都市区服务的、特定的农副产品商品生产功能,而且要强化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注重于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等多种效益的合理统一。上海市郊区农业实现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首要的,也是关键的一点是必须实现主体功能的转变。立足上海市这一特定的地域背景、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结合都市农业服务城市、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需求的一般功能要求,笔者认为,上海市未来都市型农业主体功能应具体体现在:(1)为城市提供新鲜、质优、洁净的乳、肉、蛋、禽、菜等副食品功能。按照一般规律,都市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承担的生产功能将处于相对弱化的趋势。生产功能不再是都市农业的主要目标,而只是生态、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的附属功能。但是从上海实际来看,目前正处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阶段,由于对郊区农业的副食品生产功能依赖惯性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性经济功能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持续一段时期。另外,为适应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鲜嫩、高档、特色和不耐储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靠郊区基本维持自给。(2)充分利用都市农业洁、净、绿的特点,建立起人与自然、城市地域景观与农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聚落环境,使农业起到改善都市区生态环境的功能。从大都市区范围来说,上海市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可以概括为:一是改善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是通过在城市化地区增辟城市绿地、农耕地等措施,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从而达到改善市区小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二是调节城市周边广大农区生态环境功能。主要表现在沿海防护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屏障功能、沿江沿河防护林带对水源保护功能和森林公园、农田林网化等对农区水土气的综合调控功能。(3 )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是都市农业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传统城郊型农业的显著标志。它的基本内涵是:以满足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目标,以大都市区范围农业为依托,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融劳动、观光、科研、品尝、操作、游乐为一体,变农业为城市居民必要的劳动生活和美的享受[1]。近年来, 上海市以社会文化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已经开始尝试开发,如南汇的桃花节、长兴岛的桔乡游等农业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马桥设施园艺场等一批融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开发区正在投资兴建。今后,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市郊农业的休闲旅游观光、劳动锻炼、文化教育和农业高科技研究等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更加突出。(4)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农业的建设,上海市将逐步发展成为立足华东、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产品贸易中心。对内,借助于其区位优势,发挥对周边地区农业示范、辐射、导向功能,促进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的发展。对外,上海是全国农产品和农业先进技术进出口基地和窗口,为兄弟省市提供中介、咨询、信息服务。

2 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

2.1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的一般特点

现代化都市农业是传统农业在大都市区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受都市势力影响,并伴随农业现代化而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在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方面具有其创新性。

2.1.1 产业结构市场导向性显著 直接服务于城市, 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为主的目标取向决定了都市农业是一种紧密依附于城市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农业。作为生产经营者,必须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并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数量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随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2]。 市场需求对都市农业结构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1)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决定了都市农业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的结构状况;(2 )市场消费需求水平的高级化,决定了都市农业产品生产的优质、特色化;(3)适应城市居民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及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都市农业突破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向生态功能、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的开发。

2.1.2 经营主体多元化 由于都市农业在资源条件、市场条件、 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其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相对较高,相应地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高于传统农业,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城市工薪阶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被吸引到农业领域,农户、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齐同办农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农业经营的企业化不断完善,在以上各种类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之上还出现了合作制、股份制等更为复杂的混合形式。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对于都市农业多元化良性投资机制的建立具有深远意义。

2.1.3 生产规模化和分散化并存

大都市区包括已城市化地区和未城市化地区。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已城市化地区,由于地块多呈分散零星分布,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主要通过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小面积的农地上创造高的生产率和农业产值。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并存的是城市周边地区(未城市化地区)规模化、集团化农地经营。未城市化农业地区的农业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其区内农用地的连片集中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基础,而各种土地集中政策的实施则进一步加速了经营的规模化。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的代表性的农业单位组织形式有“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农场”、“规模养殖场”等。

2.1.4 经营一体化

农业经营一体化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了拓展经营空间而与其相关联的非农产业走向联合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营一体化改变了农业“动植物生产”的狭隘意义,使现代农业成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融二、三产业为一体的超农业复合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农业,都市农业在一体化经营组织上有其先进性和独特性:一方面,从企业联合范围来看,由于都市农业是都市产业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产经营者更注重与城市地域相关企业的联合,把都市农业与城市相关二、三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从企业联合的范围来看,随着都市农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相关企业不再局限于加工、运输、销售等传统经济部门,而更多地转向旅游、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多元化部门。

2.2 上海市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调整思路

2.2.1 依据上海市农业发展现状基础及未来都市农业功能要求,农业结构宜作如下调整:

2.2.1.1 从大农业角度, 继续调整种植业和牧渔业的结构比例关系,积极拓展林业比重。近年来,虽然上海市针对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使牧渔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种植业与牧渔业的产值比达到1∶1.34,但从目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来看,副食品的供给缺口仍然很大,与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况且,随着现代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向乳、肉、蛋、禽等副食品为主的进一步转换,牧渔业产品的需求还会持续增加,因此,继续扩大牧渔业规模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与种植业在用地上存在较大的冲突性,林业一直是上海市农业建设的薄弱环节。以人均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为例,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绿地为1.33hm[2],上海市不到0.002hm[2],森林覆盖率德国为27%,日本68%,而上海仅为7.2%, 这与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环境要求极不适应(注:吴永兴.上海市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规划研究.上海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编,1999—06.)。因此,积极拓展林业比重, 强化对大都市区的生态调节和改善功能,是上海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今后,要将林业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按照“林果花草”并举发展的原则,抓好环城林带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森林公园建设、观光农业建设、楔形绿地建设、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农田林网化等工程,使上海市生态指标有较大的提高。同时,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步伐,使林业逐步成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产业。

2.2.1.2在种植业内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比重。1998年,郊区种植业内部产值构成为:粮食作物产值约占40%,一般经济作物占10%,园艺作物占50%;种植业用地结构为:粮田占70.0%,常年固定菜田占7.1%,奶牛饲料地占2.8%,其它经济作物占20.2%(注: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农村统计年鉴.1999—08.)。从总体上讲,粮田面积比重过大而效益产值低下是种植业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适应都市农业结构高级化要求,市郊种植业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设施化经营,提高粮田单位面积产量,保持粮食生产近期的相对稳定;逐步缩小粮田面积,扩大油、瓜、果、菜、花、药等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生产规模,提高种植业总体经济效益,同时保证对城市市场的多样化供给。

2.2.1.3 从产品结构来看, 积极推进数量型生产向品种型生产的转变,对一些竞争力差、易从外省市调入的一般性农产品要逐步缩小生产规模,注重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名、优、特、稀、新农产品,不断提高副食品的供给水平。同时,注意对初级农产品加工、包装,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2.2 生产经营规模的调整

目前上海市郊区传统的一家一户小规模承包经营仍占有相当的比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它成为发挥农业规模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的一种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农业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市郊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特征。上海市大多数农地连片集中在城市化周围地区,具有规模经营的优势条件,而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乡镇企业及城市二、三产业的转移则促成了规模经营外部条件的成熟。实践表明,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专业大户承包、创办合作制农场和服务队经营等适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可逐步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引向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应避免“归大堆”现象,它不是简单的土地和劳动力空间的集中,而更注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制。除种植业外,畜禽养殖业方面,在现有规模化水平基础上,继续加快农户分散饲养向养殖场规模化饲养的转变,并且严格控制郊区的畜禽业养殖密度,逐步形成以生产基地为依托,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场为主体,科学、卫生的饲养格局。

2.2.3 业态的调整 打破传统农业界限, 加强同农村及城市地域二、三产业的联系和融合是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上海郊区农业经营领域不断向非农产业拓展,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走出了特色发展的路子。它们以企业为龙头,以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为主要内容,一头稳定生产,一头向市场延伸,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直接连接起来,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经营相脱节的矛盾,而且通过产供销的衔接,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克服了农民收益少、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目前,郊区已建成一批以大江股份有限公司、大盈肉禽联合公司等为代表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300多家。 随着未来都市农业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农业企业将同更广域、更多部门类型的企业发生联合,农业一体化经营形式将进一步复杂化、高级化,相应地农业经营领域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拓展。因此,在完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之上,继续推进农业向其它产业渗透,形成新的农业边缘产业及其相应经济增长点将是上海市农业一体化经营的主要方向。特别是,顺应都市农业生态、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的趋势,农业企业应积极同城市旅游、房地产、餐饮、文化教育等产业联合,利用已有的动植物资源优势,结合旅游景点,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的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基地,满足城市居民体验田园乐趣、休闲观光需要。同时,通过发售门票、食宿服务、游乐收费、推销土特产品等获得经济收入。另外,应加强与科技部门、信息产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大都市信息、科技优势,发展高科技农业园,使之成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学术交流的场所。

2.2.4 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调整

农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是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专业化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上海市未来都市农业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日益发展,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当前,郊区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调整应集中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内容的拓展。从近期来说,主要是由产中向农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延伸,重点完善生产资料供应、优质品种供应、农产品精深加工、运输、市场销售、市场信息咨询等环节的服务内容。从长远发展来看,着力科技服务、市场服务、政策服务、资金信贷服务四大内容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组织体系的建设。建议成立一个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县乡村各级组织为依托、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有机服务组织体系,并逐步实现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的网络化。

3 空间布局

80年代末,按照城郊型农业建设要求,上海市农业布局的大致情况是:近郊地区(即现在的闵行、嘉定、宝山、浦东四区)为副食品基地集中区,分布有80%以上的蔬菜地和51%的畜禽大中型基地。中远郊地区为一般性农区,以生产大宗粮油为主。淡水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崇明、南汇、奉献、滨海滩涂及青浦西部湖网地区。近年来,由于中心城区面积逐步扩大,近郊农业用地被大片占用,一些副食品基地被迫向中远郊地区转移(注:吴永兴.上海市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规划研究.上海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编,1999—06)。今后,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进一步变化,市郊农业在布局上相应要作大幅度调整,与未来多核心、多层次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相协调,上海市都市农业在空间上将表现出近、中、远郊结构功能渐次的格局。

a.近郊生态、休闲农业区 大致位于已城市化地区隙地及外环线两侧5km地带,包括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部分地区。 该区域靠近中心城区,在交通、信息方面联系的便捷性,应着重发展城市绿地、环城林带、蔬菜、花卉、果园、植物园等园艺性、观赏性较强的农业类型,主要体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功能,为市民不定期休闲、游乐和体验农业提供场所。以土地节约利用为特征,生产经营形态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设施化、立体化和工厂化。地域形态上,由于城市化水平高度发展,农地与城市区、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包围、错落分布。

b.中部环状基地密集区 包括嘉定西北部、青浦、松江、奉贤、南汇、金山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应突出都市农业的副食品生产功能,通过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地开发建设,稳定地向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副食品和保证农民口粮的部分自给。生产经营上,积极采用现代农业科技,以规模化为基本生产方式,以专业大户、合作农场、规模化养殖场、产加销一体化公司为组织形式,搞好农业产业化,着重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按照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内各基地布局可考虑:(1)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基础较好的西部,包括松江、金山、青浦三区县耕地的大部分和嘉定区的西北部;(2 )耐储运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青浦、南汇两县;(3)由于东部是市区和浦东, 西部是淀山湖和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畜禽生产基地受环境条件限制,布局重点应放在南部地区,包括金山、奉贤、南汇三区县和松江、青浦两县南部。

c.远郊综合农业区 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浦东新区、南汇、奉贤、金山的滨海地带和松江、青浦西部的湖网地区。该区是上海市都市农业开发后备区,以发展综合性、多样化农业为方向。今后的建设重点是:(1)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海滩涂资源和河湖资源, 发展淡水养殖,进一步扩大水产养殖基地规模,继续巩固本区域对城市水产品供给的主体地位。(2 )在均衡稳定地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保证农民口粮自给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善生产经营条件、调整种养结构和产品结构,稳步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3 )依托崇明、横沙、长兴三岛高标准、无污染的环境资源条件,大力开发优质、营养、安全、特色、无污染绿色食品,尽快将三岛建设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绿色食品基地。(4)以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海岛自然保护区、淀山湖湖区风光、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滨海农业自然风光等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适当发展远郊旅游农业,使它成为上海市远郊旅游胜地,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1999-11-15;修订日期:2000-06-11

标签:;  ;  ;  ;  ;  ;  ;  ;  

上海城市农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