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状况评价与刺激需求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消费状况评价与刺激需求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消费现状评价与拉动需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需求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1999)11—0050—03

改革20年来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的许多重大变化中,也许最易观察到的变化当属消费生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真正内涵在于由接受型消费向选择型消费的转变,现在没有人再把消费简单地看作是社会再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是把它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一个构成完整社会经济循环系统的基本要素,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谁决定谁、谁被谁制约的绝对关系,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决定、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各自发挥作用的强度及其变化,则是受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而发生一定强弱关系的变化。经济学认为,消费应当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两个部分,从一般意义上讲,生产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是初次拉动或基本拉动,而生活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才是最终拉动,本文将讨论生活性消费的现状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其表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无法赶上消费者以数量占有为特征的快速膨胀的消费欲望,于是连续出现的抢购风尽人皆知;而今,经济的发展使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能力足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可以说,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基本生活状态已经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是,生活质量,如“质”的满足、情趣的满足、生活的协调性、生活的品味等与这些国家相比,却是相差甚远。

二、何为今日消费

首先看一组数字: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三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刺激经济发展和扩大消费,但居民储蓄不减反增,1998年末存款余额高达53407.5亿元,增长17.1%,居民储蓄增幅创7年来的新高。但是,1998年的消费品市场并不乐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在29155 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价格下降因素,市场实际销售增长为9.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家为拉动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虽然扩大投资政策本身的时滞性,会对政策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可以肯定需求不旺是拉动需求的最大障碍。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今日之消费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对经济调控方式的改革;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逐步成熟和理智。消费已经逐步成为制约生产并独立于生产的自主行为,消费者开始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自身的特定条件来理解需求和实现自身的消费。所以用投资来调节需求,调节消费方向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不具备了,因此,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动向,选择合理的消费政策,当是今日调节需求、调节消费的首选。

三、消费心理对个人资金投向的引导

“拉动需求”既要通过加大产业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更要通过扩大消费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而如何扩大消费,则取决于消费者个人货币收入的最终投向,这一投向的基础是消费者一定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行为选择。

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而言,当人们已经实现小康或正在迈向小康之时,消费者对个人和家庭未来的关心,已经大大超出对当前生活的关心,因为,现代消费者对当前生活的满足程度已经大大提高,“雪中送炭”型的消费需求已大大减少,而“锦上添花”型的消费普遍存在,对生活质量,生活情趣,生活格调的追求已成主流,由此,消费者更加关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而消费者对未来的关注是以个人或相关群体当前条件和认识为基础,对未来的一种估算和预测。这种估算和预测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判断力,而当前的社会现实又是影响甚至决定消费者判断力的基础。

从理论上分析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消费者对自身和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那么,他就会或敢于扩大现期消费,而较少顾虑未来;二是,消费者低估个人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给自身带来的利益,那么,他就会减少现期消费而加大储蓄,以期创造一个想象中的、理想的未来生活环境,所以,这种判断就成为消费者压缩现期消费,增加储蓄的心理基础。

从当前实际状况分析,由于整个社会刚刚步入市场经济,虽然,人们对竞争、市场经济、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于社会等有了相当的认识,但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内涵,对自身如何从社会、工作和生活诸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等,尚不能完全表现出积极主动的适应状态。比如,人们对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岗位的变动,对个人及家庭收入的波动,对生活中商品化率大幅度提高,对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提高和学习等,总有不适应、不习惯和措手不及之感。加之,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一整套相关制度、法规、条例、法律还不能完全协调、配套,并使之完全有效的运转。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快速转型时期,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和相关保障体系并不成熟,因此,完善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还尚待时日,所以,当前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制度;行之有效的再就业管理制度;职工退休、养老及特困户的救济;医疗保障制度等,以及住房商品化的快速推进和由于人们对知识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等多种因素,形成教育、培训费用的猛增,等等,这些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与关系个人和家庭直接利益相关的诸多因素,对人们的现期心理和预期心理的冲击是极强的,特别是习惯于平稳的东方人心理,对此更有茫然之感,因此,作为普通人的消费者,其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就是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为自己和家庭营造一个能有更多主动权的未来,而这种主动权的基础就是一定的物质条件或货币积蓄。所以,国家六次降低利息,而无法撼动近6万亿的储蓄存款, 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看,当消费者无法对与自己或家庭关系极为密切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准确判断时,防御性心理则成为支配其现期行为的主导,即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来应付并不明朗的今后。而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方针的基点,就是扩大消费者的现期消费(这里不讨论生产性投资问题),并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当前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与此大相径庭。所以说,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即提高消费者的预期心理值是转换消费者当前心理倾向的重要调控手段。

四、建立消费“三条线”的基本构架

由于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已经明显拉开,进而,居民的消费状态也已形成较大的差异,对此,在对需求进行政策性引导之前,必须形成明确的三条基本线,以此来确定相应的消费引导政策。这三条线的基本界定为,不足人口10%的特困户,10%余的最富有者以及80%左右的中间层(包括小康水平的接近者和超出者等),具体是:

1.基本生活的保障线。这是指对城市特困居民最低生活补助、对失业者的生活救济、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补助等。这部分人口数量不多,但影响极大,虽然他们本身的需求强度并不大,但是,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对整个社会消费心态的稳定和扩张有重要作用。因此,启动消费的各种引导性政策,都必须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为基础,如果不能建立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其影响的不仅仅是困难职工本身的生活消费,而且会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很强的心理冲击,并制约他们已经具有的现期消费能力。

2.主体消费的中轴线。这是代表我国80%左右中等消费水平的广大居民,虽然,他们中单个消费者或其家庭的消费能力并非很强,但其巨大的数量群体,使其成为我国消费的主体。这部分消费者属于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或较为富裕,而且手中多有积蓄,他们最希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启动内需,拉动消费的主体应是他们,因为,他们既有迫切的心理愿望,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货币支付能力。所以,各种引导性消费政策的目标,也应当指向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启动消费政策的力度和对自身带来的利益,以激发他们已经形成的提高自身消费水平的心理欲望。可以说,中轴线的走向是能否拉动需求的基础。

3.超高消费的发展线。这是我国最快富裕起来且最富有的群体,虽然其中的每一个体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总体人数不多,所以消费总量有限。但他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带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对消费的启动有引导作用。

总之,应当说,稳定保障线,启动中轴线,利用发展线是从消费领域探讨拉动需求的基本思路。

五、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社会环境

扩大消费,从现象上看,虽然是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独立行为,但这是消费者对周边相关环境判断后的抉择。因此,必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社会环境,具体是:

1.加快推进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各类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为了消除影响居民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未知因素,形成整体稳定的社会心态,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均采用建立各类保障体系的做法。在我国应当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应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各种基本保障制度的建立,绝非只是为了对困难户的保护,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整个社会心理稳定性,特别是预期心理稳定性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谈及拉动需求,才能使消费者敢于扩大现期消费,甚至举债消费,也才能使各种消费引导政策或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2.转变企业的经营观念,改变以数量、品种为基础的商品经营观念,形成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础的经营观念。

3.提高消费者素质,形成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4.出台引导性消费政策,形成“适度消费为主,超前消费为辅”的消费思路。

总之,从消费心理的角度考察拉动需求的问题,首先是完善宏观政策及相互间的协调;进而,建立和形成激发心理欲望的市场营销环境。这是实现拉动需求的两个基本步骤。

收稿日期:1999—09—02

标签:;  ;  ;  ;  

消费状况评价与刺激需求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