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运输业的战略措施:加快内河航运发展_航运论文

振兴运输业的战略措施:加快内河航运发展_航运论文

振兴交通运输业的战略举措: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河论文,运输业论文,航运论文,举措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十几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其它产业相比较则发展缓慢,至今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在总体上继续扩大交通运输建设规模,另一方面,要在建立合理的运输结构上下功夫。这点对于我国目前来讲更加重要。我国的运输业目前结构很不合理。从我国交通运输业总体来看,运输能力不足,运输需求旺盛,客货运输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从各种运输方式来看,情况并不完全相同。铁路、民航和海运紧张,尤以铁路最为突出,而内河航运的潜在优势和运输能力却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呈现萎缩趋势,成为在国民经济中极为薄弱且在交通运输业最为薄弱的环节。内河航运与铁路一样都是大宗、中长途货物运输的有效运输方式,在很多地区,其货流方向也是一致的。而且,内河航运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具有投入少、产出高,成本低、能耗低,占地少、运输潜力大等明显优势。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运输需求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利用内河航运潜力,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将是振兴交通运输业的一个关键。

运输业的发展规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及其增长;二是运输能力的大小及其增长的可能。内河航运发展缓慢的原因也同样是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从宏观上来看,几个综合性问题长期处理不当,是影响内河航运发展的直接原因:

1.生产力布局问题。内河航运货源不足,与长期以来对沿江工业布局注意不够有关。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沿江工业布局,重视水资源对解决运输问题和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美国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有87%位于河边,其中大多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水系两岸,匹兹堡附近俄亥俄河支流上有10多座大型钢铁厂,享有“钢铁走廊”的美称;还有密河下游靠近新奥尔良集石油、化工、冶金为一体的新兴“工业走廊”;墨西哥湾附近的“化工走廊”等,都是利用了廉价的水运和取之不尽的水源。不难看出这种合理的布局是美国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结果和杰作。

我国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度与密西西比河相当,水量大体是密河的两倍,完全具备布置大量加工工业区的条件,可惜的是沿江所设工厂寥寥无几,长江干线目前的货运密度只相当于铁路全国平均数。其原因在于过去对工业,尤其是大耗水工业,需要运输,而且需要大量生产、生活用水认识不足,许多工厂设在缺水地区。我国北方有188个城市缺水,占北方城市的78.6%;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我们十分重视的时候了。其次,工业生产所必须的交通条件,我们过去只盯着铁路,人为地加大了交通紧张的局面,造成铁路负担不了,水运能力却大量闲置。再加上铁水比价扭曲,以及工厂建铁路专用线时国家一次打入建厂投资等政策因素,问题就更加严重。

随着我国不少城市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重,及沿江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沿江设厂的优点将会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我们期望在工业布局调整时,提倡沿江设厂,合理利用水资源。

2.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最大综合效益的问题。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往往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航运、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一般说,开发一条河流,这些功能都能得到一定的发挥,但具体分析,它们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以水电和航运为例,如在规划和设计时考虑了整体优化,则工程建设后,既可以尽可能地多发电,又可渠化河流取得尽可能大的航运能力,从而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但是如只追求某一功能单方面优化,比如只要求水电投资最省,发电量最多,则水坝修筑得愈窄、愈高就愈有利,而这将使航运的过船设施难以布置,航道通过能力受限,航运投资增加、效益下降,甚至断航。过去在水资源开发中,这种重视水利、水电,忽视航运的现象严重存在,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碍航闸坝。据1985年统计,全国共有碍航闸坝2510座,其中通航河流上就有1320座。造成一些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通航河流断航,给内河航运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

3.综合运输规划问题。在综合运输网中,我们对铁海联运利用较好,而对铁江联运则考虑不足。一是对建设与河流垂直交叉可以组织铁水联运的新线路重视不够。如西安—安康线,若上与延安—榆林线接通,下与汉水、湘江连通,可以成为又一条北煤南运的大通道,但迟迟未能列入建设计划。又如内昆线,可以成为云贵磷、煤进入长江的又一通道,也一直悬而未决。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二是铁路200公里以内短途运价从1984年起提价,目的是使大量的短途运输货物从铁路转入公路,但铁水联运中的铁路短途也一律加价,这就增加了联运的运输成本,妨碍了铁水联运的发展。三是过分强调了直达工厂的铁路专用线建设,对货主码头及港口后方配套的铁路建设则重视不够,造成很多企业建在水边却不利用航运,如珞璜、汉川、九江等沿江电厂,发电用煤全靠铁路运进。

以上分析的只是影响内河航运发展的一方面原因,而运输基础设施的落后则是更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运输方式的作用,都是实现客货在区域之间的位置移动,为此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现代运输业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装备基础之上的,因此,由技术装备所决定的运输能力的扩大,是运输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水运而言,港口、航道、船舶是构成水运系统运输能力的基本要素。由于国家对内河航道长期以来投资很少,与铁路相比,不成比例,致使许多内河航道、港口仍处于自然状态,航道标准低,航行条件差,高等级航道少,重要通航河流干支不能直达。内河港口泊位少,装卸工艺落后,机械设备陈旧,多数靠人挑背扛进行装卸,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从内河船舶来看,问题也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船舶吨位小。我国内河运输船舶平均吨位仅100吨,而美国、德国等国为1000吨以上,俄罗斯为1300吨左右。我国内河船舶平均吨位不及上述各国的十分之一。船舶吨位小,表明技术水平落后,效益很难提高。二是船型、机型复杂,老化严重。我国的内河船型、机型多种多样,其中老旧船型仍占相当大比例,一些50年代、60年代船舶仍在营运,技术状况很差,而且老旧船舶能耗高,安全性差,维修管理不便,致使经济效益低下,其综合指标吨船年产量为1.55万吨公里,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此可见,要想改变内河航运的状况,充分利用我国极为丰富的、居世界前列的内河航运资源,发挥内河航运有形的和潜在的优势,以缓解运输业的紧张局面,必须从多方面着眼:

第一,建议国家对内河航运采取切实的扶持政策。要象重视铁路一样重视航运,要象开发水电一样开发航运,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要有大的动作。(1)投资政策对内河倾斜。提高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关键要增加投入。内河航道建设属国土整治范畴,干线航道跨越省区,面向社会,是国家运输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河航道应该和铁路线路、沿海港口及水利枢纽一样,列为交通、能源的建设重点,大大加强国家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多渠道开辟航道建设资金,如可以增收水电附加费,“以电助航”,即在现有水电售价的基础上,加收航道建设附加费,专门用于航道开发及水利枢纽中通航设施的投资;开征地方性航道建设资金,是加强地方航道建设的措施之一。至于费率的高低,不能一刀切,要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水运条件的优劣来确定,水网地区,经济条件好,有承受能力,可以更快地发展,费率可以高一些。总的原则是以不使地区货物运输的流向发生“弃水走陆”为原则;鼓励地方和货主建造码头,企业组建船队,实行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2)国家建设安排上要统筹兼顾。今后生产力布局要贯彻沿江布局原则,既有利于工业企业生产,又可为内河运输提供充足货源,随着今后航道的建设,大型船舶或船队的投入,提供充足运力,会使两者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综合运输网布局中,应多发展与航道垂直交叉的铁路新线,合理引导联运。只有航运难以满足需求时,才发展与水路平行的铁路。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加速航运现代化。要努力提高航运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正确处理航道、港口、船舶三方面的关系。关键要建设以千吨级航道为骨架,300~500吨航道为基础的内河航道网。船舶是港、航、船三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在一定的航道条件下,提高船舶的技术水平,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船舶的技术进步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开发新型高效率、低油耗船用柴油机,以改造现有船舶;其次在研制新型运输船舶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地继续发展分节驳顶推运输;第三要发展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运输船,以及各种散装自卸、滚装等新型船舶;第四,内河客运要向高速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快港口现代化的进程,提高装卸的机械化程度,尽快结束肩挑人扛的时代。

第三,加强综合管理,深化体制改革。根据《水法》,切实加强江河水资源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为避免兴一利废一利的状况,在体制上不能“九龙治水,群龙无首”,国家应尽快成立“水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统一管理,协调水利、能源、交通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水电水利和航运的矛盾,保证航运的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航运资源配置方面的调节作用。不可否认,内河航运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高度出发,生产要素的流动会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这是客观规律,内河航运也是如此,再加上正确的计划导向,内河航运的发展应该是前途光明。所以在运输经营上,要进一步放宽搞活,放开经营,建立统一开放的航运市场;在运输价格上,要逐步放开,在条件尚不成熟前,将目前的国家定价改变为交通部制定行业保护价,再据发展情况,全面放开,使航运在竞争中求主存、谋发展。

随着中央“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的重要战略决策的实施,在东起上海西至重庆的长江两岸,城市开放的数量、规模将会迅速扩大,沿江城市的种种优惠政策正在吸引大量的内外资金和新的工业、金融、商贸等项目,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指日可待。珠江、黑龙江、澜沧江等沿江经济,也会随着沿海、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而繁荣起来。这就为内河航运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机不可失,我们应该尽快对内河航运建设有大的动作,以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总之,要使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到2000年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内河运输作用,是交通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标签:;  ;  ;  ;  ;  ;  

振兴运输业的战略措施:加快内河航运发展_航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