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_经济建设论文

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_经济建设论文

论社会发展与人发展的辩证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包括众多内容,而研究社会的发展,是它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与人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人,就不能构成社会;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同样,如果人离开社会,就不能生存。人和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社会发展与人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互相转化的。归根结柢,研究社会发展与人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

社会发展与人发展的共性、个性和统一性

在现代社会科学看来,社会是个活的有机体,它内在地蕴藏着社会与人的有机构成,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社会与人有着同一性,又有不是完全相等的差别性,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无论社会还是人,都必须求发展,把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这是共同的,没有任何例外的。一切停滞、封闭、僵化、倒退,就会处在落后状态,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于社会与人如何发展,以及对发展的要求、内容和方法,是各有特点和个性的,不能简单地片面地混同起来。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把社会发展摆到重要位置,否则,就会受到很大制约,不能持续发展经济。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重视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特别是人口、环境、失业、贫富悬殊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从而造成冲突激化,以至地区战争等,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目前全世界有13亿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15亿人无法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每年有1300万到1800万人死于贫困,远远超过战争造成的死亡。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60年代,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富人和20%穷人收入相差30倍,现在已高达150倍。发展中国家的1/5人口忍饥挨饿, 1/3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尽管世界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人均产量却在下降,因为人口增长太快。世界劳动人口28亿中,大约8亿人没有固定报酬,1.2亿人长期失业,7亿人半失业, 即维持不了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 60年代,5%已属高失业率,现在超过10%已属平常。25 个世界发达国家的总失业人数已达3500万。在未来的10年内,全世界将因人口猛增,至少需要再增加10亿个新的工作岗位,失业问题将日趋更为严重。这不仅增加国家负担,也使社会上两极分化更尖锐,因而失业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定时炸弹”。贫穷一天不消除,世界就一天没有安定。要解决失业,“向贫穷开战”,就需要调整目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力搞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升到新的台阶。

新中国成立46年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上升到世界的第8位,以不到全球7%的耕地,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文化教育科技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工业化程度低等原因,从多个角度加以综合比较,中国仍然属于低收入发展中的国家。例如,中国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938亿元,按当年官方的平均汇率换算为4586 亿美元,居世界前10位。可是,按人均计算还不足400美元,居世界的后列。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在新的发展时期的基本制约因素。今后十多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人口负担、就业压力、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趋于紧张。因此,经济越发展,越是要重视社会发展,越加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和意义、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社会发展是以人为立足点、又以人为归宿,是依靠人、为了人的。社会发展包括广泛的内容,它的着重点是人口,就业,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社会保障,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民主与法制,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体社会保护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能力的发展,即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能力发展。它以生产力为起端,最终又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增强“人化自然”的力度和广度。

人的发展还表现为人的需要发展。这种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不同需要,有目前和长远的需要、局部和整体的需要。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和社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我扬弃”来实现的。客观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大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决定于人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扬弃旧的自我,创造新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各有特性、个性,但作为社会活的有机体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社会与人的辩证统一,来源于人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把社会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社会便处在客体的地位,而人则是主体;而把人作为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对象,人就变为客体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界限是确定的,又是有两重性和变动性的,在社会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出现与社会的出现总是同时发生,因而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即使是个人的活动,也是社会活动。所以,“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说明人的自然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社会发展与人发展的有中国特色途径和主要内容

大力推进社会与人的发展,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在不同国家,采取的措施、要求、内容和途径是各有特色的,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机械地照搬。社会与人的发展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次,即整个社会与人类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社会与人的发展,各个方面问题的社会与人的发展,等等。这些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变化的。

在中国研究、解决社会与人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科学方法,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多年来的实践,概括起来,包括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中心是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同社会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联、互相推动的。经济发展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首要前提,而社会与人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结晶。只有经济发达到很高水平,才能逐步地解决失业、人口、生态环境,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第一位任务,把经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社会与人的发展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评判一切工作的价值和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就看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增强包括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文化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和提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上书,第375 页)这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当然,发展经济不能孤立地进行,把社会与人的发展搞好了,可以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展现美好的前景。

——核心是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体、历史主体。通过劳动,人可以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在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必须以人为核心,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变为现实,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辩证发展过程,首先要实现人的解放,使人从社会的奴役、剥削、畸形发展和劳动的“异化”中解放出来,也从自然界的盲目统治和灾害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然界的主人。新社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合理需求,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道德修养,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潜力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到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之时,整个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达到极高的水平,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更大。

——关键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必须更加重视发展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和科技是辩证结合的,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才能蓬勃地持续地发展,并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切实加强社会发展和人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坚持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动力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存在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受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制约或派生,又对基本矛盾发生影响,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这些矛盾得到解决,成为发展的动力。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这是革命的变革。经过这场体制革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新体制与旧体制的矛盾得到解决,促进生产力获得解放和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所发挥的革命性的动力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扬弃、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协调是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与人的发展不能陷于主观随意的盲目性,也不能孤立地进行,亟需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机制的作用,使发展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之上。协调发展机制主要有四个,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人(人本身)的协调发展机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1)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比翼齐飞,不要一手硬、一手软。(3)人口、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不要出现拖后腿现象。(4)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进步。(5 )民主、法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平等竞争,消除“官倒”,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与之相协调,才能防止市场经济被扭曲,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6)资源、 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量大,使社会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各种矛盾相互交错,而且趋于激化。解决这些矛盾,有多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和合理利用资源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互相协调。这是基本的环节。

——持续是渐进性发展战略的要求。按照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实际情况,必须坚决地持久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遵循渐进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和立法,建立和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提高管理、决策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谋求社会经济连续不断的发展,避免忽上忽下、大起大落、所造成的浪费、损失和延误。在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尤其要注意根据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达到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使工业、交通与通信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努力开发“三高”农业,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使乡镇企业走上高效、节能、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进步,即社会进步与人的进步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进步与人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进步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与人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社会在矛盾运动中不断进步和人从社会进步中逐步获得解放的过程。社会与人的进步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社会与人的进步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它们应该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社会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其根源主要是由社会内在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因所决定,以及社会进步同占人数绝大多的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得到劳动人民拥护。社会进步总是历史地表现在人的解放的程度上。人的解放及其精神境界和物质生产的升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上是走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一些主要内容、方面、措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统一,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出无穷的合力作用。

社会现代化与人现代化的发展及其辩证结合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前进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与人现代化。

现代化是个时代的概念、历史的范畴,它具有如下特性:

崭新的时代性。现代化反映新时代的精神路向,站在时代的前头,指导时代的潮流,不是落在时代后面,更不是以旧时代的印记当作新时代的旗帜。

鲜明的先进性。现代化同先进是不能分离的,拿工业和工厂来说,从机器设备、厂房环境到经营管理,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产品,都属先进之列,才能称得上现代化。

完善的整体性。现代化作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现代化与人现代化的辩证结合。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社会现代化是客体主体化中人的实践的产物;人的现代化则是主体客体化中社会现代化的结晶。

历史的阶段性。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社会现代化与人现代化是有不同内容和发展阶段的。例如有前工业社会现代化与后工业社会现代化,以蒸汽机为特征的现代化与以电子为特征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等。各个阶段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扬弃、又有继承与创新。在现时代,对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升华到新的水平。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提出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后来进一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2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广东要在15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珠江三角洲应走在前面,时间更短些,广州市要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些都是重大的任务和雄伟的工程,更加需要加速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步伐。

社会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整个社会和社会问题的现代化之分,它们有明显界限,又可以互相转化。从广义来说,社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以这两个方面的现代化为轴心,它们是互相推动的。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现代化中一个必经阶段,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任何回避、否定或超越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实现经济现代化。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然有所区别。

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家调控下,使具有法人资格、成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内容,包括:(1)明晰产权,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着重于宏观调控), 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用经济办法领导经济。这是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和“官倒”,实行平等经济竞争,优胜劣汰,保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前提。(2)实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股份制、合作制、公司制、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也是公有制企业产权的好形式。股份制与合作制有区别又有联系,各有优点和缺点,可以择优综合,把两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它有利于在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和起主导作用之下,实现企业产权的多种形式(国有产权、集体产权、合作产权和个体产权、私营产权)互相协作和合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权约束机制,建立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分离和良性制衡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风险分散化;有利于产权的合理流动、优化组织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产权市场交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实行战略转移,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引导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 既要权力集中,有统一的指挥系统和严明的纪律,又要实行民主管理,关心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中贯彻民主集中制。(4)实行按劳和按股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 利益分配同生产经营好坏挂钩,使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5)从实际出发, 把董事会和党的领导、工会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围绕以生产为中心,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办好企业,发展生产。

政治上的现代化,主要是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按照政治文明的要求,建立与健全权力制衡、权力监督机制和现代化政治体制;实行以法治国,反对腐败,厉行清廉;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建立同人民血肉相联的关系。人民是政治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社会现代化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和实践者。社会现代化是靠人去实现的。因此,只有“物”的现代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有“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如何,是决定着物的现代化盛衰成败的,法国现代计划创造者让·莫内指出:搞现代化,应该“先化人后化物”。美国学者英格尔斯也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和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技术的人,自身还没有心理、思想、态度及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型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张。”(见《人的现代化》)这些见解都是从现实中来,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人的现代化,首要是思想意识现代化。不仅要从小生产思想、产品经济思想、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封建宗教、迷信愚昧、争权夺利中解放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大生产、改革开放和“四有”新人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才能保证社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人的思想意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指导和前提。

人的现代化,还要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在现代思维中,突出的是把超前思维和实效思维、散发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立体思维和交叉思维结合起来,思维活动的空间跨度、时间长度都越来越大而越需要有现代化的新思维来掌握,才能适应和确立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人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善于使积极劳动和余暇休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艰苦奋斗和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生产的高效率和生活的快节奏相结合,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确立文明的交往方式,摒弃陈旧、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

人的现代化,尤其需要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的精神文明,例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简单模仿或停留于前一历史阶段的水平,应该借鉴和继承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加以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它的实现有一个发展过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主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增强,具有战略的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是把人作为实践的对象,因而是一种主体性建设。当然,主体是不能脱离客体的。搞好主客体的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人们现代化为目标,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现代化的“四有”新人,即具有崇高理想、远大抱负、坚定信念,为实现新时期的现代化贡献一切力量;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廉洁严明,忠于操守,经受得起各种考验;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跟上时代步伐,推动现代化建设开拓前进;有高度的纪律性、组织性和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把自觉遵守纪律和创造精神、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的“四有”新人和现代化建设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并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准备条件的。造就一代“四有”新人,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现代化与人现代化,现代化“四有”新人的成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四有”新人的成长,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  

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