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扬中市供电公司 江苏扬中 212200)
摘要: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各界的实际用电需求,越来越多的智能变电站加快了建设步伐。而继电保护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的第一道防线,其可靠性势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如何确保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俨然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用电需求;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
1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
1.1电子式互感器
电子式的互感器是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互感器一般为电磁结构,电磁式互感器不能应对数字化的电气量测系统发展。因此采用电子式的互感器,该种新型的电子互感器与传统的互感器相比具有家较好的是故障检测准确性,从性能上能够提升是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实现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从经济效果上分析,电子式互感器能够利用光缆取代电缆,使得绝缘结构更加的简单化。从设备的发展性上进行分析,电子式的互感器能够提供数字量的输出,实现二次设备系统集成,促进变电站实现智能化。
1.2智能终端
在电网电力系统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故障,为了实现故障检修,需要引入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出现能够对系统断路器设备内部的电、磁、温度、机械等状态进行检测。该种基于智能终端的检测,其故障预防性能比较高,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一般情况下,智能终端一方面能够接收保护装置传来的跳合闸命令,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断路器的实时信息传递到站控层。
1.3合并单元、交换机
在电子式互感器传来系统采样信息后,合并单元将采样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以特定的数据格式,将采样信息传输到保护装置中。现如今,合并单元已经能够成为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点环节。合并单元的作用突出,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避免互感器与保护装置之间的接线复杂,另一方面有效的减少人力和物力之间的成本,保障电力系统中的二次设备之间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交换机是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在继电保护系统中,以交换机为核心设备的以太网能够将传统的保护系统代替,继电保护装置是变电站的大脑,交换机是智能变电站的中枢神经。在数据传输环节中,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够建立在通信通道基础上,实现数据帧的交换。
2.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操作方式
在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测试中,我们往往应该将测试重点放在对智能终端与网络交换机等通信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之上,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对该系统的测试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从而对室外智能控制柜的实际密封情况做好检查工作,确保其密封的完好性。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监控系统方面,其所使用的保护性软压板必须通过严格的检查,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也只有如此,智能变电站的电子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其压板投退方式才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流程进行正确的操作。在系统的操作前后必须要对监控画面、软压板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审查与核对,确保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予以正确的运作。同时,还应该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操作过程中确保母线刀闸的正确使用,并且在投退的状态之下,确保母线刀闸能够放置在相应正确的位置之上,必须确保其处于不含电流的状态之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建议
3.1保证继电保护工作的完成
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在该环节中以最短时间完成跳闸系统性工作,同时强化智能变电站内部部分电器设备的保护工作,以此应对智能电网于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风险,尽可能减少智能电网受到的损失,使得电网调度系统的运行更为安全、稳定以及可靠。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内容:工作人员需对该系统的基础功能形成控制,且适当对该系统部分构件、设备以及装置进行精简,如用以保护的装置以及设备等。通常情况下,主保护定值的波动性相对较小,智能变电站处于实际工作中,其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变电站可以更为安全、稳定的工作。但智能变电站中所用的大部分设备均为一次设备。因此,在对其实施继电保护时,设计人员应确保开关同硬件之间彼此独立,并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其独立性,借此确保母线以及输电线路可以正常运行。
3.2做好间隔层中的继电保护工作
在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中应该运用双重化配置,并对后备保护进行集中配置,后备保护系统将后备设备的保护和开关失灵的保护为智能变电站提供出来。同时,还应该对相邻范围内的相连线路、对端母线进行保护,制定出有效的跳闸策略。此外,还应该在全站的全部电压的等级集中配置上予以实现,对技术予以调整,适应智能电网的运行情况,并在智能电网的运行情况上,设定出几套运行方案,对智能电网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予以更好的实现。
3.3强化系统的冗余性
通过网路构架的需要强化系统冗余性。构成网络构架需要由三个基础网络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继电保护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针对总线结构而言,设计人员可应用交换设备完成信息数据传输工作,使得接线数量明显降低。但如此一来,系统的冗余度便有所降低。设计应用过程中,只能延缓时间以提高其敏感程度,达到预期要求。第二,针对环境结构而言,环路当中任何一点均可以提供一定冗余,但提供的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设计人员将其同以太网交换设备相结合,便可研发出管理交换设备,换言之便是生成树协议。该结构可以为机电系统的实际工作供应支持系统物理中断的冗余量,同时对网络重构形成一定控制,令其处于一定时间范围当中。
3.4做好环形结构在母线保护装置中的融入
环形结构是一种可靠性极高的结构,在母线保护装置中将其融入进去具有十分优异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结构中的母线保护,其可靠性往往较低,但将环形网络结构应用到母线保护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其他各项相关指标也有着极为明显的提升,同时,在母线保护中环形结构对电气元件的损害较低,因此,做好环形结构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母线保护装置中的融入则成为实现提高继电保护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
4结束语
电能是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因此,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性成为民众关注的重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智能电网的运行息息相关。电力企业应不断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进而保证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厂继电保护系统评价[J].邓旭阳,张弛,曹建东,陈志光.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12)
[2]基于模型分析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J].刘冬生.科技创新导报.2015(13)
[3]智能化在继电保护系统方面的应用[J].刘志涛,刘玉秀,孙晓云.科技与企业.2015(14)
[4]继电保护系统对一次设备可靠性的影响研究[J].迟月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7)
论文作者:王慧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变电站论文; 智能论文; 系统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互感器论文; 母线论文; 电网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