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后现代美学理论探析_现代主义论文

杰斐逊后现代美学理论探析_现代主义论文

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后现代论文,美学论文,理论论文,杰姆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最重要的新马 克思主义批评家。他以后现代主义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在后现代的思想论坛,是一个严肃批判 、抵制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他曾不无自负地认为:“我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迄今为止是最 完全的,因此,我有充分的自信,能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的动力所具有的逻辑性和有机关 系讲得更清楚些。”(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287页。)杰姆逊的自述的确不是毫无根据的自夸。他在后现代问题的讨论中表 现出了不同与他人的逻辑力量和历史深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化理论,揭示和批 判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乃至整个美学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

一、后现代、后现代主义

杰姆逊不是最早使用“后现代”这一术语的人,但是,他对于“后现代”这一历史和文化 分期所做的理论论证,对于确立“后现代”这一概念,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杰姆逊是从文 学、文化、政治经济这三个层面来界定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

杰姆逊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的结构差异和相互关系所提出的模 式 ,包含着相当具体的文学内容和文化内容。他曾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 文中,指出:“我对上述三个阶段的阐述目的是为结构的或历史的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架 构。”(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275页。)因此,杰姆逊承认后现代的分期,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

杰姆逊指出这些名称一般是用来描写某一美学风格的,我们有现代主义的文学,也有现实 主义的文学。但他认为这些风格不一定只是描写文学作品的风格,而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 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和文化逻辑。因此,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框架 。我们可以用它来描述60年代文化之起伏。”(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369页。)“后现代”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分期,不再是 “现代主义”风格的延续的变异,而是一个“断裂”:绘画中的表现主义,哲学上的存在主 义,最新的小说再现形式,那些出自大导演之手的电影,以及现代派的诗歌等,都是正统现 代主义冲动耗尽之前最后开出的灿烂花朵。此后的一切,则变成了经验性的,混乱性的,异 质共存的状态。但杰姆逊同时也指出:并不是今天所有的文化生产都可以用“后现代”这个 广泛的观念来概括。但“后现代”就好比一个偌大的强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 种各样的文化动力。

杰姆逊吸取了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姆斯关于社会文化系统的观点,将 它应用到如何看待当今资本主义文化这一问题上,他认为,我们判断一种社会文化的性质, 也必须把握住那些在文化形态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眼下人们所谓的各种“后现代”文化 特征,的确都可以从先前的现代主义文化中找到,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特征只不过就是现代主 义文化特征的充分发展。但是,杰姆逊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现代主义在今天的社会地 位,已经同本世纪初它所处的崛起上升时期,同30至40年代它的鼎盛时期,有了不可同日而 语的变化。杰姆逊认为,人们完全有理由作出这样一种假设:西方文化形态大致从50年代末 开始出现了某种“断裂”,那经历了百年之久的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亡,现代主义高雅文化 的 内在冲动已经告罄。而此后出现的一种大众通俗的、杂乱无章的、异质共存的、更加迁就于 个人经验的文化,已经上升为一种新的文化主导因素。我们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 义文化的决裂性正是源自现代主义文化和运动的消退及破产,后现代主义表现了我们跟现代 主义文明彻底决裂的结果。今天,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姿态,都已被群众接受,并且乐于把玩 ,其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后现代的文化整体早已被既存的社会体制所吸纳,跟当前西方世界 的正统文化融成一体了。

然而,杰姆逊更为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概念的后现代。它的作用是把文化上新的形 式特点的出现“联系到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即往往委婉地称谓的 现代化、后工业或消费社会、媒体或大观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399页。)杰姆逊希望他勾勒的 后现代主义,能表现出新出现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内在真相的若干方面。因此,杰姆逊 的后现代绝非纯属文化范畴。他一再重申,不论是褒是贬,任何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都同 时也必然地表达了作者对当前跨国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或隐或现的)政治立场。后现代主义 的出现和晚期的、消费的或跨国的资本主义的新动向息息相关。它的形式特点在很多方面表 现出那种社会系统的内在逻辑。

因此,从整体叙事入手,分析与后现代文艺关系相对应的后工业社会结构变化,是杰姆逊 美学理论的一大特点。

二、后现代文化审美特征论

杰姆逊在自己的文章中力求把对后现代主义的剖析置于历史和社会的基础上,认为后现代 主义是当代多民族的资本主义的逻辑和活力偏离中心在文化上的一个投影。因而不论从美学 观点或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都表现了我们跟现代主义文明彻底决裂的结果。这种 “决裂”表现出的特征主要为:

第一、平面感或无深度感。杰姆逊这里讲的平面感或浅表感不再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据 他说:“只是没有一个更确切的字来描述”, (注: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9页。)其意指作品审美意义深度的消失。现代主义 作品强调自己的作品是一部“绝对”的作品,要求读者深入到作品之中去,不断地阐释、挖 掘,文学中的深度是和解释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恰恰是不可以解释的。它不再提供 任 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以不同方式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意义和经验。据杰姆逊的分析,这种情形 和他所称的“理论”的出现有很大关系,“传统哲学的结束,新的理论的出现,正是以四种 解释,或是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注: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它们是:黑格尔的辨证法对现象与本 质的区分;弗洛伊德的表层——深层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主义所区分的本真性和非本真性 ;符号学。消除这四种深度模式,即是消除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 与所指之间的对立。

杰姆逊强调指出,当代的理论和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旧式 的哲学相信意义,相信所指,认为存在着“真理”,而当代的理论不再相信什么真理,只是 不断的进行抨击、批评,抨击的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真理被搁置不顾,整个世界成为一 堆关于表述的文本。

第二、历史性的消失。杰姆逊通过探讨历史性在当代文化系统中的命运,说明后现代主义 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浅薄。杰姆逊发人深省地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抹去了全部历史性的 社会。历史意识作为一种深层的“根”,既表现在历史纬度中,也表现在个体上,在历史那 里就是传统,在个体身上表现为记忆,现代主义同时探讨关于历史传统和个人记忆(回忆)双 元。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感觉是一种对时间性、或者说对往昔的一种怅然若失、痛苦回忆的感 觉。这种深深的怀旧的个人情绪在后现代主义中完全转变成一种新的永远是现在时的异常欣 快和精神分裂的生活。后现代主义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历史只存在纯粹的形象和幻 影。历史只是一堆文本、档案,记录的是确已不存在的事件或时代,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纸、 文件袋。

第三、零散化。主体作为现代哲学的元话语,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论的特权。 但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而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有自己的病状,现代主义时代的病状是彻底的隔离、孤独,是苦 恼、疯狂和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如此强烈地充满了人们的心胸。那么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 “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杰姆逊这样描述“零散化”:“零散化”正是吸 毒带来的体验,在吸毒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与其它的时刻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使自己统 一起来,没有一个中心的自我,也没有任何身份。随着主体的远去,现代主义论述中,有关 独特风格的概念也逐渐引退。在西方,风格是独特的个性的表现,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原动力 之一就是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艺术里,画家的笔法也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而在后 现代主义里,这种对个人风格的追求消失了。“一切属于自己的、能够在绘画中以一笔一 画表达的个人特征——这一切都由于机械再生产技术的流行而告终了”。 (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449页。)

杰姆逊的分析充满了辨证精神。在他看来,这种主体的零散化并非全然是消极性的东西, 因为,表面上看是人性的一种倒退,其实他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当代西方“个人”或“人格 ”已完全无意义了,人们急于扔掉这个人格。这种激进的做法是对主体性的堕落的抗议,也 是对主体性异化的反抗。

第四、距离感消失。传统美学总是要求审美尺度具有一种距离感,如:典型论、移情论、 距离说等,都认为艺术不同于生活,不能等同于生活,艺术只有与人的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才 会给人以审美感受。

后现代美学抛弃了传统美学观。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最根本的主题就是“复制”, 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

首先,复制导致距离感消失。杰姆逊指出,电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无穷复制的艺术,电视 摄影也是如此。摄影和电影与文学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后者允许你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你 是去解读一部小说,你自己使它的意义显现出来,而摄影作品及电影却使你处于被动地位, 被迫接受它,而且很长时间之后它还萦绕在你的脑际。看电视时,出现在电视上的信息失去 了“他性”,电视加入了你的生活,它上面出现的形象也可以说就是属于你的。距离感正是 由于摄影形象和电影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其次,从文化哲学层次上看,“复制”的核心正是在于“本源”的丧失,即没有一个导源 出若干他物的本源,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唯一性、独一无二性和终极价值的可能性。杰姆逊 借用了法国大师们关于“类象”的理论来讨论复制现象。“类象”一词的定义之一是:类象 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正是具有这种“类象”的特色。 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的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的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 类象。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主体,没有真理,甚至没有原本。 人被各种人造的类象包围起来,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扩张使现实隐退,使主体丧失,世 界成了物的世界。所以,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正是在这里 ,有着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道德、心理和政治的批判力量。(注: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9—220页。)

三、后现代主义文化评价

从总体上说,杰姆逊要勾勒的后现代主义并非纯粹是一种风格潮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出 发,去探索后现代文化是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 ,因此,杰姆逊并不急于在伦理上对后现代主义做出简单的否定判断,而是坚持对后现代主 义文化作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把当下的现状置于整个历史之中来思考。他强调对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主义都应该进行辨证的判断,二者都有消极的地方,也都有积极的地方。他的理论宗 旨是要把握后现代主义的新的文化逻辑,而不是在任何价值论的意义上去评述。

杰姆逊认为,有人对后现代主义持肯定的态度“一窝蜂地拥护这个美感新世界的创立”。 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又以同样的热情歌颂后工业社会的降临。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后现代主 义“实在是再庸俗不过的事”。 (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501页。)针对这种情况杰姆逊指出,如果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历史现 象,那么,仅仅从道德视角对其进行构想或对它作道德化的判断,首先就是一个认识分类上 的错误。

他对后现代文化中的局限性和积极方面都同样给予了必要的关注。“我们并不因为后现代 主义缺乏高度的意识而视之为邪恶的、轻浮的或应该加以谴责,也不在某种令人迷惑的新乌 托邦出现的麦克鲁恩式的赞颂意义上把后现代主义视为好现象。”(注:杰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文论报》,1995年5月15日。)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必须 作为一种历史情境而不是在道德上痛恨或简单颂扬的事来考虑。

因此从总体上说,杰姆逊不同意全面接受后现代文化,坚持一种批判立场和质疑态度,表 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杰姆逊的后现代美学理论是一种总体性的理论,虽有种种不足 ,但他坚持从总体性上分析后现代的文化逻辑,这是他的理论所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姆 逊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也是十分矛盾的,从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剖析来看,他使用了 一系列有明显贬抑色彩的词语,可以说他在感性上、在内心深处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厌恶的 , 或者至少是反感的。然而,作为一个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理性出发,他对后现代主 义文化采取了既肯定,又否定的立场。其实,杰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全面、系统、 深入、犀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批判,已带有鲜明的否定性的政治、道德倾向。

杰姆逊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参于后现代论争,他对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阐 述 ,其基本出发点是对美国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是对后现代之后社会形态的 思考。然而他只能比较正确地面对美国的现实,却找不出任何可行的、合理的方案。杰姆逊 为此发出概叹:“今天,我们似乎更容易想象土地和自然的彻底破坏,而不那么容易想象后 期资本主义的瓦解,也许我们的想象力不强”。(注:杰姆逊:《时间的种子》,漓江出版社,1997年,第5页。)但无论如何,杰姆逊的探索精神是值得 尊敬的。

而且,杰姆逊的细致分析和思考对我们认识“全球化”时期的文化现象乃至社会现象,认 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都是不无裨益的。正如格里芬所说:“中国 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 是“后现代化了”。(注:转引于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总的来看,杰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把美学拓展到了文化层面,并结合二十世纪资本主 义社会的特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了深刻的批 判,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他的批判也同其他西方马 克思主义学者一样,仅仅停留在精神意识层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较少触及现实社会的根本 制度,从而未能超越唯心史观。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定性,在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做 的一些理论尝试,对于我们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诚如杰姆逊所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是 有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的知识分子,我们就有许多工作可做,就有许多重要的任务等着我们 去完成。”(注: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

997年,第45页。)

标签:;  ;  ;  ;  ;  ;  ;  ;  

杰斐逊后现代美学理论探析_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