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含油气系统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含油气系统研究

于建成[1]2003年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含油气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沉积、热力、地应力和水动力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对扶、杨油层油气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和运聚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分析,深入研究了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指出源岩、盖层、断裂和水动力是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具有被下油气倒灌运移于断层—岩性或断块圈闭成藏和下生上储天然气沿断裂运移断层—岩性或断块圈闭成藏二种模式。根据扶、杨油层流体势场分隔槽,将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划分出八个含油气系统,即即大庆—肇源含油气系统、龙虎泡—太康含油气系统、英台—大安含油气系统、朝阳沟—肇东含油气系统、齐齐哈尔—依安含油气系统、肇东—明水含油气系统、哈尔滨—双城含油气系统、海伦含油气系统。根据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得到大庆—肇源含油气系统、英台—大安含油气系统、龙虎泡—太康含油气系统和朝阳沟—肇东含油气系统是最好的含油气系统。肇东—明水含油气系统是较好的含油气系统。哈尔滨—双城含油气系统、海伦含油气系统和齐齐哈尔—依安含油气系统为中等含油气系统。因此,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可得到齐家古龙凹陷、大庆长垣和叁肇凹陷和朝长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寻找青山口组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叁肇凹陷、古龙凹陷、齐家凹陷和黑鱼泡凹陷是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寻找深层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张雷[2]2010年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庆油田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然而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已进入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中后期阶段,目前正面临着储采失衡、资源接替不足的严峻局面,而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大庆油田精细勘探和近期提交石油储量的主战场。因此,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开展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总结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本论文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岩心资料以及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对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规律研究及研究区扶余油层各种成藏地质要素分析为基础,从多因素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确定油气成藏过程中各阶段的主控因素,建立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总结研究区扶余油层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而对研究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有利目标区带进行预测。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如下:(1)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技术方法,首次建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基本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总结了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布模式。研究区扶余油层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2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剖析基础之上,结合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特殊的多物源汇聚的浅水湖泊叁角洲沉积环境,总结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不同沉积相带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变化与对比关系模式。(2)通过重矿物组合特征和ZTR指数变化特征研究,结合研究区岩石结构特征与砂岩展布特征,对研究区泉头组叁、四段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和物源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时期各物源体系在研究区内的主要控制范围进行厘定,认为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6个物源体系控制,以南、北两大物源体系为主,各物源体系在不同时期影响范围有所变化。(3)通过岩芯观察、描述和大量的钻测井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的岩石相和测井相模式,建立了反映不同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岩—电响应关系。(4)在岩石相和测井相模式及岩—电响应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类型、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研究区扶余油层以发育独具特色的浅水湖泊—叁角洲体系为特征,主要发育浅水湖泊叁角洲相和浅水湖泊相,并结合以各中期基准面半旋回为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总结了研究区扶余油层浅水湖泊叁角洲体系的沉积模式,并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储层砂体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5)应用化学动力学模型对研究区青一段烃源岩的生排烃期及生排烃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青一段烃源岩在上白垩统嫩江组末期至四方台组沉积初期开始生烃,在明水组沉积末期开始达到生烃高峰期;青一段烃源岩生排烃量集中分布在二级构造带叁肇凹陷中东部、朝阳沟阶地以及研究区外的王府凹陷内,生排油中心基本上分布在叁肇凹陷中心部位,而朝阳沟地区也具有一定的生排油能力,这与前人对本地区研究的认识有所不同。(6)通过朝阳沟地区扶余油层油源对比表明,朝阳沟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属于成熟型烃源岩,朝阳沟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源主要有两个:叁肇凹陷青一段烃源岩和朝阳沟本地区青一段烃源岩,且二者对扶余油层的贡献量可能基本相同,这与生排烃史研究的结论相一致,证实朝阳沟地区青一段源岩具有生排油能力及生排烃史研究的准确性。(7)以研究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将油气成藏过程划分为油气生成排出、油气“倒灌”运移、油气侧向运移和油气聚集四个阶段,并从多因素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分别确定油气成藏过程各阶段的主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有效排油范围控制扶余油层油气来源以及源内、源外区油气运移方式与聚集条件的差异;青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走向与储层砂体展布方向配置关系控制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格局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的垂向及平面规律。(8)结合油气成藏地质过程各个阶段主控因素分析、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等研究成果,将研究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概括为以下4种类型:源内-顶生下储式油气成藏模式;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源外-长距离侧向运移-继承性构造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多源-多方式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9)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在研究区扶余油层中划分出3大类6亚类油气成藏区带,并优选出2个有利目标区、4个有利目标圈闭。

刘宗堡, 付晓飞, 吕延防, 付广, 庞磊[3]2009年在《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叁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叁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叁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付广, 付晓飞, 刘安英[4]2001年在《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与油气的关系》文中认为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通过断层活动、油气生成排出和盖层封闭性形成史分析 ,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演化及其特征 ,得到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早第叁系末期是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下延扩大的时期。造成扶杨、萨、葡、高和黑帝庙油层形成了“一源多层”和“一层多源”的油气成藏与分布特征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随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而发生变化。

马晓娟[5]2007年在《中国石化松辽盆地新登区块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文中认为本论文是中国石化油田事业部油气勘探先导项目,由中石化东部勘探新区管理部和研究院共同承担,《中国石化松辽盆地新登区块勘探潜力评价》中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前,中石化在松辽盆地新登记有21个油气勘查区块,主要位于盆地的周缘地区,勘探程度低,资料不系统。前人认为这些区块远离主生油坳(断)陷,构造抬升高,剥蚀厚度大,地层较薄,勘探潜力有限。通过近期的勘探,在这些区块发现了一系列的断陷和坳陷,展现了一定的勘探前景。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石油地质基本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和南部新区区域构造格架、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特征及主要的构造变形样式;研究松辽盆地新登记区块的源岩特征、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从成盆、成烃、成藏的角度,对新登记区块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对松辽盆地新登记区块的勘探潜力进行系统评价,优选勘探区块,科学决策,优化部署,合理使用勘探投资,早日实现松辽盆地东北新区油气突破。本科研项目组在系统收集、整理并消化了松辽盆地中石化新登区块的地震资料、地质、地化、钻井、烃源岩分析样品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松辽盆地老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新老地震资料连片解释与联合编图工作,以及研究区内烃源岩样品分析,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地层及沉积特征、烃源岩条件、储盖组合特征、圈闭条件、成藏条件等石油地质特征有了深刻的研究与认识,取得了如下成果:1、松辽盆地的构造样式、构造形变特征,南北差异很大松辽盆地不论是构造样式还是构造形变,南北差异很大,南部一般发育断块圈闭,而北部背斜圈闭较发育,即使在断陷层系也是如此。松北地区形变以褶皱为主,松南地区形变以断块的差异调节为主;这将直接影响油气的再次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的可能性。2、松辽断陷群的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以依安—林甸—安达—徐家围子断陷组成的南北向中央断陷带,断陷规模巨大,形状为长条型,方向性强,断陷层系全,埋深巨大。中央断陷以西的西部断陷带,主要呈NNE向,方向性强,断陷规模不大,形状为长条型,断陷地层全,埋深浅。中央断陷以东的东部断陷区,分布特征较为复杂,中部哈尔滨以西地区断陷成群分布;但断陷总体以NNW、NW方向为主,显示松北新区断陷形成期可能要比中西部地区略晚,成因更复杂。南部区:通辽南断陷分布成片,总体以NNW、SN、NNE为主。3、松辽盆地新区负向构造继承性特征明显松辽盆地坳陷层的凹陷多数与断陷迭置,表现突出的有宾县凹陷,绥化凹陷、哲中凹陷、昌图凹陷等。在断坳转换阶段,登二、叁段地层沉积为填平补齐的充填特征,至泉头组沉积时期,为统一的湖盆沉积阶段。4、松北新区坳陷层受松辽盆地主体控制,盆缘减薄,盆腹加厚,松南新区坳陷层展布特征则表现为多个沉积中心特点松辽盆地新区主要位于盆缘区,坳陷层沉积较薄(100~2000m),与松辽盆地坳陷层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松南地区坳陷层的地层厚度、展布特征则受控于早期断陷或断陷群。表现为开鲁、彰武、铁岭地区坳陷层相对较厚。尽管都处于整体隆升的背景下,但至少这叁大块体存在差异。总体向盆缘是减薄的。5、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特征的研究,重新划分了松辽盆地构造单元我们将松辽盆地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北部倾没区、西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45个二级构造单元。6、松辽盆地新区断陷层烃源岩发育松南茫汉断陷图1井揭示一百多米的优质成熟烃源岩,对茫汉凹陷的勘探潜力的评价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对松南地区诸断陷勘探潜力的重新认识。7、松辽盆地新区的生储盖组合总体为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种松北新区断陷层生储盖组合有两种,松北新区断陷构造层分为二套生储盖组合:深部自生自储型(深部成藏组合)、下生上储(中部成藏组合),主要是下生上储型。松南新区断陷构造层主要是自生自储型为主。松北新区坳陷层主要是下生上储型。8、通过对松辽新区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采用Pdsys评价系统,分别建立了评价模板,对松辽新区区块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Ⅰ类区块4个,Ⅱ类区块4个,Ⅲ类区块6个,Ⅳ类区块8个。根据评价结果,本项目组认为奈曼旗区块、木兰—宾县区块、绥化区块、昌图—铁法等区块为Ⅰ类区块。它们是松辽新区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的地区,是松辽新区的重点区块。

于建成[6]2006年在《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松辽盆地北部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构造、沉积和热力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对比利用源岩和盖层对松辽盆地中浅层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划分,得到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纵向上划分为K_1qn~F.Y~K_1qn、K_1qn+K_1n_(1+2)~S.P.G~K_1n_(1+2)、和K_1n_(3+4)~H~K_1n_53个含油气系统。K_1qn~F.Y~K_1qn含油气系统油气藏类型以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成藏及分布主要受有效源岩的分布,好盖层分布,超压、低水位砂体和断层发育,地下水碰撞带4个因素的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为明水组沉积末期。主要成藏模式是被下油气倒灌运移于断层~岩性或断块圈闭成藏模式。K_1qn+K_1n_(1+2)~S.P.G~K_1n_(1+2)含油气系统内主要有背斜和断层2类油气藏,该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丰富,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源岩、古构造及砂体和构造配合的控制。明水组沉积末期为该含油气系统的成藏关键时刻。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被间油气侧向运移于构造圈闭成藏模式和被间油气侧向运移于断层遮挡圈闭成藏模式。K_1n_(3+4)~H~K_1n5含油气系统以断鼻油气藏为主,主要发育大庆长垣及其以西地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有效源岩、断裂及分布和砂体与构造、断层配合控制作用。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沉积末期。油气主要成藏模式是下生上储油气沿断裂运移于断层遮挡圈闭的成藏模式。依据流体势场分割槽将K_1qn~F.Y~K_1qn含油气系统划分出8个含油气子系统,K_1qn+K_1n_(1+2)~S.P.G~K_1n_(1+2)含油气系统划分出8个含油气子系统,K_1n_(3+4)~H~K_1n5含油气系统划分出5个含油气子系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K_1qn~F.Y~K_1qn含油气系统中的Ⅰ、Ⅱ、Ⅲ、Ⅳ含油气子系统、K_1qn+K_1n_(1+2)~S.P.G~K_1n_(1+2)含油气系统中的Ⅰ、Ⅲ、Ⅳ、Ⅴ含油气子系统,K_1n_(3+4)~H~K_1n5含油气系统中Ⅰ、Ⅱ、Ⅲ、Ⅳ皆为好的含油气子系统。通过源岩、盖层和断裂形成与演化史研究,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形成与演化进行研究得到,长期活动断裂和中晚期断裂在嫩末、明末及古近纪末活动开启,导致K_1qn~F.Y~K_1qn含油气系统向下延伸形成K_1sh+K_1yc+K_1qn~F.Y~K_1qn一个大的含油气系统,造成K_1qn~F.Y~K_1qn含油气系统出现“混源”成藏现象。K_1qn+K_1n_(1+2)-S.P.G~K_1n_(1+2)和K_1n_(3+4)~H~K_1n5两个含油气系统形成K_1qn+K_1n_(1+2)+K_1n_(3+4)~H~K_1n5含油气系统,造成黑帝庙油层出现一层多源油气成藏现象。这主要是含油气系统演化对油气来源、运聚层位、范围、成藏时期和模式控制的结果。综合上述研究得到K_1qn~F.Y~K_1qn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齐家、古龙凹陷、大庆长垣和叁肇凹陷及朝长地区,K_1qn+K_1n_(1+2)~S.P.G~K_1n_(1+2)含油气系统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叁肇凹陷、大庆长垣、齐家~古龙凹陷及西部斜坡局部地区,K_1n_(3+4)~H~K_1n5含油气系统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齐家、古龙凹陷及大庆长垣中南部地区。

杨喜贵, 付广[7]2002年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 4个主控因素 :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 ;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王小敏[8]2009年在《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朝长地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确定其油藏特征、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对扩大探明储量规模、油田扩边挖潜以及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从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入手,分析了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构造特征、储层沉积、油源条件及生储盖组合等石油地质条件;其次,通过对典型油气藏进行精细解剖与对比,识别出主要油藏类型及其特征;第叁,研究油气成藏的动态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建立了宏观油气运聚模式及不同构造带的成藏模式;最后,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藏分布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扶余油层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上倾砂岩尖灭型、鼻状-岩性复合型和断层-岩性复合型等4种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嫩江期末、明水期末和古近纪末是研究区叁个主要期次;每一主成藏期内,在有效烃源岩范围内,由于压差作用形成了“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由于势差、压差作用,在不同构造带形成5种主要成藏模式:背斜型、长期单斜型、鼻状-岩性型、早期单斜-晚期向斜型和凹陷型。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有:①源岩成熟与背斜带隆升的良好时空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条件;②断层与砂体的有机组合是油气运聚的输导体系;③砂体与后期构造的不同匹配呈现不同的油气聚集特点。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为:纵向上,扶Ⅰ及扶Ⅱ上是本区主要的含油层位;平面上,背斜型油气藏分布在朝阳沟、翻身屯和长春岭叁个背斜构造,上倾岩性尖灭油藏与断层-岩性复合型油藏分布在朝阳沟阶地西北翼、王府凹陷周围的斜坡带以及朝84井向斜,鼻状-岩性复合型油藏分布在薄荷台、裕民、大榆树3个鼻状构造。

何志勇[9]2011年在《松辽盆地树25-尚2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树25-尚2区块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东翼,处于西倾的单斜背景之上,区内发育了叁个叁级构造即北部的尚家鼻状构造,西南部的榆树林构造与和东南部的郝家粉房构造。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层位。本文从构造精细解释、断裂系统划分、构造演化史研究、油水关系特征和石油富集规律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总体形态呈西南低东北高的构造格局,地层倾角变化相对较缓,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顶面构造具有良好的继承性。2、区内断层发育且全部为正断层,平面上划分为四个断裂条带,剖面上表现为堑垒相间的发育特点。本区共划分四期断裂,其中以中、晚期断裂最为发育,同时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最为紧密。3、通过平衡剖面研究,区内扶余油层自泉头组开始沉积,至嫩江组末期基本定型,期间共经历了四期演化阶段,即泉叁段-泉四段沉积时期的稳定下沉阶段,青山口组-姚一段沉积时期的强烈伸展阶段,姚二、叁段沉积时期的稳定下沉阶段和嫩一、二段沉积时期的快速沉降阶段。4、由于断层发育,研究区内油气藏类型主要以断层油气藏为主,断层-岩性油气藏为辅,透镜状的岩性油气藏数量很少。油藏剖面及平面油水关系显示区内主要含油小层集中在扶一段和杨一段,不存在统一的油水界面。5、区内主要的成藏方式有地垒式成藏、阶梯式成藏和地堑式成藏,其中地垒式好于阶梯式好于地堑式。研究区油气为叁肇凹陷侧向运移成藏,油井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且西部多于东部,东部油井产油层位高于西部。

李国会[10]2011年在《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剩余油气资源与勘探方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不同有机质丰度烃源岩氢指数统计和热模拟试验,未成熟烃源岩和成熟烃源岩恢复后的原始氢指数均为750mg/gTOC左右,残烃量下限100mg/gTOC;有效烃源岩标准为氢指数650~100mg/gTOC,烃指数40~100 mg/gTOC;对应RO值0.75~1.2%,而非过去认为的起算值0.5%。不同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动力学模拟揭示,烃源岩类型不同,动力学参数却基本相同,其活化能分布单一,进入成熟到排烃高峰期持续时间短;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排烃所需要的成熟度低,排烃下限为生烃转化率大于15%。其中,青一段排烃量最大,青二、叁段次之,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叁肇凹陷和齐家—古龙凹陷中心部位;而嫩一、二段有效烃源岩仅零星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的局部区域。由此计算中浅层石油资源量为126~152×10~8t,比二轮和叁轮资源评价分别提高了31.7~57.7×10~8t和23.6~25.3×10~8t。根据有效烃源岩分布,油(气)源对比和油气藏共生关系,将中浅层划分为下部K_2qn_1+K_1(sha+ych)—K_1q(3+4)(!)、中部K_2qn_(1+2+3)+K_2n_1—K_2(n1+y_(2+3)+ y_1+qn_(2+3))(!)和上部K_2q_n(1+2+3)+K_2n_(1+2)—K_2n_(3+4)(!)叁个复合含油气系统,可细分为七个简单含油气系统或复合含油气子系统。下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成藏主控要素为有效烃源岩、储层物性和T2断层的沟通作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成藏主控要素为有效烃源岩、大型构造、叁角州前缘相带和运移路径;上部复合含油气系统有效烃源岩范围有限,构造和断层对油气成藏起关键性作用。中浅层历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石油资源量在86.3~113.3×10~8t之间,期望值应为94.3×10~8t。应用油藏发现过程模型预测的葡萄花、扶杨、高台子和萨尔图油层石油可探明资源量为943867×10~4t,剩余石油可探明资源量为362530×10~4t,与二轮资源资源评价结果完全吻合。应用Weibull等四种模型,对中浅层石油储量增长趋势进行了预测。预计在未来10年,中浅层石油探明储量年增长为4000~7000×10~4t。大庆长垣、叁肇、齐家等5个重点区带目标,近期石油、浅层气可探明潜力分别为5×10~8t和300~500×10~8m3。

参考文献:

[1].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含油气系统研究[D]. 于建成.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2].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张雷. 东北石油大学. 2010

[3]. 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叁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J]. 刘宗堡, 付晓飞, 吕延防, 付广, 庞磊. 地质论评. 2009

[4].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与油气的关系[J]. 付广, 付晓飞, 刘安英.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5]. 中国石化松辽盆地新登区块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D]. 马晓娟. 中南大学. 2007

[6].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于建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7].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J]. 杨喜贵, 付广. 特种油气藏. 2002

[8].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D]. 王小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9]. 松辽盆地树25-尚2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何志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10].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剩余油气资源与勘探方向研究[D]. 李国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标签:;  ;  ;  ;  ;  ;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含油气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