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

孙忠人, 吴燕璟, 王薇[1]2002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生化学机制。方法 将 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中 PAF、TXB2 、6-酮 - PGF1 a含量 ,并选择 2 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针刺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达 90 .6% ,优于对照组 ( P<0 .0 1) ;偏头痛患者 PAF、TXB2 、6-酮 - PGF1 a含量经针刺治疗后有改善 ( P<0 .0 1)。结论 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 ;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中 PAF、TXB2 、6-酮 - PGF1 a有调节作用

陈勤[2]2009年在《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方法。分别研究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电针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谱图改变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谱图改变。通过比较少阳经特定穴与少阳经非穴电针治疗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1H-NMR谱图的影响、少阳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1H-NMR谱图的影响,探讨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治疗作用的特异性及其内在生物机制。方法:1、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对照组、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按CRISTINA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制作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循经特定穴组以电针“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方法;循经非穴组以电针“少阳经非穴”作为治疗方法。运用~1H-NMR技术获取急性偏头痛大鼠血浆~1H-NMR谱图,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谱图进行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2、纳入无先兆偏头痛女性患者9名,毫针针刺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连续治疗5天,运用~1H-NMR技术获取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1H-NMR谱图,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谱图进行分析。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血浆~1H-NMR谱图变化,并与健康女性血浆~1H-NMR谱图进行比较。结果:1.硝酸甘油注射对大鼠体内的物质代谢有显着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Lac(乳酸)、3-HB(β-羟丁酸)、Glucose(葡萄糖)、Glu/Gln(谷氨酸/谷氨酰胺)、Cre(肌酐)等物质含量升高;脂类(Lipid(脂类)、LDL/VLDL(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Nac)、丙氨酸(Ala)含量下降;2.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浆内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与正常组接近,与模型组存在明显差异;3.循经特定穴电针能够降低偏头痛大鼠异常升高的Lac、Glucose、Glu/Gln(谷氨酸/谷氨酰胺)含量,使其血浆水平向正常水平靠近;循经非穴电针也能降低偏头痛大鼠异常升高的Lac含量,但对Glucose、Glu/Gln没有调整作用;4.偏头痛患者与健康人比较,血浆Glu/Gln、Ala(丙氨酸)、UFA(不饱和脂肪酸),Cho(胆碱)、VLDL/LDL含量升高;血浆Lac、Glucose、Nac含量降低;5.经少阳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体内的Glu/Gln、Nac、Oac、Ala等物质含量均向对照组靠近,针刺对Lac、Glucose以及脂类物质水平改善不明显。结论:1.硝酸甘油皮下注射所引起的血浆小分子物质变化可能与继发于血管扩张、神经源炎症和疼痛等反应。少阳经特定穴电针治疗对急性偏头痛大鼠血浆内小分子物质的改善作用优于少阳经非穴。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状态下异常升高的血浆谷氨酸、葡萄糖水平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少阳经非穴比较显示出特异性。2.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高谷氨酸水平可能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痛觉敏感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阳经特定穴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物质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糖类、脂类物质水平是否与偏头痛存在必然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吴凤[3]2014年在《基于疗效评价的循经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 MO)为研究载体,通过比较循少阳经取穴、循阳明经取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治疗MO的临床疗效,基于不同取穴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循经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的影响,从而为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48例,健康受试者(Healthy Subject, HS)40例。48例MO患者被随机分为叁组,即A组治疗1组(循少阳经穴组)、B组治疗2组(循阳明经穴组)和C组对照组(非经非穴组)。叁组均采用针刺治疗,HS不接受针刺治疗。针刺组均双侧取穴,5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计20次。分别记录叁组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The 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 MS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等指标评价疗效。2.选用血浆β-EP为血液生化检测指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技术,测定HS和MO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血浆β-EP水平,研究不同经穴及非经非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β-EP的影响。结果:1.不同取穴方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1)叁组偏头痛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2)经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组内前后比较发现:A组在VAS评分、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和MSQ-功能障碍领域评分方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MSQ-情感领域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VAS评分、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和MSQ-功能障碍领域评分方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MSQ-情感领域评分和SD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VAS评分方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发现:A组与B组在VAS评分、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MSQ-功能障碍领域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在VAS评分、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方面,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在MSQ-功能障碍领域评分、MSQ-情感领域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A组在VAS评分改善值上明显优于B组(P<0.05),显着优于C组(P<0.01);A组在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改善值及SAS评分改善值上明显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治疗前后血浆β-EP水平评价(1)偏头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人相比,偏头痛患者生理状态下血浆β-EP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经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叁组血浆β-EP水平均明显升高,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与B组、A组与C组血浆β-EP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针刺治疗后血浆β-EP水平改善值明显优于C组(P<0.05)。3.血浆β-EP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经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少阳经穴组VAS评分改善值和血浆β-EP水平改善值呈显着的正相关(r=0.573,P=0.026);少阳经穴组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改善值和血浆β-EP水平改善值呈显着的正相关(r=0.536,P=0.039):阳明经穴组VAS评分改善值和血浆β-EP水平改善值呈明显的正相关(r=0.555,P=0.032)。结论:1.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在缓解头痛强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状态等方面优于非循经取穴和非经非穴。2.不同取穴针刺干预后,均可使偏头痛患者异常降低的血浆β-EP水平显着升高,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在改善血浆β-EP水平方面优于非经非穴。

吴燕璟[4]2001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偏头痛(Migraine)是一组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不完全清楚。该病属于祖国医学“偏头风”、“偏头痛”范畴。 现已证实,偏头痛与血小板聚集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烷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均与这两者关系密切。本文对63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了观察,将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中PAF、TXB_2、6—酮—PGF_(1α)含量,并选择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对偏头痛疗效明显,总有效率达90.6%,优于对照组(P<0.01);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血中PAF、TXB_2、6—酮—PGF_(1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针刺组在治疗后血中PAF、TXB_2、6—酮—PGF_(1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AF、TXB_2、6—酮—PGF_(1α)均参与偏头痛的病理过程,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中PAF、TXB_2、6—酮—PGF_(1α)有调节作用。本文还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忠人, 吴燕璟, 李晓捷[5]2004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机制(英文)》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医治疗偏头痛方法较多,其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显着,往往收到针到痛止之奇效,故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生化学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将63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针刺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血栓烷B2,6-酮-PGF1α含量,并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针刺对偏头痛症状的作用和对其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的影响。结果:针刺治疗对偏头痛疗效明显,总有效率达90.6%,优于对照组(χ2=3.9459,P<0.05);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6.416~13.144,P<0.01),而针刺组在治疗后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犤(18.13±1.90)μg/L,(99.65±36.43),(20.71±4.65)ng/L犦低于对照组犤(22.41±2.44)μg/L,(130.56±49.74),(29.67±6.78)ng/L犦(t=2.807~7.752,P<0.01)。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均参与偏头痛的病理过程,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有调节作用。

曹天明[6]2008年在《针刺加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针刺加中药治疗)与45例对照组(中药治疗),治法为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治疗组穴位按照《针灸学》[2]定位;穴取风池、率谷、太溪、太冲(双侧取穴)、百会、四神聪,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中药水煎服,1日3次口服,每1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刺激性食物和其他药物,防止情绪波动。对照组用中药治疗,方法同治疗组。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临床症状和TCD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8%和86.67% ,针刺加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的疗效,其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 < 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有较好临床疗效,比单独服用中药治疗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肖赢[7]2015年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辨证取穴针刺与口服欧立停合黛力新治疗偏头痛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进一步挖掘针刺治疗疾病的潜在优势,为偏头痛身心同治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8例,用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辨证取穴针刺组(简称针刺组)与口服欧立停合黛力新组(简称药物组),每组各24人;针刺组予以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药物组予以口服欧立停合黛力新治疗,二者均遵医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各项指标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偏头痛综合积分、HADS积分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疗效分型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中经过分析的肝阳上亢证及瘀血阻络证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方面,辨证取穴针刺与口服药物法均有治疗作用,但辨证取穴针刺总体效果及针对于已经纳入统计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及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口服药物法。⑵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辨证取穴针刺与口服药物法均有治疗作用,但辨证取穴针刺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口服药物法。⑶偏头痛综合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偏头痛的症状方面,辨证取穴针刺与口服药物法均有治疗作用,但辨证取穴针刺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药物。⑷HADS评分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辨证取穴针刺与口服药物对于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均有效,但辨证取穴针刺明显优于口服药物法。⑸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辨证取穴针刺组有1例(4.17%)患者诉偶有针刺疼痛,有1例(4.17%)患者出现黄豆大小皮下出血,均未予特殊处理,可完成疗程。药物组有1例(4.17%)出现便秘,有1例(4.17%)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有1例(4.17%)出现头晕,有1例(4.17%)出现肝功能异常(ALT轻度上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且不良反应显示为与药物的副作用相关的症状。不良反应产生率组间比较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辨证取穴针刺更安全。结论:⑴由临床疗效来看:辨证取穴针刺、口服黛力新合欧立停对于偏头痛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辨证取穴针刺的近期疗效均较口服药物更加眀显,且针对于已经纳入统计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及瘀血阻络型偏头痛,辨证取穴针刺均优于口服药物;⑵由不良反应及受试者脱落情况看:辨证取穴针刺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无受试者因疗效或者不良反应而出现脱落等;药物组有明显不良反应,且有2例受试者因治疗效果不满意而脱落,说明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更为安全,患者耐受性更高,是治疗本病的优选方案;总体来讲:辨证取穴针刺在治疗本病的近期疗效上较口服药物法更确切,可以显着地减轻偏头痛的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的程度、提高日常的生活水平,且安全性及耐受性更高,因此辨证取穴针刺为本病优选方案。

李学智[8]2009年在《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索循经取穴干预偏头痛的脑内特异性响应特征,探讨经穴效应的脑内神经信息调制基础。方法:健康受试者8名,偏头痛(无先兆型,左侧痛)患者30例。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少阳经特定穴电针组、非穴电针组、偏头痛组,前两组分别应用电针刺激左侧少阳经穴及非穴进行治疗,少阳经特定穴选取风池、外关、阳陵泉,非穴选取上下肢的3个非经非穴点。治疗结束后,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采集脑内葡萄糖代谢信号,健康受试者及偏头痛组不针刺直接行PET扫描。应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分析电针经穴与非穴的脑内神经信息响应特征。结果:1.扫描后叁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降低,少阳经特定穴电针前后与非穴组、偏头痛组扫描前后比较,VAS评分的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增高区主要见于同侧(左侧)脑干(脑桥及中脑)、双侧小脑前后叶、同侧枕叶的梭状回和舌回、双侧海马旁回及双颞叶部分区域;代谢减低区主要见于前额叶皮质、眶额叶皮质(BA11、47)、右扣带回前部(BA24、25)和左扣带回后部(BA23、31)、双侧顶下小叶和中央后回以及双侧颞叶部分区域。3.与偏头痛组相比,电针少阳经穴激活了对侧(右侧)岛叶(BA44、45)、对侧前扣带回、顶下小叶等区域,代谢减低区见于左右小脑、对侧海马旁回及基底核区、感觉运动皮质(中央前后回,BA3、6、40);针刺后脑功能变化有回归正常的趋势。4.与偏头痛组相比,电针非穴激活了边缘系统的双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后部、双侧顶叶缘上回、顶下小叶(BA40)、额叶(双侧BA4、6)、双侧颞叶、双侧枕叶梭状回、楔叶、楔前叶等区域;代谢减低区见于小脑前后叶、前额叶、海马旁回、右颞叶部分区域。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的脑干、双侧顶枕叶(枕中回、枕上回、楔叶、楔前叶、顶上小叶,BA5、7、18、19)等代谢增高区以及前额叶皮质、右前扣带回等代谢减低区。结论:1.少阳经穴相对于非穴电针干预偏头痛显示出相对特异性的脑内神经信息响应特征。2.针刺少阳经穴可能通过脑干-丘脑-基底节-岛叶-边缘系统-皮质的综合调控网络发挥对偏头痛的镇痛效应。3.边缘系统中的前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结构,可能参与针刺的镇痛神经调制网络,但在针刺经穴和非穴不同刺激负荷下,其兴奋或抑制的性质、部位和强度可能不同。

崔占举[9]2009年在《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安慰剂为对照,进一步评价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川芎油软胶囊,每次2粒,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每次2粒,每天2次,疗程各12周。观察川芎油软胶囊的疗效,并对其临床安全性作初步观察。结果:用药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月平均头痛发作次数与月平均发作日数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中医证候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检测,观察患者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显示该药无任何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结论:川芎油软胶囊通过提高患者的痛阈值,拮抗钙离子,降低外周血ET、5-HT的含量,降低血浆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多种途径来有效地控制偏头痛发作,减少发作次数和缩短发作时间,临床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

陈榕[10]2012年在《平衡针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实验以正常大鼠为受试对象,观察平衡针治疗前后大鼠耐痛阈、β-内啡肽(β-EP)、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期望从行为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学方面探讨平衡针对大鼠下肢痛镇痛作用规律及机制,为临床上平衡针治疗各种痛证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推广平衡针在针灸临床的应用。2研究方法48只SD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空白组、平衡针组。选用行为学及放射免疫法等方法,以空白组为对照,采用PL—200型热刺痛仪置于大鼠后肢足底部致痛,分别测试两组大鼠双侧后肢耐痛阈。观察一周内平衡针组针刺”踝痛穴”的不同时段大鼠耐痛阈的变化;一周后取材,检测对比两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清β-EP、5-HT、ACh含量的变化。3研究结果(1)行为学—大鼠双侧后肢热刺激耐痛阈变化:①平衡针治疗1d后,大鼠耐痛阈不见延长反见缩短;治疗3d后,大鼠耐痛阈比扎针前略见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5d、7d后,大鼠双侧后肢热刺激耐痛阈较空白组有明显延长,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组内相比较,针后的耐痛阈较针前也有明显延长,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2)β-EP含量变化:大鼠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血清中β-EP明显升高,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3)5-HT含量变化:大鼠下丘脑中5-HT含量明显升高,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4)ACh含量变化:大鼠血清中ACh含量明显升高,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4结论平衡针灸具有良好的快速镇痛作用,它可以激活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功能,通过中枢和外周的全身性广泛的调节,发挥快速和持续的镇痛效应。

参考文献:

[1].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J]. 孙忠人, 吴燕璟, 王薇. 上海针灸杂志. 2002

[2]. 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D]. 陈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3]. 基于疗效评价的循经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D]. 吴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4].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D]. 吴燕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5].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机制(英文)[J]. 孙忠人, 吴燕璟, 李晓捷.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6]. 针刺加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研究[D]. 曹天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

[7].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D]. 肖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

[8]. 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D]. 李学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9]. 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崔占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10]. 平衡针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  ;  ;  ;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