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呼吸护理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的疗效观察论文_付桂平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1

【摘 要】目的:以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系统呼吸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共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参考组采取常规护理,探究组进行系统呼吸护理。把病人对所受护理的评价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探究组的疗效比参考组更显著(P<0.05);护理后肺功能指标显著由于参考组,P<0.05;探究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参考组更显著(P<0.05);结论:系统呼吸护理措施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有助于缓解呼吸衰竭,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率,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系统呼吸护理;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护理

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气流不畅通,患者发病时呼吸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进行性发展[1]。为了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常通过机械通气方法治疗,主要包括仰卧位通气、系统呼吸护理等。上述通气方法均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一旦撤掉呼吸机,患者很容易发生肺萎缩、肺不张等并发症,为降低并发症率,现将系统呼吸护理的效果措施概括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从在我院接受护理的呼吸衰竭病人中进行随机选择,共计选取了100个病人纳入研究中,都症状。平均将100个病人分成参考组和探究组,病例数相同,患者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7.63±6.24)岁,病程1.5-12年,平均(5.75±1.50)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可比性强,P>0.05。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探究组采用系统呼吸护理,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通气前护理

开始通气前半小时内停止鼻饲,评估患者病情,尽可能撤掉能够断开的管路;对仍在使用中的管路进行固定;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理干净;预防发生压疮,将保护性敷料放置于膝盖、胸前等部位。

1.2.2通气时护理

①1名医护人员给出指令,由4名医护人员将患者平稳托起后移向床一侧,翻转至侧卧位托起上半身,在患者肩、膝、髋垫软垫后,悬空颜面部,反转 90°给予俯卧位[3]。保持患者平俯卧于床上,使用头圈垫于头部。启动呼吸机,开放引流。检查管道畅通度,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②准确把握吸痰的时机。提高吸痰的效率,减少吸痰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吸痰:(1)咳嗽、憋气;(2)双肺痰鸣音;(3)血氧饱和度异常;(4)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若患者的痰液较为粘稠首先要进行气道湿化,遵医嘱进行密闭式吸痰护理。护士在其他操作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损伤到患者的呼吸道,所以尽量保持轻柔的动作,做到迅速快捷,掌握好吸痰的时间,不能超过15秒,并且要控制好压力,压力要适中。吸痰管的插入深度要根据管径和管长确定。③持续气道湿化护理。用5ml的注射器抽取0.45%Nacl注射液2ml,连接在微量泵上向气道中持续滴入注射液,气道湿化时,根据患者呼吸道痰液情况适当调节湿化量。按照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气道湿化护理,通常情况下将湿化液的温度保持在34oC,湿度保持在 80%。

1.2.3通气后护理

①口腔卫生护理。患者的口腔内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细菌下行就会造成肺部感染,所以一定要做好口腔的卫生护理。护士要每天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理,2-3 次/天。护士要采取措施尽量保持患者口腔内PH值稳定,当检测PH升高时可使用2%的硼酸液清理患者口腔。PH较低时可采用 2%的碳酸氢钠液清洗。因此护士要检测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从而采用合适的溶液清洗口腔。②做好呼吸机使用前及使用后消毒处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对呼吸机造成显著干扰。护士要做好手清洁,防止污染呼吸机。

1.4疗效判定

痊愈:无肺部哮鸣音,呼吸衰竭缓解;显效:肺部仍能够听到哮鸣音,其他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无效:肺部仍然存在严重的哮鸣音,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有加重倾向。总有效率=(痊愈+ 显效)/ 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工具统计分析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把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后发现P<0.05,提示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探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明显(X2=6.95,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

 

2.2护理后肺功能变化

护理后变化比较,探究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指标优于参考组(P<0.05),护理效果显著。如下表2所示。

表2 护理后变化比较()

2.3并发症率对比

探究组中0例并发症,参考组中3例并发症,1例肺萎缩、2例肺不张,并发症率6.0%,参考组并发症率高于探究组,X2=7.84,P<0.05。

3讨论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较快,指脉氧饱和度较低,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迅速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症状,通常使用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护理,可以提高肺泡的通气能力,使得已经发生萎缩塌陷的肺泡重新获得气体交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肺部气体的交换面积改善通气,迅速交换肺组织内的气体快速提升肺内血液的氧合浓度,可以及时纠正低氧血症[4]。

临床上通过机械通气的方法护理呼吸衰竭,护理中有多种体位可以选择,传统体位为仰卧位通气,能够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可以快速处理,但是将呼吸机撤掉后发生肺萎缩、肺不张的机率较大。为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通过系统呼吸护理方法护理,但需要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系统呼吸护理的优点概括如下:①患者腹侧区肺通气量降低,背侧区通气量上升,血氧饱和度增加②叩背排痰能够有效引流出背部分泌物,有利于肺泡扩张。③减轻对心脏的压迫[5],改善局部血液灌注。尽管系统呼吸护理有诸多优点,但由于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较为不便,因此护士要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系统呼吸护理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有助于缓解呼吸衰竭,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率,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颖.系统呼吸护理技术在应用的护理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31):217-218.

[2]柳小霞,顾晓菊.系统呼吸护理技术在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7,10(2):156-156.

[3]颜春燕.关于系统呼吸护理技术在的应用研究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5):294-294.

[4]唐梦芹.系统呼吸护理在的实施和护理[J].心理医生,2017,23(24):90-91

[5]邝焕明.系统呼吸护理技术在的应用研究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1):1341-1342.

论文作者:付桂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  ;  ;  ;  ;  ;  ;  ;  

系统呼吸护理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的疗效观察论文_付桂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