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的生产工艺问题浅析论文_曹家宇

丙烯酸的生产工艺问题浅析论文_曹家宇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0

摘要:丙烯酸涂料在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的合成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导致出现异常现象,是各厂家感到棘手的实际问题。丙烯酸生产中异常现象应急处理方案,对今后我国涂料用丙烯酸的生产及指导意义十分重大和宝贵。

关键词:丙烯酸;生产工艺;问题

一、丙烯酸生产工序

(一)、丙烯氧化制丙烯酸

虽然丙烯酸的制备技术多种多样,并且大多数制备技术在工业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最主流的生产工艺仍是丙烯直接氧化成为丙烯酸。以空气中的氧气、丙烯为原料,以水蒸气、高温为氧化条件,同时借助催化剂完成氧化。从化学角度来说,丙烯的氧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丙烯被氧化成丙烯醛;第二阶段是丙烯醛继续氧化成为丙烯酸。在这两个反应过程中,还会产生醋酸、丙酸、乙酸等副产物。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H2==CH—CH3+O2→CH2==CH—CHO+H2O+0.34MJ

CH2==CH—CHO+O2→CH2==CH—COOH+0.25MJ

(二)、工艺流程

就目前而言,丙烯氧化成丙烯酸的工艺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工艺流程也是多种多样。大致可将生产工艺流程分两类:①一次性地将反应气体通过催化剂床层,而后将产物通过分离单元进行提纯,这样副产物、未充分反应的原料等都会被分离出来,排出整个生产系统。②将经过吸收后的气体一次性地再次引入反应器,与新进入的空气、丙烯继续反应。这种工艺流程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且吸收后的水蒸气能提供二次反应的水分,不再需要专门设置增湿设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工艺流程,丙烯酸氧化过程都会受到催化剂特性、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二、配方设计存在问题对质量的影响

(一)、配方设计中单体的优化组合,其中苯乙烯含量不能过大。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热塑性丙烯酸中苯乙烯单体含量占整个应<23%;如≥23%,的转化率就很难达到要求,反应后期,即使补加4次、5次引发剂,效果也不明显(转化率无法保证>98%)。这个问题很有实际意义。不少生产厂家,为了降低的生产成本,有时还为了增加及涂膜光泽,生产时拼命加大苯乙烯用量,因为苯乙烯单体比一般相近似Tg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便宜很多,设计配方时往往忽略了单体的优化组合,特别是单体的反应竞聚率等这些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苯乙烯越多,尽管制漆后涂膜光泽越高,但耐候性越差,所以苯乙烯用量必须严格限制。

(二)、配方设计中引发剂用量也应合理。为了制造60%固含汽车涂料用羟基丙烯酸,希望黏度低,配方设计中如果采用较多的引发剂BPO,黏度是降下来了,但后期脱水十分困难,造成发乳,达不到汽车涂料用要求。为了满足汽车涂料的技术要求,可采取加一半DCP(过氧化二异丙苯),这种引发剂本身不含有水,这种用复合引发剂的办法既可满足降低黏度的要求,又可使外观达到水白透明。引发剂BPO用量不可过大,一般不应>4.2%(占整个配方),否则会影响的颜色、透明度和耐水性,尤其是制漆后的耐水性和耐紫外线性。

(三)、设计高固体分、低黏度汽车涂料用时,若只降低黏度,不能单独采取增加引发剂的办法,还必须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如加E-10(叔碳酸缩水甘油酯),可大大降低的黏度,是制造高固体分低黏度的必由之路。此外,也要适当提高合成反应温度,一般以150~160℃为宜。此外,最好能加一些特别单体(如德国产降低黏度的新的丙烯酸单体),引发剂也要选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选用可在高温下反应的叔戊基过氧化物,而不能只靠拼命增加引发剂用量的办法来实现上述目的。否则就会降低的黏度的同时牺牲了的其他性能。

(四)、设备设计应合理。反应釜在生产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冷凝回流蒸汽冷凝器面积,一般情况下,10m3反应釜应配冷凝面积应大于80m2,否则冷凝效果不好,造成原料消耗大,固体分偏高,转化率不准,收率低,反应不完全。

(五)、降温水的温度和流量也会影响降温效果。如满足不了降温要求,会造成跑料、收率低、反应不完全,因此,必须保证降温效果要好,保证的聚合反应顺利正常进行。

(六)、由于工艺操作不当,造成滴加混合单体时,釜内有冲料情况发生,是由于丙烯酸生产反应是溶液聚合反应,该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反应滴加混合单体之所以强调要均匀、中等速度,就是为了使反应均匀,物料热交换好。因此滴加混合单体必须有最佳滴加速度要求,一般固体分在50%,均在3h左右滴加完,而高固体分(70%)应在4.5~6h滴加完为宜。这是大量生产积累的经验数据。如果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滴加时间和速度来控制,如滴加混合单体的速度过快,又加上反应釜夹套中蒸汽给的热量过大,则会造成反应液急剧升温,反应热过多、过大、过快,如果来不及冷却,就势必会造成急剧涨锅冲料现象发生。此时,应采取紧急措施:立即关闭蒸汽,打开夹套排气阀,开大量降温水进行急剧降温,迅速停止搅拌,停止滴加混合单体,此时操作者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千万不能烫着,注意防止可燃物引起火灾发生。

(七)、有时生产出的有轻微发乳、发浑现象,要通过小试抽样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中含有水珠,则应该是工艺操作过程中脱水未净造成,必须耐心仔细地将重新进行脱水,观察苯水分离器脱水情况,直至将水脱净为止。此时可以达到水白透明。所以,生产投料前必须严格检查原材料、单体是否合格,溶剂中不能含有水,如果合成后发现含水量较大,就很难处理,特别是高黏度,甚至无法挽救。

(八)、中控时发现黏度、转化率不合格(偏低时),应仔细地检查原因:是否反应时间不够、反应过程中回流效果不好、引发剂加量不够或未加。如果未配错料,则应按规定补加引发剂,继续保温进行反应,按时再取样进行测试,一般正常情况,固体含量、黏度都应该有所增加。可根据上述指标增加情况,再适当补加引发剂,直至指标合格为止。如果通过补加引发剂继续保持反应,黏度和固化剂仍无变化,则应该认为是配料所致(配料错误),即垫底溶剂加的多,或者单体加的少,此时唯一正确处理方式,就是应按所测黏度及固含量,通过计算将多余溶剂脱出,直至技术指标合格为止,这种情况可挽救,使最终指标达到合格。

(九)、中控时发现的黏度和固体分偏高。如果上述设备、冷凝器、降温水等都正常,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酸的量过大,则可通过测的酸值加以锁定,否则就是配料出现问题;二是单体加的量多了,而溶剂量加的少了。此时应根据中控检测的指标补加溶剂,对的黏度和固体分进行调整,直至合格为止。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把指标不合格的调整为合格。

(十)、中控时发现树脂指标不合格,用上述的排查法,如果查不出是配料、原料、操作工艺等存在问题,就应寻找中控检测是否有失误情况发生(即检测不准,温度计、天平秤等出现问题),必须重新化验,而且应该复核,以便得出正确的检测数据,确定树脂的真实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1]李耀好,刘晓燕,马云聪,张雪怡.丙烯酸生产工艺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研究[J].中国新产品新技术,2016,43(22):112-113.

[2]单伟,闫国英,孙东光,马晓建.丙烯酸生产工艺分析及优化调控研究[J].江西化工技术,2016,(20):173-176.

[3]曹建伟,高晓拓,徐兰萍,张继尧,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生产工艺[J].中国化工,2016,(11):137-140.

[4]李宁博,吴帅帅.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J].江南化工建材,2012,(12):169-171.

论文作者:曹家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丙烯酸的生产工艺问题浅析论文_曹家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