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_周汉辉

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_周汉辉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麻醉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要】目的:观察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220例进行研究,研究起止时间在2013年8月-2016年8月。按照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麻醉的不同划分为甲组(110例,吸入麻醉)和乙组(110例,静脉麻醉)。观察术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术后3d、术后4~15d甲组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3.6%)、2例(1.8%)、9例(8.2%)。同时间段乙组分别是2例(1.8%)、11例(10.0%)、4例(3.6%)。甲组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乙组(P<0.05)。两组在术中以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质(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时,采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别,但采用吸入麻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有助于术后短期内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使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得到更好的恢复。

【关键词】吸入麻醉;静脉麻醉;老年;冠状动脉疾病;心脏功能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107-02

老年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本身健康基础差,在进行非心脏手术过程中、手术后引发的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也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采用吸入麻醉、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老年冠状动脉患者220例进行研究,起止收集时间在2013年8月-2016年8月,患者年龄均≥60岁,排除先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手术禁忌症、药物过敏史者。按照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麻醉的不同划分为甲组和乙组,各组均110例。甲组基本资料是男:女为72:38,年龄资料是60-78岁,年龄均值是(66.1±5.9)岁。乙组基本资料是男:女为75:35,年龄资料是62~77岁,年龄均值是(65.7±5.4)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性分析显示无统计学差异性质(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甲组(吸入麻醉):进行手术之前,先进行麻醉诱导,给予1mg咪达唑仑注射液、2.5mg/kg丙泊酚、0.1~0.2μg/kg舒芬太尼、0.6~0.9mg/kg罗库溴铵。之后进行吸入麻醉,行氧气-空气-七氟醚吸入方法,其中七氟醚浓度在呼气末时为1.0~2.0MAC之间。乙组(静脉麻醉)术前进行麻醉诱导,具体操作和甲组相同,之后使用丙泊酚持续麻醉,过程中维持血浆靶为3.0~6.0mg/L,麻醉效果较差时,加用罗库溴铵适当剂量加强麻醉,剂量使用10~20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以下几种情况:(1)心源性死亡;(2)心肌梗死;(3)心绞痛加重或新发;(4)充血性心力衰竭;(5)术后发生心肌缺血。

1.4 统计方法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资料用SPSS 18.0统计软件来整理。患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用(%)统计,年龄均值用(x-±s)表示。两组各项资料对比时差异分析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差异大,有统计学差异性质时用P<0.05进行说明。

2.结果

在非心脏手术的过程中,甲组(吸入麻醉)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3.6%),术后3d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2例(1.8%),术后4~15d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9例(8.2%)。甲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是13.6%。在非心脏手术的过程中,乙组(静脉麻醉)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2例(1.8%),术后3d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1例(10.0%),术后4-15d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3.6%)。乙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5.5%。甲组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乙组,呈统计学差异性质(P<0.05)。两组在术中以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质(P>0.05)。

3.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在进行非心脏手术的过程中以及术后均有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还是在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均会导致患者心脏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发生死亡。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年龄高,手术耐受性差,如何选择更好的麻醉方式有必要进行探究。据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吸入性麻醉药物可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前的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心肌功能的作用。七氟烷属于吸入性麻醉药物的一种,其不仅对气管刺激小,而且能够使术前进行的麻醉诱导和术后苏醒平稳且快速。张文华[3]等指出,静脉麻醉是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在进行非心脏围手术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次研究中,甲组冠状动脉疾病手术患者采用吸入麻醉方式维持麻醉。而乙组则用丙泊酚来维持麻醉状态。在非心脏手术过程中,两组均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甲组为3.6%,乙组为1.8%,乙组稍低,但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性质。在术后3d内两组均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甲组1.8%,显著低于乙组的10.0%。提示吸入麻醉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优于静脉麻醉方式。在术后4~15d时间段内,甲组与乙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也无较大差异,其中甲组为8.2%,乙组为3.6%。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吸入麻醉还是静脉麻醉,在整个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均有可能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而且总体上无太大差别。而如果用吸入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有助于术后短期内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时,采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对于患者围手术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别,但采用吸入麻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有助于术后短期内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使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得到更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靖宇.老年冠心病上腹部手术应用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对比[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1):28,30.

[2]王刚,周琪,高长青等.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缺血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5):384-386.

[3]张文华,赵亮.两种麻醉方案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7):749-752.

论文作者:周汉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_周汉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