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泰州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5)与对照组(n=25)。试验组在入院开始至手术后一个月系统性全程介入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髋关节置换;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335-02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手术,它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本科采取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功能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我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排除患有心、脑、肺、肾等脏器严重疾病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n=25)与对照组(n=25),试验组女10例,男15例,平均年龄72.5岁;对照组女12例,男13例,平均年龄70.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包括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及术后功能锻炼。
试验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加入院开始至手术后一个月系统性全程介入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及时有效的沟通,让患者明白术后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目的,让患者主动配合康复锻炼。
1.2.2早期康复训练:术前指导患者相关锻炼方法:①引体向上:患肢伸直固定,双手拉吊环或双肘屈曲撑床面,健侧下肢屈曲,足同时用力支撑床面,抬臀离开床面5cm左右。②单腿抬臀:半坐卧位,患肢伸直固定,用双手及健侧下肢屈曲的足同时用力支撑床面,抬起臀部及上身。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伸直、收缩、放松大腿前外侧肌肉。即收缩5s,休息5s,收缩10次为一组,每日十组。④踝泵运动:双下肢踝关节背伸、趾屈交替运动,配合环转运动和趾间关节的活动。⑤直腿抬高: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离床20㎝,在空中停顿2~3s。术后第一天,患肢外展中立位,两腿之间夹软枕;行踝泵运动、引体向上等,1~2次/h。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午各5~10min。术后第二天,继续深呼吸、有效咳嗽,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min,引体向上运动3~4次/h并尽量独立完成。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术后第三天指导患者直腿抬高,每天90次左右;屈髋屈膝每天30次左右。离床功能锻炼在术后第4~6天病情平稳后进行。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使用助行器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离床活动第一天,使用助行器站立5~10min。第二天开始使用助行器在室内行走,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过30min,上、下午及睡前各一次。行走时,护士或家属在旁以防意外。
1.2.3饮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如蔬菜、水果等;多食含钙高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保证营养但避免体重过度增加,戒烟戒酒。
1.2.4出院指导:日常活动:穿裤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须穿无须系鞋带的鞋。卧床时3个月内避免侧卧;3周内屈髋<45°,以后逐渐增加但避免>90°。“四不”:不屈髋下蹲、不盘腿、不坐矮板凳、不翘“二郎腿”。在病人出院2周左右电话咨询病人院外康复情况;出院1个月进行家庭访视,评估髋关节的功能。
1.3 效果评价
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分值依次是44分、47分、4分及5分。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康复评估,Harris评分60分以下为差;60~79分为可;80~89分为良;90分以上为优。在病人出院后1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功能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 Harris 评分比较两组病人畸形评分均为4分,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总分比较见表。
3.讨论
3.1 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
由骨科医生、骨科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团队,护士和家属按照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循序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术前和术后早期运动可以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创伤部位的疼痛[1];术后早期控制疼痛,能增强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手术当日和术后1d~3d的肌力训练以及关节活动可以增强肌力,促进神经感觉的恢复,扩大关节活动范围[2]。早期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还可增强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及关节稳定性,提高肢体功能状态[3,4],促进关节和肢体功能的恢复。研究结果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内是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期。
3.2 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合作模式是实施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核心和基础[5]。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功能锻炼计划,通过协助、示范、指导使患者在入院早期便得到相应的护理和掌握相关功能锻炼方法,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及实时评估患者的反应和锻炼效果。患者能主动配合,积极完成功能锻炼计划。
【参考文献】
[1]陆廷任.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9.
[2]杨文艳.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39441.
[3]方汉萍,杜杏利.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新进展[J].中国康复,2008,23(2):126128.
[4]何会文.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干预[J].中国康复,2006,21(6):398.
[5]朱红,何富乔,王瑞珍,等.从护理管理角度解读《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9394
论文作者:王娇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关节论文; 功能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病人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