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梁润秋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梁润秋

广东省开平市新荻中学

【摘要】国家统编义务教育提出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新课改后,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淡化了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因此,语文课堂倡导文道导心。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应是语文课堂教学永不过时的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道统一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改后,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淡化了传统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语文课堂应该讲“纯语文”的知识,不能“薄了自己的地而肥了别人的田”。笔者认为,语文是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古人常把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称为“文”,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称为“道”,认为一篇文章要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如《岳阳楼记》,它的长盛不衰不仅是因为其文采流丽,结构精美,更重要的是作者立意的高远。在《岳阳楼记》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更应让他们感受范仲淹的人格力量,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所强调的文道统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就是教做人的道理,教怎么样做一个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这个,目的也是这个。受教育之后,应懂得做人的道理。①”国家统编义务教育也强调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正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法的传承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文道导心,应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做到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就常规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从中陶冶性情,学会为人之道这一问题,作粗浅探讨。

其一,在精读课中,根据不同课型,确立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从品味语言感情色彩入手感受亲情冷漠对小一辈带来的伤害。“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父亲突然很狼狈”。通过对父亲神态描写的品评,理解父亲嫌贫爱富的本色。心理描写“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品味不同称呼叙述同一个人,领悟作者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对叔叔的同情。通过对比手法突出父亲的“丑”及作者的“善”,强化对亲情的认识——是发自内心对亲人的关爱。“首孝悌,次见闻”,这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侧重从修辞手法上下功夫。“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些排比比喻句,语言精致华美,用词精准贴切,它是作者对春天的礼赞,对诗意生活的憧憬。倘若没有积极乐观的情怀,怎能写出如此美文呢?学生在赏析美文同时,自然也感染到对生活的激情。

再如教学李白的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结合诗人的浪漫人生探究其艺术创作: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明快的节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理想和情操。讲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贯穿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最后,通过讲安史之乱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遭遇,进而认识一个伟大的灵魂,希望同学们能穿越时空读懂杜甫,再传承他的爱国情怀。在古诗文教学中,结合作者为人为文的背景,最能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教学《鱼我所欲也》,课堂中以咏读指导学生阅读。讲授有关语文知识后,拓展延伸:“当今社会,你是怎样看待‘见义勇为’的?”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老人摔倒在积水中无人搀扶淹死”事件,“川航飞行员紧急着陆创奇迹”事件……巧妙地从孟子的“道义”思想引申到当今社会的热门时事,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义”的实际体现;在古与今的衔接中,让学生明白:所谓正义感,是勇敢有作为的、能牺牲个人利益的,能为了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而奋不顾身的行为。

凡精选入教科书的文章,无不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老师如能在精讲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把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诠释其中,必然能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让课堂紧跟时代的步伐稳步前行,学生对传统文化就会了解得更加透彻,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其二,在阅读课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有指向性的启发引导来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篇幅不长的课文,可以先自读,再通过探究有深意的句段学习其中的思想内涵。例如教学《散步》,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形式归纳课文内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学习难点,学生往往会一知半解。这时,笔者有指向性地设计问题解疑:“一家子散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作者却写得很深沉‘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们觉得此句有何深意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的点拨会领悟到这是一种中年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个深刻的大道理,是一个人成长后学会承担的最好表现。一个家庭需要这样的中坚力量来维系,一个国家更需要这样的中坚力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阅读能力,也慢慢生出了“做人要有责任感”意识。语文课堂的育人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悄然完成了。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教科书规定的十二本名著,可以用读后感的形式学习书中的文化精髓。如导读名著《西游记》,小说篇幅比较长,指导学生阅读后笔者一般及时召开交流会。由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做预习,堂上集体交流。问题一:“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获得成功后,猪八戒开办了一所学校。在开学典礼上,猪校长向全校师生传授取经成功的经验,他会怎样说呢?”问题二:“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你为什么喜欢他呢?请结合作品故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在哄笑声中慢慢读懂唐僧的坚定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无畏、猪八戒的吃苦耐劳、沙僧的忠厚老实以及师徒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等美好的价值素养。

其三,在作文课中,通过学习审题、选材、立意,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作文指导方面,笔者经常利用一些节假日,让学生在作文课中体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母亲节期间,笔者引导学生给母亲送上一份“礼物”,并要求学生结合节日特点写一篇话题作文。为了指导好这次作文,笔者以经典课文为榜样,对学生的审题、立意作辅导。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笔者重点研读“爬月台、买橘子”片段,学习通过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通过反复揣摩,师生归纳出“探”“穿”“爬”“攀”等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在不厌其烦的描述中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厚爱,也在这朴素的记叙中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从而让学生懂得尊重、感恩长辈的中华文化传统。其中一个学生选择写给妈妈捶背作为礼物。他说妈妈在织布厂工作,一坐就是十个小时,腰酸背痛。给妈妈捶背就是最好的礼物。作文细节动人,那个轻轻的、细细的捶打肩膀声仿佛在耳边萦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

类似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生丰富的民间活动就是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很好的教育,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信手拿来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以经典课文为基础,结合节日特点写作话题作文,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做人。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教科书里的许多文章,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语文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倡导文道导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①朱之文,《统一思想,抓细抓实,朱之文讲话——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2017年8月10日。(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d0ec5410102wzwx.html)

②李节,《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访谈》,参见《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1期,第3——4页。

论文作者:梁润秋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梁润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