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分析与构建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分析与构建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探析与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050-07

科学发展观是多维视角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在指导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理论外延不断拓展,实践成就不断推出,制度成果不断形成,科学体系不断展现。研究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把握思想内涵深入到体系探析,进而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并建构其科学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客观存在

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反思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判定这一科学体系的客观存在。

学术界围绕科学发展观是否形成科学体系曾展开讨论。从现已推出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明确认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已构成具有崭新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思路的科学体系。2003年10月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后,中共中央党校杨春贵教授2005年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发表《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一文[1],笔者也于2005年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上发表文章阐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历史地位[2]。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推出《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以研究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命名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进行了论述[3]。2007年5月人民出版社又出版《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实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本质要求、正确道路、体制机制改革、执政党建设等八个方面架构了一个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4]。这些是较早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体系来研究的成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仅是一种“观点”,没有“理论”二字,还不宜从理论上进行理解[5]。有的论著虽然对科学发展观是不是一种“理论”不存在疑问,但至今尚未明确认定科学发展观为科学体系。2007年初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把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予以阐述,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独特地位;但与阐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用的是“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提法不同,对科学发展观是采用“最新理论成果”、“核心”、“基本要求”等字眼加以阐发的[6]。可见当时该教材还未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的理论体系来看待。2007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要求,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初推出的第2版对科学发展观的阐发作了重大调整,也开始从理论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三个角度予以阐述,实现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体例的一致;但与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用“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表述还是不同,阐述科学发展观使用的仅是“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等表述,即只讲“形成”未讲“发展”,只讲“主要内容”未讲“科学体系”,只讲“指导意义”未讲“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8年9月、2009年7月、2010年6月三个版本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仍然只提“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这里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判断,即尚未确认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体系[7](P33-39)。2008年初该教材在分析科学发展观时认为,“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7](P33)。2010年该教材增加了一段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主题的论述:“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8]这段论述仍未明确认定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初期,由于其理论阐发、实践验证与制度创新尚未展开,研究其科学体系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充分,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不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全面、准确概括的[4](P2),当时有这种看法尚可理解;但从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到现在已近十年,科学发展观的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如还不确认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与这一科学体系客观存在的实际已不相符合。

理论界确认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权威性著作是2006年6月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该书指出:“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9]这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所指出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性。

2006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的提法。他说:“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要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10]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及哲学思维方式的阐述,为我们确认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

2008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再次使用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他指出:“从理论结构上看,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11]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进一步明确认定。

科学发展观从党的十六大后正式提出到十七大写进党章再到近些年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推进,越来越显现出思想上的深刻性、理论上的指导性和实践上的正确性,越来越显示出科学体系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认识也不断开辟了新境界。

二、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判断标准

一个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思想理论体系被人们所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但只要判断标准明确,就能形成共识。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必须依据理论体系的判定标准构建其要素框架,把握这一科学体系所展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上世纪后期学术界在研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时曾提出判定理论体系的“三标准”说与“四标准”说。有学者认为,理论体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贯穿于这个理论各个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或主题,三是围绕中心问题或主题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12]。这就是理论体系“三标准”说。又有人提出理论体系有四个特点:一是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或有贯穿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二是有自身所要解决和阐述的中心问题或基本理论问题;三是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之间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四是所阐述的每一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除与其他方面的理论观点构成有机整体外,又独立成章、自成系统[13]。此即理论体系“四标准”说。当年论证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阐发的“三标准”、“四标准”说,对于当下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前学界认定科学发展观已构成科学体系的论文论著,大都采用“三标准”说或“四标准”说。按照“三标准”说,科学发展观贯穿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在实践中还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思想路线;创造性地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深入研究解决和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围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新课题,形成了若干创新性的新论断,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理论[14]。“四标准”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发展和平论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独特的理论框架[15]。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体系的讨论中又有人提出“五标准”说,认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前提、核心、形式、时效、价值五因素,其前提要素是解决了“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核心要素是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形式要素是形成了求真务实、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等系统的新观点新思想;时效要素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实践验证是非常正确的;价值要素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16]。

探析科学发展观,不论是按照理论体系“三标准”、“四标准”,还是参照理论体系“五标准”,判定其作为一个科学体系都是没有疑义的。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要素框架可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是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2)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包括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民生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4)科学发展观的逻辑体系由“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所构成。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确具备了科学体系所应具有的基本要素。

建构一个科学思想体系,不仅要看这一体系的要素框架,更要看其对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着力点在于审视这一科学体系在系统解答时代课题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创新品格。

首先,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新课题作出的时代性解答。胡锦涛同志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时就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的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系统性回答。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7]。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是,“第一要义是发展”回答的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回答的是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回答的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体现了我们党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要探索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在200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曾庆红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温家宝同志指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十七大上提出把握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2008年又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谋划发展思路、查找发展问题、改进发展措施、落实发展任务、提高发展质量、衡量发展成效[18]。2010年2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把握发展大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发展水平[19];习近平同志2011年6月20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当代中国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方法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20]。

正因为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所以其科学体系就不仅得到了确认,而且被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形态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视角不同,其体系把握与建构就不同。学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认识是多视角的,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内容体系”说、“层次体系”说与“形态体系”说。依据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展开过程来审视,应从三个维度建构三种形态的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内容体系”说是从内容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有论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21]。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思想展开为十论:一是发展目的论,二是发展中心论,三是发展整体论,四是发展协调论,五是发展持续论,六是发展动力论,七是发展主体论,八是发展机遇论,九是发展战略论,十是和平发展论[22]。笔者也曾以为,科学发展观体系至少包括求真务实的哲学观、“五个统筹”的经济观、执政为民的政绩观、自主创新的科技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人人成才的人才观、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谐发展的社会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保持先进的党建观等“十观”内容[23]。

科学发展观“层次体系”说是侧重于从层次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有学者指出,科学理论体系的“范式”一般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层次,第二层次是解释层次,第三层次是操作层次。作为体系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概念层次应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解释层次,包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原则、价值实现方式、价值实现动力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操作层次,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平发展道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24]。有论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论”。第二层次是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提出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的构成要件。这些要件主要有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三层次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层次,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措施等,属于科学发展观的“细目”,具体体现为十个理论范畴:“发展机遇论”、“发展实质论”、“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发展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战略论”、“发展主体论”、“和平发展论”、“发展保障论”[25]。

科学发展观“形态体系”说主要是从形态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独立研究价值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价值形态[26]。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物质形态、理论形态、实践形态的“三位一体”[27]。还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形态、观念形态、行为形态、政策形态和制度形态等五种形态的统一体[28]。

科学发展观“内容体系”说、“层次体系”说与“形态体系”说对于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具有启迪意义。我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政策维度,不仅要把握作为思想理论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应建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从认识之维展开的,应建构科学发展观认识体系即理论体系形态。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开始提出,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得到了阐述。2008年9月23日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只有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学懂弄通,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29]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从理论形态上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从实践之维展开的,应建构科学发展观实践体系即道路体系形态。科学发展观创立之时,党中央就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实践要求;后来又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30]。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实践上具体化为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六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要求在实践上具体化为城乡结构协调、区域结构协调、产业结构协调、收入结构协调,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狭义的“五个统筹”演进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广义的“五个统筹”[31]。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实践上具体化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具体化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体化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保等。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从政策之维展开的,应建构科学发展观政策体系即制度体系形态。科学发展观在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可见科学发展与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2004年2月中央主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体制、制度保障。2009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以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科学发展[32]。2010年4月6日他又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持久推动力量[33]。2011年7月1日他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全面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最后,科学发展观按三个维度与三种形态建构的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是从认识、实践、政策三维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提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就是从理论、制度、实践的三个维度阐发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执政观体系。2006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又说,总的来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继续上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成绩表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有了新提高,政策上有了新举措,实践上有了新进展[34]。在这里,“认识上有了新提高”,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政策上有了新举措”,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实践上有了新进展”,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系。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在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背景下开展的,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开展的,特别是在全党全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33]。胡锦涛同志这里所讲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指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展开与三种形态的建构遵循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索性实践开辟在先,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成在后;科学发展观形成并创立理论体系后,又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并创立科学发展观道路体系;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观道路体系的长效化与定型化,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这就是从认识、实践、政策三个维度建构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体系实质上即理论体系、思想体系、理念体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系实质上即道路体系、操作体系、贯彻体系,要回答科学发展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实质上即制度体系、体制体系、机制体系,是要回答怎样科学发展的问题。

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是开辟道路、形成理论、确立制度的历史。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与成熟,也必将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收稿日期:2012-06-10

标签:;  ;  ;  ;  ;  ;  ;  ;  ;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分析与构建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