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范成大《揽辔录》二处标点论文_邱勇雷

也谈范成大《揽辔录》二处标点论文_邱勇雷

邱勇雷(昭通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孔凡礼先生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的《范成大笔记六种》有其高明之处,也有瑕疵,本文从史料笔记等材料入手,对其中两处标点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范成大 《揽辔录》 标点

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范成大笔记六种》第十一页对以下文字作了如下断句:

(乾道六年)八月戊午,渡淮,虏遣尚书兵部郎中田彦皋、行侍御史完颜德温为接伴使副,皆带银牌。虏法,出使者必带牌,有金、银木之别。上有女真书“准敕急递”字及阿骨打花押宣差者。所至视三品,朝旨差者视五品。[1]

张红梅《〈范成大笔记六种〉校点商榷》认为:1.虏法,出使者必带牌,有金、银木之别。(《揽辔录》,第11页) 案:“有金、银木之别”应标点为“有金、银、木之别”。由文意可推知,牌可分三种:金牌、银牌和木牌。点校本的标点造成两种歧义:一种是牌分金牌和银木牌;一种是牌分金木牌和银木牌。而据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搜索的结果来看,古汉语中没有出现“银木牌”这种说法。此处标点疑不妥。[2]张文认为“此处标点疑不妥”,以“北大古汉语语料库搜索无银木牌”为佐证,论点是正确的,但论据有欠缺,在此补全。

首先,金牌、银牌是当时金国使者必佩的身份证明。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银牌使》(卷四):“金国每遣使外出,贵者佩金牌,次佩银牌,俗呼为金牌、银牌郎君。北人以为契丹时如此,牌上若篆字六七,或云阿骨打花押也。殊不知此本中国之制,五代以来,庶事草创,凡乘置奉使于外,但给枢密院牒。国朝太平兴国三年,因李飞雄矫乘马,诈称使者,欲作乱,既捕诛之,乃诏自今乘驿者,皆给银牌,国史云始复旧制,然则非起于虏者也。端拱二年复诏:‘先是驰驿使臣给篆书银牌,自今宜罢之,复给枢密院牒。’”[3]从“金牌、银牌郎君”看,金国只有金牌和银牌,而无木牌,但也没有银木牌之说。

其次,银牌不是银木牌。颜华《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认为:“女真文符牌的发现,乃是首次,自然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把日本史书《吾妻镜》记载女真文‘银简’之事完全证实了。所谓‘银简’,就是银牌,而且是与此相同的国信牌。”[4]该符文牌乃是银质,那么,银牌就不是银木牌。

再次,金国难以出现银木牌。从上文我们知道了“金牌、银牌”各有其事,那么是不是有“银木牌”呢?我们认为,是否“银木牌”,可以从了解“银木”开始。《百度百科·银木》:“银木,中至大乔木,产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及甘肃南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百度百科·金朝》:“金朝历经十帝120年,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大陆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疆域辽阔。”[6]从以上信息,我们能推断出金朝不产银木。上文已经提过“贵者佩金牌,次佩银牌”,按照贵贱的逻辑,获得银木的难度应该不低,至少不会低于银的获得,因此,我们认为不是银木牌。

最后,有其他材料实证,曾出现过金、银、木三种牌的说法。

因此,我们认为这里断句应该是“有金、银、木之别”,而不是有“金、银木之别”。

上文摘录《揽辔录》的一段文字还有一处标点值得商榷,张文没有指出,即:上有女真书“准敕急递”字及阿骨打花押宣差者。所至视三品,朝旨差者视五品。[7]

此处断在“宣差者”值得商榷。

首先,上文摘录《容斋随笔·银牌使》(卷四)有“北人以为契丹时如此,牌上若篆字六七,或云阿骨打花押也”之语,而不是“阿骨打花押宣差者”。

其次,“阿骨打花押”是金国当时通行的标记名称,是专有名词,不能与“宣差者”形成定中关系。颜华《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末尾之花押,应即是宋人范成大和周辉等使金时记述的‘其状如主字之法’的金朝银牌上的‘御押’或‘阿骨打花押’。此种押记,在迄今发现的金代器物上,如铜镜、金、银质货币、钞版、刻石、葬记瓦、押印等,或刻写,或铸铭,或墨写,屡有出现,数量多以千计。据近年来考古发现,这种‘阿骨打花押’,终金一代都在使用,只是后来已不限于官方使用,逐步演变为一种国家的徽志和标识,几乎无所不在了。”[8]

再次,宣差者是朝廷外派传旨的主官;朝旨差者是从官。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四十七出《围释》:[老旦扮番将带刀骑马上]【北夜行船】“大北里宣差传站马,虎头牌滴溜的分花。……[外大叫介]溜金爷,北朝天使到来。”[9]从全剧知道,“大北里”是金朝,而“宣差”乃是番将自称。因此,宣差者是三品,朝旨差者是五品,主从有别。

综合前面三点,“上有女真书‘准敕急递’字及阿骨打花押宣差者。所至视三品,朝旨差者视五品”应当断句为:上有女真书“准敕急递”字及阿骨打花押。宣差者所至视三品,朝旨差者视五品。

参考文献

[1][7][宋]范成大 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M].中华书局,2002.

[2]张红梅 范成大笔记六种校点商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2007(3).

[3][宋]洪迈 容斋随笔[M].中华书局,1998年版。

[4][8]颜华 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J].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5月。

[5][6]百度百科网页[Z]

[9][明]汤显祖 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作者:邱勇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  ;  ;  ;  ;  ;  ;  ;  

也谈范成大《揽辔录》二处标点论文_邱勇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