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观察论文_符春霞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观察论文_符春霞

符春霞

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医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 要】目的:观察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干预护理。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对,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依从率方面,组间数据比对,观察组患者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理干预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素质,这对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理干预;护理效果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患者心肌收缩无力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瘀血所引发的一系列心脏循环障碍综合征[1]。本病是临床心内科最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治疗周期较长,病情极易反复发作,且患者预后不良,因此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的负担,给其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我院对5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干预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接诊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疾病相关诊断标准,且排除了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患者、伴有恶性肿瘤病史患者及伴有意识、精神障碍的患者。100例符合标准的入选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51例;患者年龄大小43岁-68岁,平均年龄(51.3±3.2)岁;患者病程长2年-14年不等,平均病程(5.6±2.9)年;根据NYHA分级,患者心功能分级II级的有19例、III级的有57例、IV级的有24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上述各资料方面比对,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其主要内容包括:给予患者充足的休息,避免患者剧烈运动;给予患者严密的病情监测及观察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对出现异常情况者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积极处理;给予患者实施健康指导及宣教,从规避病因、合理饮食、严格遵医、合理生活等方面进行,提高患者的自主护理水平。

1.2.2心理干预护理: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增加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包括:○1护理人员应以温柔、和善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主动的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以便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及紧张感。○2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家庭情况等,从心理上争取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的治疗过程以及疾病治疗的预后等情况,使患者对疾病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可以积极的配合临床治疗。○4营造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护理人员应通过聊天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患者诉求,合理配置治疗环境。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的治愈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是家庭的期望,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支持,从而在心理上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5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特点,患者常出现烦躁、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对疾病不在乎、不遵医治疗等行为,从而严重影响了疾病治疗的进程[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考虑问题,及时的帮助患者消除负面的心理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此外,护理人员要学会尊重患者的意见及隐私,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1.3临床观察: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其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复发再次住院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得分情况:两组患者经过积极护理后,其SAS得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对,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组间护理前后SAS得分的比对情况(X±S)

项目对照组(n=50)观察组(n=50)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SAS得分68.1±2.959.6±2.2*68.3±2.843.9±2.6*▲

注:与护理前比对,*P<0.05,与对照组比对,▲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效果比对情况:跟踪随访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依从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组间护理效果的比对情况[n(%)]

项目 并发症发生率复发住院率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n=50)21(42) 25(50) 38(76) 39(78)

观察组(n=50)9(16)* 12(24)* 45(90)* 46(92)*

注:与对照组患者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小结

心理干预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下的产物,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的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纠正已紊乱的生理功能。研究显示,心理衰竭患者的生存治疗与其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心力衰竭的发生不仅仅是一种严重的躯体疾病,还会给患者的精神状态造成严重的影响[4]。接受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后SAS得分较未接受心理干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明显低,表明心理干预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其对疾病的耐受能力。此外,在护理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心理状态欠佳的患者其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更高,更易引起潜伏期病情急性发作的频率。在治疗依从性方面,心理衰竭患者情绪处于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时,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差,这对治疗行为的开展极为不利[5]。此外,心理干预护理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也可及时消除患者对自身病情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适应性,使其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进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素质,这对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敏.心理干预对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114-115.

[2]刘敏.心理干预对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114-115.

[3]吴小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1):71-72.

[4]吕蓉,孙路路,安涛,等.心力衰竭患者生活治疗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4,18(2):71-73.

[5]曹蓓.心理护理对8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5(6):692-693.

论文作者:符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观察论文_符春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