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创新_环境保护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创新_环境保护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厦门特区发展模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特区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 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将文明定位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人地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5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成功地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厦门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着眼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设立经济特区后,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真正将环境保护摆上了议事日程,不断推进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并结合厦门自身的文化特色及功能定位要求,逐步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突出“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自然特征,在着重进行城市形态建设及功能开发的基础上,构建支撑整个生态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健康水平;加强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及经济聚集功能开发,充分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及生态产业,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活力,培育城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弘扬厦门历史文化传统,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生态及文化品位,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人居环境优美、居民安定祥和的生态文化氛围;启动数字化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加强生态城市保障设施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生态文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健康安全、社会永续发展、适宜创业及生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位海湾型生态城市。

二是坚持以制度保障为先,积极构建生态城市治理结构。1994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授权获得地方立法权,第一个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随着厦门城市建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不断加重。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修订通过了新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厦门市沙、石、土资源管理规定》等20多个地方性法规或法规性文件,为厦门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相应的法制依据和保障,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生态治理结构。各级政府的环境质量责任制不断得到强化,设立了环境保护基金,各级环保部门被要求组织专家和公民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执法检查等手段,监督作用充分得到体现:全市设立了生态建设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得到扩大,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长期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以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把环境保护与区划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厦门创新招商模式,注意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项目,同时实行产业与行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全市形成了分工明确的14个工业区,使厦门在新型工业化的平台上迅速发展。高新区的招商已从“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功转到“科学招商,理性引资”上来。同时,厦门市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而且立法予以保障。在废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树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从实践经验中逐渐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不仅有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而且有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相链接的“中循环”,还有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

四是注重节约资源,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近年来,厦门坚持不懈地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来消除资源瓶颈,挖掘城市发展的内在潜力。一方面,厦门市以降低工业能源、交通能源、建筑能源等成本为重点,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在全市开展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予以扶持。同时,将节能工作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有效降低了城市发展能耗。另一方面,厦门市实施了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和完善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特别是引进和研发了经济适用型水循环利用新技术,降低了企业用水成本。目前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66吨标准煤、耗电859.6千瓦时、耗水27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有效缓解了资源供需矛盾。再一方面,厦门市着力于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厦门陆地总面积 156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多,人口密度大。与所有沿海发达城市一样,厦门在发展中同样遇到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厦门市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粗放型用地行为,全市已开发建成工业区41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密度达21亿元坪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42亿元/平方公里。2004年,厦门实现了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创造GDP4.96亿元的实绩。

五是自觉进行生态修复,实现生态与人居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代际平等,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厦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自觉进行生态修复,以保持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自然平衡。厦门员筜湖原为天然海湾,随着城市发展而成为城市内湖,是厦门“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重要环境标志。由于围海造田以及长期忽视环境保护等历史原因,员雪湖水污染退化,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即高度重视,制定了综合环境修复方案和总体目标。1984年至今分三个阶段综合整治,并将治湖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总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重现了员筜湖鱼虾嬉戏、白鹭云集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厦门不惜牺牲经济效益而确保生态效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高度评价了厦门的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并将之作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广示范。

六是主动开展区域综合整治,勇于承担生态共同责任。近年来,厦门积极介入生态区域综合整治,并将之作为经济率先发展地区的使命与责任。九龙江流经福建龙岩、漳州、厦门三市,是三市人民重要的供水源。为此,厦门市突出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两个重点,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探索水源开发与九龙江跨区域治理。在较好完成九龙江流域(厦门段)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阶段任务的同时,厦门市提出成立九龙江管理委员会,组建九龙江北溪供水运营股份有限公司,“以水养水、以水护水”,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厦门市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资金支持龙岩和漳州两市的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通过建立城市联盟,进一步控制和防治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对上游地区的技术支持,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零排放技术;引进龙头企业,联合流域内的养殖户,通过建立联合体,统一生产无公害、准有机和有机猪肉产品,共同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合作“多赢”。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公众参与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厦门注重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弘扬生态文明为着眼点,以推动公众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创建为突破口,环保、宣传、教育、新闻等部门在生态文明创建方面密切沟通、形成合力,大力开展生态道德的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道德素质。积极推动“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各“绿色学校”把生态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养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不仅提高了师生的环境素养,而且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了家庭、辐射了社区、推动了全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厦门市历年来对环保非政府组织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并充分发挥和挖掘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局面。目前厦门市共有民间环保组织13个,它们组织环保宣传,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维护公民环境权益,成为厦门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标签:;  ;  ;  ;  ;  ;  ;  ;  ;  

建设生态文明: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创新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